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崛起(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603

  晚上,实验室内仍然灯火通明。
  三人兴奋不已的讨论着。
  熊玲惜指着柱状图说道:“如果按照现在的估算,我预测一下钠、镁、铝、硅、磷、硫、氯和氩,其电场共鸣温度,也应该在这个区间内递进。”
  “可是19号~36号呢?”程存武有些疑惑起来。
  此时谢清开口说道:“温度间隔的区间,可能从大概等于10摄氏度,变成大概等于4摄氏度。”
  “有点道理。”程存武思考起来。
  当然,仅仅是温度还不够产生电场共鸣,这个电场共鸣,还需要另一个要素配合,那就是电场强度。
  因此组成电场共鸣的核心原理,就是电场强度+物质温度,而电场强度也随着原子外层电子数的增加,而呈现出递增加的现象。
  这个温度和强度,低了不行,高了不行,不同时达到最佳耦合也不行。
  当温度和电场强度都达到最佳的时候,元素的化学反应效率达到了最高,就算是惰性气体中的氦、氖,都可以产生相对比较高的化合反应。
  谢清团队尝试,实验氢气和单质碳合成甲烷。
  在这个合成过程中,他们进一步发现了电场合成的原理,就是赋予物质一个临时的电场力,在某个特定温度下,可以让该电场力在物质保留比较长的时间,通常可以达到20~70分钟左右。
  而被赋予了电场力的物质,遇到其他物质,就会变得很容易结合在一起。
  谢清将这种现象称为“活化”,即物质变得高度活跃,很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如果两种物质都是活化物质,它们的结合更加容易。
  在单质碳和氢气反应,合成甲烷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系统的综合热效率,竟然高达86.7%,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热效率。
  要知道,采用N16作为催化剂,分解大分子有机物形成甲烷的过程中,综合热效率才63.54%~71.63%左右。
  而他们设计的实验,由于不是专业设计的设备,整套反应系统非常粗糙,肯定不是该反应的最高综合热效率。
  如此高效的反应,让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单凭这个发现,就可以节约非常多化学反应中不必要的能耗,看来我们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东西。”程存武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了。
  谢清冷静下来后,想了想说道:“当务之急,是确定接下来的那些元素的电场共鸣规律,是否和我们意料之中的那样。”
  “嗯!我赞同。”熊玲惜点了点头。
  三人又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由于这一次有电场共鸣的规律,他们的实验非常精确。
  基本一种元素只需要三四次微调,就可以测出其电场共鸣的温度和电场强度,一个多星期时间,他们测试到了46种元素,和之前的8种一样,都符合那一套规律模型。
  基本元素的电场共鸣规律,处于负24~135摄氏度之间,和原子外层电子数呈负相关;而电场强度和反应共鸣,则呈正相关。
  他们根据相关数据,得出了电催化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当他们的论文完成后,时间已经到了11月16日,而且作为他们的导师贺稳,也在当天收到了该论文的初稿。
第五百五十六章
风云际会
  忙碌了一天的贺稳,终于到了下班时间,他这些天都在忙碌月球化学工业的事情。
  和家人吃了晚饭后,才有空打开笔记本,看了看自己的电子邮箱,谢清三人的论文,也出现在了他的电子邮箱中。
  他倒是知道谢清等人在搞电场合成技术,只是这个技术,目前是化学材料的新兴方向,并没有太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对此贺稳还提点了非常多建议,让谢清等人少走一些弯路。
  几个月没有收到相关消息,他还以为这个三个年轻人放弃了,没有想到,不声不响搞出了一篇论文。
  有些漫不经心的贺稳,喝了一口红茶,才打开论文的具体内容,仔细浏览起来。
  十分钟过去。
  一个小时过去,一旁的茶杯中,那茶汤也变得冰冷起来。
  但这份27页的论文,却让贺稳的表情逐渐严肃起来,他看得非常细、非常认真,没有了一开始的漫不经心。
  显然论文中的内容,让他不得不重视起来,直达三个多小时后,贺稳才将视线从屏幕上移开,揉了揉眉心。
  对于论文中的发现,以及谢清三人总结出来的两条定律,他陷入了沉思之中。
  如果这个发现是真的,那绝对是化学材料学中的一次革命,一次效率革命。
  谢清等人初步做了30组合成实验,效率比传统化学合成的综合热效率,提升了好几倍,甚至有十几倍的热效率。
  传统化学的合成过程中,由于合成路径复杂,加上各种催化剂的应用,导致综合热效率往往非常低。
  热效率低,就意味着能耗高;能耗高,则意味着生产成本高。
  虽然国内近些年来,在化学生产中的热效率不断提高,但是传统化学的极限基本到了天花板,已经到了进无可进的局面。
  这方面,不仅仅是国内化学工业,全球化学工业都一个样。
  国内可以做到低成本,并不是因为化学工业比国外强太多,而是原材料成本低,能源生产成本也比较低,才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但如果按照谢清团队的电场合成效率,那化学工业中,由于复杂反应路径带来的成本、能耗,将进一步下降。
  而且电场合成路径简单,还可以摆脱重力影响,因为按照谢清团队的实验设计,活化物质后,可以通过电场或者磁场控制,让粉末状的原材料在真空反应釜内混合反应。
  这种情况下,电场和磁场在某种程度上,就代替了引力场的影响力。
  不过贺稳并没有太早下定论,因为这篇论文的内容,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该论文是真的,那才是真正的革命性发现。
  毕竟贺稳知道科学界的一些不好风气,国内也是这几年,才稍微好转一些,但是论文造假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他立刻发了一封邮件,给谢清三人,先让他们不要向外面说出论文具体内容,然后要了一份实验数据。
  另一边,贺稳连夜给科研部打报告,要科研部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以及原材料和人手。
  只有成功复刻论文中的实验结果,那谢清团队的论文,才能被确认为有效。
  而他通知三人不要说出去,倒不是想将成果据为己有,毕竟燧人系内部的管理非常严酷,占据学生的科研成果,一旦被查到,那可不是通报批评就可以了事的。
  贺稳主要是担心泄密,如果这个技术是真的,那对于国内的化工行业,将是一次巨大的发展,同时可以奠定星际时代的宇宙化工基础。
  这种敏感技术,肯定不能被外国得到。
  收到导师贺稳的邮件后,谢清三人也明白这个技术的敏感性,将一份实验数据发过去后,便耐心等待燧人系科研部的实验复刻情况。
  第二天。
  起了一个大早的贺稳,急匆匆来到研究所,还见到了陆学东和黄修远俩人。
  “听说你有一个重要的发现要验证?”陆学东好奇的问道。
  贺稳点了点头,长话短说解释道:“我三个学生发现的,论文我待会共享过去,大家都可以看一下。”
  “哦!我倒是来兴趣了。”黄修远也露出一丝笑容。
  几人一边走,一边讨论着。
  当谢清团队的电场合成论文,被共享到几人的平板后,黄修远粗略看了一遍,便明白这是什么技术了。
  一种全新的技术,有未来记忆的黄修远,也没有太多这方面的信息,倒是谢清和程存武这两个名字,让他露出一丝诧异。
  他又看了看俩人的照片,终于确定了俩人的身份。
  在未来,谢清就是电场合成领域的长江学者,可惜他在四十年代的玛尔斯生化危机中,感染病毒去世了。
  而程存武倒不是因为学术出名的,而是三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技术间谍案中,他一个表亲泄露了好几项机密技术,导致他被牵连了,最后好像是跳楼自杀了。
  没有想到,在黄修远的蝴蝶翅膀下,他们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在燧人大学风云际会。
  后世的科技发展,其实是非常不均衡的,主要是因为玛尔斯真菌造成的生化危机,导致全球人口损失惨重。
  当时国内的科学家,尽管获得了重点保护,但仍然损失了43%的人员。
  因此造成了严重的断层,出现了一部分科技很强,一部分科技又原地踏步。
  其中电场合成技术,就随着谢清等人的去世,陷入了半死不活的状态。
  黄修远不知道谢清当时的具体情况,但是从燧人大学的内部档案中,他知道了一些情况,多少可以推理出一些情况。
  单亲家庭出身,父亲身体残疾,还是一个普通环卫工,如果黄修远没有改变一切,谢清考上大学后,肯定没有那么快出头的,不熬上十几年,都没有办法获得科研资源。
  而一个科研工作者,二三十岁阶段,往往是创造力最充沛的阶段,显然谢清当时浪费了十几年时间,错过了天赋爆发的时期,最后又遇到玛尔斯真菌,只能说造化弄人。
  黄修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谢清等人提前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而且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