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崛起(校对)第3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7/603

  当年赤露西亚也搞过空天飞机,后来发现这玩意,在大气层内打不过普通战斗机;而在近地轨道上,又不如战略导弹,便对空天飞机失去了兴趣。
  在黄修远看来,发展空天飞机,还不如建造轨道母舰,利用目前国内强大又便宜的运载火箭,将模块化的零配件发射到外太空,组装一批几百吨的轨道母舰。
  在轨道母舰上面,可以搭载导弹、成熟的激光炮、战斗卫星,对地面形成居高临下的压制。
  不过轨道母舰,同样存在不少缺点,比如轨道相对固定,容易被对方锁定和集火。
  比如马斯克的星链卫星,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转变成为自杀卫星,用于撞击轨道母舰、空间站和其他卫星。
  除非有成熟的激光炮和防御系统,可以保证轨道母舰的生存能力,不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不过黄修远倒是没有完全否定空天飞机,因为空天飞机还是有一些用途的,但不是用在战斗上,而是应用在侦察上。
  普通的大气层侦察机,只能在自己的领空和国际航空区飞行,不能随便进入其他地区的领空。
  而侦察卫星,最低都在三百五十公里以上,或者利用大椭圆轨道,可以在近地点的位置,逼近蓝星220公里附近,例如米国的锁眼卫星,就有一部分是采用大椭圆轨道的。
  就算是这样,加上高精度的光学设备,卫星拍摄的影像精度,最高在0.1~0.35米左右;民用的精度就更加低了,通常在1~10米左右。
  那为什么不将卫星,布置在100~2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
  最主要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和星球引力。
  虽然卡门线是100公里,但是在100~350公里的近地轨道区域,仍然拥有相对密集的气体分子存在。
  如果卫星的轨道低于350公里,由于气体阻力的存在,飞行速度会不断下降,低轨道卫星是依靠飞行速度,来抵抗星球引力的,一旦速度下降,就会被引力拉下大气层。
  就算是采用大椭圆轨道,近地点也不能低于200公里,不然就有被拉下大气层的危险。
  其实位于405公里轨道的国际空间站、位于452公里轨道的天宫空间站,每天都在向下跌落着,只是下降的高度不明显,可以通过定期启动辅助发动机,提高空间站的轨道高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低层近地轨道的空气阻力问题,一直是各个航天机构头疼的事情。
  而空天飞机恰好可以在一百多公里的卡门线附近飞行,作为间谍卫星使用,可以将观测精度提升到5厘米的极限。
  同时空天飞机还相对灵活一些,可以快速机动变轨,甚至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区的上空。
  由于国际法规定,领空的上限就是100公里的卡门线,超过卡门线的区域,属于国际公共空间。
  空天飞机可以专门飞在一百多公里的高度,故意恶心那些对手,直接大摇大摆的拍照,对方还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黄修远放下手上的西飞空天飞机计划,又拿起那份飞鹏二型的设计方案,有些诧异的问道:“订了两艘?”
  “是的,大连造船厂的报价是18.8亿一艘。”常辅国也没想到空军会真采购。
  不太了解军用运输机的林百杰,笑着说道:“这种大家伙,做后勤投送还挺不错的。”
  常辅国无奈的摊摊手:“就是要掌握制空权,不然很容易被摧毁,毕竟目标太明显了。”
  “其实也可以用来当轰炸机,或者武库机,就是速度太慢了,辅国,你可以和西飞沟通一下,研发一款载重1000吨的型号。”黄修远提议道。
  常辅国摩挲着刺手的胡茬:“1000吨?这个可以考虑一下,如果速度可以达到亚音速,高度达到平流层附近,确实有装备的可能。”
  想起一件事的黄修远,开口问道:“对了!上一次我吩咐你们研发的吸波材料,现在进度如何?”
  “董事长,您上次给的三个配方,我都让人尝试了一遍,其中三号配方的吸波效果最好。”常辅国说回答后,又提起一个问题:
  “虽然吸波材料效果非常好,但是发动机喷口的红外泄露,仍然难以掩盖,很容易被卫星的红外探测器锁定。”
  对于这个问题,黄修远也无能为力,毕竟发动机需要燃烧做功,必然要向外部喷射尾焰和废气,这其中的红外热源很难掩盖下来。
  他和常辅国讨论一会,了解目前蜗牛工业的各个项目进度。
  常辅国离开后,蒋海霖走了进来,笑着说道:“修远,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
  “可能是航线的事情。”林百杰猜测道。
  蒋海霖点了点头:“就是航线的事情,吕宋、暹罗、高棉、大马和洪沙瓦底,同意了我们的地效运输船进入其海域。”
  “克拉地峡呢?”黄修远眯着眼问道。
  蒋海霖笑容满面的回道:“暹罗同意了,允许我们的地效运输船,可以飞过克拉地峡,进入锡兰洋。”
  “看来秀一秀肌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家伙现在可老实了,还是加特林菩萨的物理超度,更容易以理服人。”林百杰也跟着笑起来。
  “哈哈哈……”黄修远也轻笑着。
  其实今年的中南半岛,国内也进行了不少的安排。
  比如租借高棉的戈公岛、洪沙瓦底的科科群岛,和暹罗合作开发宋卡—攀牙地区。
  这三个开发区,布置着卫星通信站、电子监控站、雷达探测站,以及补给基地。
  另外还有几个团驻扎在这些基地中。
  随着实力逐渐崛起,这些自古以来的传统势力范围,也在逐步回到华国的圈子里面。
  亚太地区的大洗牌,正缓缓拉开序幕。
  国内企业的国际业务,也发展得越发得心应手,这就是拥有一个强大后盾的好处。
  比如燧人系这一次谋求的地效航线,如果放在以前,对方要么爱搭不理,要么狮子大开口,哪里会这么好说话。
第四百一十九章
衰败与阳谋
  黄修远和林百杰、蒋海霖谈了一会地效航线的事情,萧英男敲了敲门走进来。
  “董事长,刚刚出来的消息,中芯国际申请破产保护了。”
  接过文件,他随意的翻了翻,对于这件事的发生,黄修远没有丝毫意外的表情。
  一旁的蒋海霖、林百杰同样是早有预料。
  中芯国际其实已经积重难返了,本身的股权问题,台积电、大唐和管理层三方,一直在内部勾心斗角。
  直到纺织法横空出世,大唐发现控制中芯国际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选择挖墙脚另起炉灶,却故意捏着手上的股份不放,硬生生拖死中芯。
  而一众国内的半导体企业,也挥舞着钞票,对中芯国际展开疯狂的挖墙脚。
  从今年年初开始,中芯国际就失去了国内外的大批订单,生产线开工率不足3%,而各大股东也没有继续注资的想法,一直看着中芯陷入窒息状态。
  倒是良想有想过入股中芯,希望通过收购中芯,帮助东方芯片拿到国内的场地、相关许可证。
  只可惜一众国资股东,联手否定了柳弘毅的痴心妄想。
  现在光刻法半导体和纺织法半导体,几乎是势同水火,中芯的处境实在是太尴尬了。
  硬撑了两年多,中芯还是扛不住了,自己选择申请破产保护了。
  黄修远放下手上文件,抬起头来问道:“台积电、联电的情况如何?”
  萧英男拿出另一份文件:“这是上个月的半导体产业调研报告。”
  接过文件,他一目十行的翻了几分钟,将一些关键的信息提炼出来,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分化,越发的激烈和惨烈。
  西洲半导体三强,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联合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等一众西洲企业,开始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电脑和操作系统。
  虽然他们搞得非常困难,但有华国半导体顶在前面,他们还是凭借左右逢源,开启了消费电子的本土化。
  当然,西洲半导体也不想完全依赖华国半导体,他们将一半左右的芯片订单,给了三星、台积电和格芯。
  在西洲联盟看来,目前的全球半导体局面,对他们最有利,这种三分天下的相互制衡下,他们有讨价还价的权利。
  不像以前,硅谷系一家独大,西洲联盟的半导体产业,受到硅谷系的疯狂打压。
  现在燧人系崛起,硅谷系损失了很多市场,西洲联盟也想趁机抢回一部分市场。
  至于硅谷系会不会报复,西洲半导体也不是吃素的,这可是几千亿的米元的市场,西洲半导体早就眼红得要咬人了,三方在私底下,交锋了不知道多少次。
  现在的局面就是,西洲联盟自己生产一部分,硅谷系生产一部分,燧人系生产一部分。
  如果硅谷系敢搞事情,西洲半导体绝对会倒向燧人系,到时候硅谷系将更加麻烦。
  因此硅谷系不得不放弃正面打压西洲半导体,转而巩固自己在美洲、大洋洲和亚太的市场。
  不过全球各地,只要不是傻子,都没有完全支持硅谷系,反而引入了燧人系、西洲系,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从而保证自己的市场,不被哪一方垄断。
  黄修远看完当前的半导体局面,明面上是三足鼎立,实际上是楚汉争霸,西洲也只能左右逢源一下。
  他将文件递给林百杰:“南波湾的半导体产业衰退得非常快,今年台积电的代工业务,比去年减少了41.3%,而净利润更是下降了69.7%,看来他们的好日子不长了。”
  蒋海霖笑着摇摇头:“迟早的事情,听说台积电正在全力攻关16纳米工艺,如果他们知道我们现在的芯片工艺后,会不会自己崩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7/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