刘备的日常(校对)第9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6/2006

  “七月初七,王母降为(麟子)弥月之喜。”窦太皇,不置可否:“众卿可知武帝时,西王母蟠桃会之事。”
  “此事虽不见正史。然武帝起居注,却有记录。”少府张俭,起身言道:“为武帝通传之人,亦是‘墉宫玉女王子登’。时(武)帝闲居承华殿,东方朔、董仲舒在侧,忽见一女子,著青衣,美丽非常,帝愕然,问之。女对曰:‘我墉宫玉女王子登也。墉宫,亦称‘墉城’,传闻乃西王母所居。方士曰:‘女仙以金母(西王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治。’”
  “此城在何处?”少帝问道。
  “传闻乃在昆崚丘。”张俭答曰。
  “此丘又是何地?”少帝再问。
  “据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所载,昆崚丘,乃昆仑山也。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东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匝绕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阔之井’,西南近‘承渊之谷’。此四角大山,实昆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昔西王母告周穆王云,去咸阳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如偃盆,下狭上广。故曰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处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渊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烛日晖,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真官仙灵之所宗。”张俭果称博学:“故方士亦云:‘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西王母有五城十二楼。”少帝若有所思:“‘西王母’是否如我‘大汉皇帝’一般,亦是名号。”
  少帝能有此见识,张俭颇多欣慰:“或许如此。昔汉初,小儿于道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不识,唯张子房知之。木公、金母,便是二位仙尊。越人‘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木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木公主阳,掌男仙名籍。金母主阴,掌女仙名籍。合称‘木公金母’。”
  “今日之西王母,与武帝时西王母,有何异同?”少帝又问。
  闻此问,张俭心中一动。少帝未登基前,称“史侯”。常年豢养于道人史子眇家中。换言之,耳濡目染,对神仙之术,当有所悟。道家光怪陆离,装神弄鬼之术,恐亦有涉及。因才有此问。
  然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殿内群臣,皆看党魁如何作答。
  张俭微微一笑:“老臣窃以为‘别无不同’。”
  此言高妙。言下之意,武帝时什么样,时下亦是什么样。故,见仁见智。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信者听之,自认为西王母寿与天齐。武帝时下凡,与今日下凡,皆同一人。
  疑者听之,自以为今日之西王母,与武帝时招摇撞骗的仙门,乃一丘之貉。
  少帝许是后者:“当如何相待?”
  张俭又微微一笑:“与武帝时,‘别无二致’。”
  “众卿以为如何?”少帝似有决断。
  “臣等,附议。”
  三公、九卿,神态如常。然大将军何进,却满面红光。从始至终,喜不自禁。虽为宿臣,仍难免手足无措,险殿前失仪。实在是喜从天降。
  西王母降为麟子弥月之喜。
  仅此一句,足矣。
  天时、地力、人和,再加神助。此役,必大获全胜!
  出玉堂殿,遂往长乐宫,报于太后知晓。
  长秋后殿,待放下饱食酣睡麟子,何太后仪仗,入前殿相见。
  “七月初七,西王母降为麟子弥月之喜。”饶是何太后,亦不禁喜极。
  “然也。乃墉宫玉女王子登,飞降黄门寺。传语中黄门解步。解步遂报陛下,陛下又传公卿相商。”大将军何进将前后诸情,娓娓道来。
  既已坐实,何太后再无顾忌。见大将军欲言又止,遂心领神会:“大将军意欲何为。”
  “待七月初七,王母降为弥月之喜,太后及麟子,声名无两。可顺势除内宦,结党人、纳名士,引外镇、联豪右,独霸朝纲。从此,汉廷之事,当由太后,乾坤独断。再无人掣肘。”不得不说。大将军何进,自有商贾之精明。携王母神威,顺天行事。则一呼百应,群起而助之。十常侍今非昔比,声势大衰。此消彼长,铲除异己,结盟党人。手握九州之大权,当可与蓟王一较长短。
  何太后略作思量,并无不妥:“黄门附汉而生,已有四百年。断不可小觑。究竟要除何人,当与府吏斟酌拟定。切莫开滥杀之风,延祸洛阳宗亲百姓。”
  “臣,领命。”何进再拜而出。
  西王母择七月初七下凡,亦有深意。
  时人将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此“七重”,列为吉日。“重日”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之时。尤其“七夕”,乃月逢七、日逢七,并与金、木、水、火、土,合称“七曜”。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后世称此日为“乞巧节”。
  二宫之事。不出三日,洛阳城人尽皆知。远在幽冀的蓟王,亦知详情。
  王母先前曾遣西和少女,夜降瑞麟阁顶。如此说来,行事与“墉宫玉女王子登”如出一辙。唯一区别,一个成功落地,一个半道被劫。一个破绽全无,一个原形毕露。
  降为麟子,弥月之喜。对西王母而言,又何尝不是难得契机。天降麟子,再得西王母降福。令时人对华夏仙门,重拾信心。汉室天家与西王母再续前缘,自上而下,引万民仿效。仙门声势复起,足可于佛道之争中,扳回一局。
  先帝好驴车,洛阳权贵争相仿效,乃至驴同马价。
  可想而知。若天家受西王母赐福。洛阳必修仙成风。若笃信黄老,又岂拜西佛。
  于人于己,皆是利好。
第009章
三危既宅
  “七月七,王母临,麒麟子,天命归;九鼎聚,山河一,四海潮,寰宇内。”
  一夜之间,洛阳小儿皆唱此歌。
  童言无忌,童谚无敌。
  尤其今汉,笃信天人感应,大兴谶纬之学。
  所谓谶言,皆云山雾罩,晦涩难懂。且看世间高人,如何解谶。今汉经学大家,无不精研谶纬之术。如党魁张俭者,已研习至化境。言行举止,见仁见智。正如先前为麟子取名“刘儴”。二歧义,南辕北辙。日前答少帝问,一句“别无不同”,便大有深意。足见功力。
  此,道传儿歌,亦模棱两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好妄断。
  开篇“七月七,王母临”,乃真有其事。无有歧义。然“麒麟子,天命归”,便“麦穗两岐”。究竟是说“天降流火,麒麟送子”之麟子。还是“天生刘三墩,汉家麒麟子”之蓟王刘备。
  下篇“九鼎聚,山河一”,亦无异议。“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九鼎象九州,集九州名山大川镌刻于九鼎之身,一鼎象一州,集于夏王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始皇帝,凿和氏璧为传国玉玺前。九鼎,才是天下归一,至高象征。九鼎重聚,江山一统。乃理所当然。
  然“四海潮,寰宇内”,看似承上启下:九州、四海、寰宇。然天下谁人不知,蓟国泛舟海外,灭三韩,并倭岛,兴江表十港。种种作为,正应此句啊。
  于是乎,儿歌究竟言指何人。难有定论。
  距七月七,尚有时日。
  然时不我待。大将军何进,先前还假装遮掩,今已明目张胆。广招天下豪杰,又调董卓、丁原,抵近京畿。车骑将军何苗,亦出入广成聚,整顿五千胡骑。泊于鸿池的孙坚舰队,日日操练,杀声震天。还有董骠骑麾下,西凉兵马。得董太皇重金资助,全套楼桑兵甲。人马具装,攻城舫车、机关兵车齐备。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洛阳八关内外,竟已聚集十万兵马。
  三宫鼎立,各有所仗。
  说拱卫帝都,恐难以相信。
  洛阳先为八关锁闭。今又被三方势力,围成铁桶一般。凡兵锋所指,必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先前,函园一万精兵,尚能力保帝都安危。若以一敌十,必顾此失彼。然平乱力有不逮,自保却绰绰有余。
  蓟国营城术,冠绝宇内。十里函园、二崤城、九坂坞。居高守备,固若金汤。今汉王陵,多封土成丘。故园门称“山门”。函园乃梁冀菟园改建。梁冀为暗藏销金窟,而费尽心机,不惜工本。“十里九坂,以象二崤”,“经亘数十里”。历经蓟国能工巧匠,数年督造,方才大成。居中九坂,横亘西南至东北。将函园分成上下两片,三角园区。三仟栋九坂悬楼,再分前后坂坡。与山巅九坂坞,上下错落,连成一体。坡道往来,通行南北。园中万户守陵人,皆是蓟国臣民。
  眼看兵乱再起。洛阳权贵,风声鹤唳。皆削尖脑袋,欲居家迁入函园保命。尤其九坂无主悬楼。为得一栋安身立命,变卖传家之宝,散尽家财者,大有人在。
  如城门校尉赵延,越骑校尉曹冲,胡骑校尉轲比能等,皆在园中栖身。
  四郭百姓中,有先见之明者,多假借出游省亲,举家出逃。洛阳百姓纷纷出奔,十三州豪杰入京。一进一出,洛阳城繁华更胜。
  黄门内宦,投靠董太皇,乃大势所趋。饶是中常侍宋典、毕岚,亦不例外。永乐太仆封谞,后来居上。隐隐成为内官之首。一时手眼通天,志得意满。
  所幸,羽林、虎贲,皆忠于窦太皇及少帝。尤其虎贲中郎将王越,更是少帝剑击恩师。对少帝忠心不二。王越号称剑宗。曾手刃黄巾三妖道。个人勇武,毋庸置疑。奈何出师不利。前后二帝,皆未能护全。历年来,知耻而后勇。苦练行兵布阵,合击联防之术。时至今日,麾下虎贲锐士,足可护少帝周全。
  陈仓峪道。
  入关车队,忽然止步。
  一众车夫,如临大敌。
  只见一蓑笠翁,独卧青石,悬空而钓。
  西王母得报,这便驱车上前:“可是乌角先生当面。”
  “正是左慈。”石上蓑笠翁,正坐行礼:“不知王母入中夏,未能尽地主之谊。老朽失礼。”“中夏”乃相对“诸夏”而言。
  传言。西王母与武帝蟠桃会时,“(西王)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仅“中夏地薄”一言,便知西王母归属。称大汉为“中夏”,言下之意,己亦出身诸夏。
  “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与“中夏”相对,便是“四裔”。指幽州、崇山、三危、羽山,四个边远地区。因在四方边裔,故称。幽州为北裔,崇山为南裔,三危为西裔,羽山为东裔。“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又“三危为西裔之山也。”
  “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杀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西王母所在昆仑,便是三危之地。
  自古以来,便属华夏。
  “左公身兼要职,守陇山雄关,区分华夷。不可有一日之疏。不便叨扰,故绕道而行。”车内西王母,依旧雌雄莫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