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崛起(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603

  陆学东也兴奋不已:“太棒了!我们已经非常逼近常温超导体了。”
  “不够,至少要达到300K,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黄修远并没有什么惊喜。
  陆学东苦笑道:“其实北方地区,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毕竟冬天有几个月是零度。”
  对此黄修远还是摇了摇头:“不妥,几个月的自然冷却,剩下的时间要人工冷却,人工冷却的能耗,都超过了节约的电能,明显得不偿失。”
  “好吧!”陆学东也无奈,黄修远有时候就是太过于精益求精了。
  “不过托卡马克装置的超导体装置,可以改用这种合金,不仅重量可以减少63%左右,维持超导的能耗也会下降非常多。”
  “这方面,确实是目前最佳的应用领域。”陆学东话音一转,启动替身机器人的内部通信频道:
  “巴中基地的托卡马克,目前可以运行多久?”
  “一个星期之前,达到了136分钟,如果加上温差发电模块和热水交换系统,估计可以运行几个星期。”
  陆学东好奇的问道:“那岂不是说,可控核聚变指日可待了?”
  “早着呢!”黄修远解释道:“中子照射问题不解决,其他部分设计的巧夺天工都没用,最短的木板,才是决定木桶水量的关键。”
  “你也没有办法?”
  黄修远摇了摇头开玩笑道:“你真当我无所不能?我也是人。”
  俩人通过内部加密通信频道说话的时候,唐华鹏等人也冷静下来,对改良后的铜碘镧合金进行全面检测。
  虽然黄修远看不上这种冰点超导体,但唐华鹏等人却非常兴奋。
  当然,这种冰点超导体还是可以应用的,比如冰箱、冻库之类,就可以利用本身冷冻环境,在维持功能的同时,又可以保证电线和电机中的超导特性。
  不过铜碘镧合金的造价不便宜,铜和碘还好,凭借国内目前的超强提炼技术,并不缺少铜和碘。
  但镧元素是稀土元素,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元素,要大规模量产,需要消耗的镧元素非常大。
  而实验室中,还有另一种元素,可以替代镧元素,那就是钯元素,可是钯元素同样是稀有金属,储量比镧高不了多少。
  按照目前的实验室配方,每公斤铜碘镧合金的成本高达1680元,估计只能用在高端领域之中。
  黄修远虽然知道其他几个便宜的配方,却没有继续透露出来的意思。
  他是希望这些科研人员,可以在研发中,逐渐成长起来,变成可以独当一面的行业领军人物。
  看完了超导体的研发,黄修远和陆学东返回汕美总部,准备另外一个新的项目。
第四百九十一章
压力素
  汕美的第一科研区。
  188纳米机器人实验室。
  黄修远看着眼前的设备,露出一丝笑容,这是一台利用仿生学设计出来的超级声呐设备。
  包裹在机器核心的声敏器内,密布着一种特殊的纳米颗粒,这种纳米颗粒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物体耳朵中的压力素。
  人类耳朵中的压力素,在自然界中,只能算弱鸡一个,有些动物可以分辨出几千公里之外的特定声波频率,这是自然造物的神奇。
  在去年七月份,黄修远就向陆学东布置了一个科研项目,从自然生物身上,寻找超级仿生技术。
  这个代号“顺风耳”的项目,经过三代改进,目前已经可以初步应用了。
  项目负责人高觉,向俩人介绍道:“董事长、陆总,顺风耳1的人工纳米压力素,我们一共采用了5种动物的压力素仿生结构。”
  一旁的电脑上,显示出5种动物,分别是大象、蝙蝠、海豚、猫头鹰、大蜡螟,这些动物的听觉异常敏锐。
  然后高觉调出这5种动物的特殊压力素,压力素可以通过电致收缩效应,将声音探测的灵敏度放大上千倍以上。
  这种如此细微的声音灵敏特性,可以通过超算辅助分析,迅速锁定周围600公里之内的海底目标,160公里之内的对流层目标,1900公里之内的地下目标。
  “这是我们和军方合作的南海之耳项目。”高觉打开连接了超算分析系统的探测系统,系统形成的三维立体模拟地图上,可以看到大量颜色各异的标注目标。
  布置在各个岛礁的顺风耳声呐设备,直接锁定了所有在南海活动的船只。
  只要半径大于1米的活动物体,就会被超算单独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个声呐探测点活动的数据,经过超算的分析,形成具体的目标。
  这套系统投入使用了一个星期,就发现了上千个无人声呐设备,包括那种无人太阳能船,在南海发现了一大堆。
  被准确锁定目标后,这些东西目前正被拉网清理。
  看着三维立体模拟地图上,隐藏在北部湾和西沙附近的六艘基洛夫,以及其他标注出来的潜艇,简直就像对方在实时汇报着位置一样。
  而秘密布置在滇省、桂省、高棉的顺风耳1—2陆基地下声呐,同样将整个中南半岛的地下活动,检测得清清楚楚。
  别说什么地下核爆实验之类,就算是在地下空间内打一个喷嚏,都会被探测系统检测出来。
  显然这一套系统,对于海底、地下目标,有非常强大的监控能力。
  不过黄修远看完相关的调研数据后,也发现这套系统造价不菲,顺风耳系统中的声呐设备,一旦大规模量产,成本倒是没有太高。
  真正占据成本大头的地方,其实是配套的超算,因为超灵敏的声敏器,时刻带来巨量的声音数据,要在这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找出有用的特定频率,需要消耗的运算力,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单单是南海之耳项目,就动用了两台12万兆级的超算,如果要将南海之耳开展成为亚太之耳,甚至蓝星之耳,需要的运算力太多了,简直是天文数字。
  幸好国内这几年在半导体上,发展得非常快,申威公司打造了二十多台纯国产的超算,不然还真没有办法负荷南海之耳的正常运行。
  黄修远想了想吩咐道:“这套系统的潜力不仅仅在探测上,你们可以向通信发展和声音还原发展。”
  “我就知道你有这个想法。”陆学东拿出手上的平板,调出了顺风耳项目的另外两个子项目。
  上面赫然是超声波通信和声音还原的研究报告。
  “看来你们也做了不少功课。”黄修远仔细翻看了一遍。
  超声波通信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是液体超声波通信,另一个则是固态超声波通信。
  目前液体超声波通信,已经可以实现在海底50公里内的相互通信,这对于潜艇之间的通信,以及潜艇和水面船只、基地的通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没有达到海底600公里的通信,主要是距离太长,容易受到干扰,导致信息丢失。
  另外则是考虑到被敌方声呐探测的问题,目前只能实现海底50公里的通信。
  不过,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也可以启动超大功率的超声波通信,可以在海底实现600公里的极限通信距离。
  而固体超声波通信方面,暂时还在研发中,已经有可以实现80公里的固态超声波通信系统,不过固体超声波通信的潜力还很大,设备目前还没有定型。
  至于声音还原技术,其实就是空气声波探测的一种特殊应用。
  目前可以在开阔地形中,实现4.2公里之内,清晰的声音还原;在建筑物复杂的城市范围内,加上各种人造声的干扰,必须在700米左右的范围内,才可以清晰的实现声音还原。
  这种技术,主要的应用场景,就是情报窃取领域。
  想想就知道其中的可怕,只需要站几百米开外,就可以听到屋里面的声音,根本不需要近距离的直接接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神不知鬼不觉的。
  就算是警惕性再高,也不会提防几百米外的窃听器,简直是防不胜防。
  “单凭空气传播的声音,范围还是小了。”黄修远接着建议道:“可以考虑将固态声波探测复合进去,只需要在城市内部,可以实现一公里以上的声音还原,用途就非常广泛了。”
  陆学东吩咐高觉将这个点记录下来。
  老毛子当年KBL就设计了一种名为“甲壳虫”特殊窃听器,不需要电能和电池之类,可以长期保持工作。
  而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极大提升了各种科技,顺风耳项目衍生出来的各种应用,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在几公里之外,就可以听到说话的声音,这简直是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事先知道,再警惕的人都不会注意到一公里之外,这种技术的出现,也带来另一个好处,那就是情报人员不需要接触对方,极大减少了被发现的可能性。
  就好比,在华盛顿特区内,不需要进入黑宫里面,只需要在一公里之外的地方,就可以听到内部的谈话,安全性提高了非常多。
  实际上,由于北美特殊的大平原环境,加上地广人稀,夜晚也没有什么噪音,会加成声音还原的准确率和距离。
  黄修远看了看清单,发现秦励锋那边已经订购了上百套声音还原接收器,配合实验室测试实际使用效果。
  交代了陆学东一些事情,他也在思考近期的一些安排。
第四百九十二章
如影随形
  北部湾。
  海底深度184米附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