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崛起(校对)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603

  夜深人静,漠北的十月份,已开始临近冬天。
  贝尔湖的湖面,倒映着那冷冷清清的月,西伯利亚的寒风,吹皱这一湖碧水。
  谢清的房间,仍然开着灯。
  窗户的玻璃窗打开一条缝,冰冷的寒风,不断渗进来,让书桌旁的身影,保持着头脑清醒。
  他抬了抬眼镜,手指不时移动鼠标,看着笔记本页面上,那一页页实验数据。
  一团乱麻。
  所有的数据一团乱麻。
  这些天他们做了非常多实验,从无定形碳到碳的同素异形体;从氢氧根和二氧化碳,向高分子有机物转变;从三酸二碱,到各种衍生化合物。
  虽然一部分化合物的合成,他们成功实现了,但其中有什么规律,仍然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们遇到了其他同行相同的问题,无法让电场合成,形成一整套合成理论,只能瞎猫碰死耗子式的用穷举法,一个个试过去。
  穷举法虽然也可以发现一些合成方法,但需要的时间太长了,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土办法,科研效率非常低。
  谢清自然不想用穷举法,所以他希望可以在实验数据中,发现一些有用的规律。
  一页页的仔细翻看,他不仅仅将成功合成的数据,纳入分析范围内,连那些没有成功合成的数据,也一并分析了。
  只是其中的各项数据中,千奇百怪的情况,让人看得有些抓狂。
  突然他眼神停留在一组数据上,那是一组二氧化碳的电场转变数据,从数据来看,温度越高,在电场中,二氧化碳被电离成为单质碳和氧气的概率越大。
  这个现象,倒是容易解释,主要是原子和电子,在高温下自身的活跃度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化学反应,都需要高温高压的环境。
  而温度越低,则原子电子活跃度越弱,不容易和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
  但是真正让谢清在意的数据,是这份数据中,其中几个转变过程中,出现低温高分解区间。
  “温度负42摄氏度,干冰状态下,1365纳米频段的红外光照射13秒,在通电情况下,二氧化碳转变效率提高6.2倍左右……”
  “温度负68摄氏度,干冰状态下,1365纳米频段的红外光照射6秒,在通电情况下,二氧化碳转变效率提高16.7倍左右……”
  看到这个异常的数据,谢清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猜测可能是干冰和红外光产生了光热共鸣,在通电情况下,导致超低温的干冰中,二氧化碳的化学共价键因为高温断裂,吸收了两个电子后,完成了分解反应。
  这个奇特现象,让谢清浮想联翩,他手指在键盘上敲打着,一行行推测,被注释在副页上。
  然后他又在燧人学刊等论文网站上,检索了物质的光热共鸣情况,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绝大部分的物质,都有对应的特定光波或电波共鸣频率,特别是在固体上,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比如,金纳米棒对应的近红外光,就形成了特殊的光热刀技术。
  谢清下载了一份物质共鸣频率,这里面不仅仅有光热共鸣频率,还有声波共鸣频率、光电共鸣频率。
  触类旁通下,他在思考是否存在电场共鸣频率?
  如果物质存在电场共鸣频率,可以在某一个特殊电场强度下,某种物质会表现出超常的分解或者合成效率,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发现。
  一想到这里,谢清也睡不着觉了。
  他一边查找相关论文和资料,一边分析成功通过电场合成的原材料和产物。
  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变慢了,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点点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剥茧抽丝。
  而此时笔记本上的副页中,谢清注释和笔记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起来。
  从夜深人静,到东方既白。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映照在他眼睛时,此时谢清才从那种如梦似幻的状态中,渐渐清醒过来。
  顿时,一股疲惫从四肢百骸涌上来,他急忙点击保存,又向程存武发了一条留言,让对方帮忙请半天假。
  发了短信后,他一沾到床铺,便倒头就睡。
  程存武也没有问什么,毕竟搞科研的人,经常通宵达旦,这是正常现象。
  又是一天的开始。
  清晨的寒风,宛如一把小刀,切割着学生们的脸庞,不少人被冻得皮肤干裂。
  程存武等人照常去上课。
  而谢清则在被窝里呼呼大睡,通宵写出来的思路,仍然静静地保存在那台笔记本电脑内。
  没有人知道,这一份文件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只能等待谢清,证明其中的真假。
  睡到日上三竿,程存武给他打包了一份鸡排饭,便敲门喊道:
  “阿清!起来吃饭了!”
  听到叫喊,谢清才睡眼朦胧的爬起来。
第五百五十五章
活化
  洗漱后,吃了程存武打包回来的鸡排饭,谢清才向程存武说了自己的发现。
  “物质的电场共鸣?”程存武思考起来。
  对于这个发现,他还是心里没底,毕竟干冰上的情况,是光波的光热共鸣,这是已经证明的理论。
  另外还有声音、机械波、光电场之类,这些都会产生特定的共鸣高峰,例如著名的卡门列涡效应。
  很多人都很难想象,一阵十级以下的阵风,竟然可以将一座钢筋混凝土打造的现代大桥瞬间撕裂。
  这就是风的流速、方向,刚刚好和大桥本身的结构,产生了共鸣,瞬间激发了这种魔幻一般的巨大力量。
  共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效应。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物品与力量(可以是声波、光波、电波、机械波)到达特定的频率,两者一触碰,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实验,阿清你的想法是什么?”
  喝了一口胡萝卜排骨汤,谢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一种一种化合物的尝试,这样太费时费力了,我的想法是从基本元素入手。”
  “基本元素?这倒是有点意思。”程存武立马就明白对方的用意了。
  人类目前已知的原子种类,也仅仅只有118种,这其中还包括了24种人工合成元素。
  如果将一部分不常用的元素踢出,人类常用的基本元素满打满算,就那40~50种左右。
  谢清坚信如果真存在电场合成的共鸣频率,那这个共鸣频率,一定是从基本元素开始,然后向更复杂的化合物发展。
  急匆匆吃了午饭,俩人又叫了熊玲惜,来到了实验室中。
  谢清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将凌晨思考出来的内容,发给俩人参详一下,然后开始设计实验。
  既然要探明基本元素的电场共鸣频率,那他们就从最轻的氢元素开始,然后是氦、锂、铍……一个个元素向上。
  下午三点半,他们开始了一个尝试,用液氢作为原材料,然后启动静电场,开始了初步的实验观测。
  整整忙碌两个星期,他们初步完成了前八种元素的一些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谢清三人一直试图找出,电场作用在这些元素上的某种规律。
  无数次的实验中,他们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
  “温度,物质的温度,特别是低温状态下的固体物质。”谢清眼前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统计表。
  其中被他放在中间的几份统计表,上面罗列了八种元素,在不同温度下,通过覆盖静电场,可以实现电催化的效率情况。
  “这个温度,还真有一些规律。”程存武将氢、氦、锂、铍、硼、碳、氮、氧的共鸣温度统计出来。
  其中氢是负24摄氏度,氦是负123摄氏度,锂是负26摄氏度,铍是负37摄氏度、硼是负45摄氏度、碳是负56摄氏度、氮是负66摄氏度、氧是负78摄氏度。
  对于这些数据,熊玲惜预测道:“那接下来的氟,电场共鸣温度则应该是在负80~90摄氏度之间,但氖元素和氦是同族,我猜测可能会和氦差不多。”
  “试一下就知道。”谢清说完,抽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了两个实验设计。
  按照实验设计,他们果然在负80~90摄氏度的区间中,发现了氟元素的电场共鸣频率。
  而惰性气体同族的氖元素,则和熊玲惜预测的情况大致相同,该元素的电场共鸣温度,在负127摄氏度左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