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校对)第1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319

  不料居然再一次引动了天命,穆百万想必准备全力投入了,这才让风云变幻,乃至于剑灵都受到了感应。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我突然觉得我这小蝴蝶一扇翅膀,似乎要引起一场大风暴了......”叶行远喟然叹息,他不是没想到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后果,但这也是别无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时代的趋势,商人有了钱,自然会去追求地位和权势,只是在严格的圣人天条下,他们几乎没有出头的机会。
  而这次过路费的设置,是叶行远给他们开了一扇小小的天窗,也等于是指出了一条道路。至于以穆百万为代表的商人们,能够走到什么地步,却真的已经不是叶行远可以预料得了。
  唐师偃似懂非懂,却也能感觉到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望着叶行远的背影,胸中不知为何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之感,就像是幼年时初次见到蒙师一般。
  第二日,布政使衙门正式发文,公告天下,说明以工代赈,开建南北长渠,以及配套的道路。
  而其中所需要的钱粮,从省内大户人家募集。作为补偿,未来十年之中,投资的商人可以在道路上每隔百里设一关卡,收取过路费用。费用的标准以人头与货物同时折并计算,每年商人与布政使衙门核算确定。
  这法子新奇,一时引得江州城中众人议论纷纷,有些迂腐的读书人觉得这有违天下为公的圣人教训,甚为不满。
  有人说,“这法子成何体统?布政使衙门是穷疯了,殊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修了道路,这路便成了这些贱籍商人的了么?”
  后来衙门赶紧出了一个补充公告,说是有功名者可以免除这过路费,随身携带的货物,也可适当减免费用。
  这是穆百万与潘大人的妥协,依潘大人的意思,本来该是所有读书人都免费,有功名者带人带货同行,更是应该尽数不收。
  穆百万哪里肯同意?要是按照这法子,过往商队一定都会找个秀才投献,他这路上关卡还能收得到什么钱?
  如今因为秀才免税,乡里投献之风极重,粮税都不容易收,官府是硬撑着没法子,他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哪里肯开这个口子。
  潘大人和金师爷好说歹说,力陈若是不给读书人一些优待,就算是一省藩台也没本事将这新政强压下去,才让他勉强同意了现在这个条件。
  有了这补充公告之后,那些愤愤不平的读书人才收敛了些,更趋向于在理论上辩驳此事。穆百万当然又花了些钱,招募些水军,为这新政说话,一时间省内争论不休。
  大部分的意见,都认为这以工代赈,救治流民还是好事,修建南北长渠及驿道,也是历朝历代以来的期待,但开这个过路费的口子,终究有些难言之处。
  最后还是金师爷赤膊上阵,亲自苦口婆心解说,以圣人言论中的“权”“变”之说,才勉强压住了省内的舆论,终于将这工程推动到了实质的阶段。
  这几天潘大人也是焦头烂额,种种层出不穷的问题和细节让他应接不暇,要不是叶行远第二道“优待读书人”的锦囊,只怕光是舆论就无法平息。
  如今到了最后一步,也就是从商人手中拿钱的日子,这是潘大人最担心,也是最期待的最后一步。
  对他来说,只要从商人手中得到钱粮,他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只要能够解决流民之事,他已经算是保住了顶上乌纱,至于后面的南北长渠之事,那纯粹是锦上添花,到底能不能实行,那就看穆百万为首的那群商人能力了。
  所以今天潘大人是最紧张的日子,他手中托着叶行远的第三道锦囊,却还是愁眉不展。叶行远提出策略,安抚流民,留下的两道锦囊又恰到好处,在潘大人看来简直是神机妙算,这就不自觉的有了依赖性。
  他当然相信第三道锦囊一定会奏效,但是又怕在召集商人的现场又出什么意外,那可再没有第四道锦囊救命了,到时候如何是好?
  金师爷摇扇笑道:“大人勿忧,算算时间叶公子今日也该回到江州了。若有什么意外,叶公子能赶得及救场。”
  潘大人闻言大喜,这担忧就减了几分,拆开锦囊后又是一张纸片,上面写着“招标”二字。
  招标?这是什么东西,潘大人与金师爷面面相觑,都是不解其意,只有穆百万在旁边远远窥见,拍腿大笑道:“叶公子果然是高明!我是做老了生意的,竟然也只想着凭交情拉人进来,却万万没想到这路权之利,根本不该如此经营!”
  他懊悔的摇了摇头,恼道:“怎不早开这锦囊,若是早想到叶公子这主意,我又何必拉下这张老脸去找人,平白欠下许多人情!”
  归根结底,还是对这种官商勾结的大工程没什么经验,所以才找不准自己的定位,穆百万觉得自己拉人入伙,是让人帮忙,所以才会低声下气。
  但是叶行远这“招标”二字一出,他立刻就感悟到其中的深意!这是官府的工程,这是未来的路权,对于有眼光的商人,本来就该是趋之若鹜之事,何必自己要去放低姿态?
  与此相反,他更应该高傲些,只偷偷放出些风去,让人主动来求自己,才是正经!
  潘大人与金师爷到底对生意不熟,便不耻下问,向穆百万请教。穆百万就用自己的理解,向两人解释其中的奥妙。
  招标之法,无非就是设立一个准入机制。这不是募捐,不是向商人要钱,而是要给你们商人一个机会,你们若不提出条件,就没有机会来参与其中!
  从一开始,这件南北长渠的大事就该这么运营!穆百万一边说一边赞叹,叶行远在从头就将这些细节想的清清楚楚,真是天降奇才!
  穆百万解释的明白,潘大人也是拍案叫绝,此心中大定,昂首阔步的走向了前厅。
第160章
商会领袖
  定湖省要修剪南北长渠,而官府根本没有这一笔拨款,所有款项都要从民间征集,而作为补偿,让出十年的设卡收费路权。这个消息在短短几日之内,已经传遍了整个江州城。
  这是亘古未有之奇事,破天荒的头一遭,商人们虽然将信将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官府,而且对将来的收益未必有足够的把握,但至少也要来看看热闹。
  藩台衙门之中熙熙攘攘,从来没有这么像菜市场一般。潘大人远远看见就皱起了眉,他素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什么时候与这么多铜臭之辈为伍?
  不过为了当前面临的难题,潘大人也只有强忍不快,勉强露出平易近人的神色,亲和的与一众商人打招呼。
  他不这样倒也罢了,越是这样,来的大户心中越是犯嘀咕,什么时候堂堂布政使会对他们和颜悦色了?怎么看怎么也不对,难不成这是笑里藏刀,要狠狠割他们一块肉?
  穆百万叹气,自己刚才已经向潘大人解释过了此次叶行远锦囊的真意,奈何潘大人当官当习惯了,实在无法理解商人的思维。
  这些生意做多的人心眼也多,越是看见别人笑脸相迎,就越是紧张,总会觉得对方是要在自己身上拉一刀。
  反而要是潘大人这次与平时一样,冷冰冰凸显威严,这些贱人们却会觉得这是官府给了他们一次发财的机会,不但会拼命争取,还要掏钱巴结,唯恐落后。
  如今想起来,叶行远早在离开江州去安抚流民的时候就想到这种情况,这份境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潘大人行事有了漏洞,作为同一条战线的穆百万当然要想办法着补,他朝着金师爷使了个眼色,急急跟上,拉着金师爷的袖子道:“金贤弟,这次招标,你可要给兄弟留下一份......”
  金师爷心领神会,立刻就明白了穆百万的用意,故意冷淡道:“穆员外此言差矣,此次招标,大人已经定下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量众人的资质与能力,价高者得,绝无徇私的余地。员外与其纠缠于我,不如多做些准备,免得失了计较,反而不美。”
  他们俩对谈都刻意压低了声音,但一众商人都是竖着耳朵在听,又看穆百万惶急憔悴的神色,刚才因为潘大人态度而起的戒备之心又渐渐减弱。
  穆百万何许人也?这可是定湖省中如商神一般的人物,他都关心的生意,能够不赚钱?以他的身份地位,金师爷与他从来都是称兄道弟,如今居然客客气气叫一声穆员外这么见外,难道说这路权的生意真的有那么大?
  潘大人也醒悟过来,知道自己的姿态过于和蔼了些,没有叶行远之前强调过的官府的“权威”和“公信力”。他熟读圣人之书,自然知过能改,嘴角微微往下一撇,面容就变得威严厚重,与之前大不相同。
  一众商人面面相觑,只觉得潘大人的表情其实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气势却与刚才走来的时候大不相同,难道是因为他们看差了?一时间众人疑神疑鬼,原本的畏惧倒是减轻了许多。
  潘大人略一思忖,知道身份相差太远,自己并不适合在这个场合开口,只要自己坐镇便已经够了。他沉默在主位坐下。
  金师爷会意,走到大人身边,开口道:“今日召集诸位前来,用意已明,乃是为了南北长渠道路修建和以工代赈安抚流民之事。此次藩台大人多番争取,朝廷降下隆恩,容许在新路之上设关卡收费,实乃前所未有的大恩德.......”
  他刀笔吏出身,说话自然是滴水不漏,明明藩台衙门最重的是以工代赈安抚流民,他却非把南北长渠修建事放在前面,这前后顺序一差,就显得衙门的重视大不一样。
  几句话说出来,众商家的注意力便被他吸引,金师爷心中得意,若是往常说不得还要显摆一阵。但他也知道,今日事关重大,不得不言简意赅,寥寥几句便将话说明,还故意露出一副高冷范。
  此次的招标,并不是要筹集全部的工程款项——时间太短,很多省内外的豪商都来不及赶到,若是一举将全部利益让出,不但让后来人没了分润发财的机会,而且也显得太过廉价。
  在叶行远点明战略之后,这些相关的细节,自有金师爷和穆百万补充完成,虽然时间仓促,却也足够完善。
  招标要募集前期用于安抚流民的部分钱粮,让出总共大约三成的未来收益,顺便也将江州城中的商人拉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联盟。这最后一个想法,当然是穆百万的如意算盘。
  今天总计需要募集三十万石粮食,这还只是第一年所费,若是核算整个工程期,最后的投入将是一个创私人募集纪录的大数字。
  有人骇得连冷汗都出来了,脱口而出:“怎么要这许多,官府这是发了狠了?”
  又有人道:“就算真有那么大的收益,也只有穆百万这样的豪商才有机会,我们小门小户,也实在难以加入争夺。”
  这批商人眼界浅,不能与穆百万相比,听说这么大的投资,顿时又打起了退堂鼓。穆百万知道现在是自己该上场的时候了,便笑道:“诸位莫急,此番费用极大,也不是一家能做得下来,以在下之意,应当成立一个商会,我们江州人共同出资。
  你们可要知道,这块大饼出现不容易,我们江洲人不狠狠多咬一口,省内外其他人岂能放过?”
  穆百万最知道商人的心思,他们最怕的就是被别人抢生意,如今提起江州之外的外敌,顿时就让众人有了同仇敌忾之心。
  有人惊醒道:“穆员外所言甚是!藩台大人为咱们争来的机会,可不能平白给外地人占了去,虽然今日只有三成收益,我们江州诸人不可放过。
  这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江州商人有优惠,过几日这个消息传播出去,来人可就更多,价格也会抬得更高!不趁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占,更待何时?”
  更多的人在心里纷纷计算,三十万石粮食看起来吓人,但这是对一家而言。如果江州商人能够联合起来,那这个数目也并不算难办。
  而且众人联合,不必互相抬价,自然这招标也就更容易拿下——事实上不就相当于只对一家开标?他们拿下之后,内部再怎么分配,倒是后话了。
  穆百万趁热打铁道:“我们江州人可组建商会,共同将这募资接下来。万一今后有了什么问题,也可同气连枝共同应对。”
  众人听到后也觉得很有道理,单个商人面对官府毕竟有些弱势,但若全城商人组成牢固的联合体,那政治风险就小多了。
  穆百万几句话奠定了今日的基调,一众商人再无疑虑,开始热火朝天的讨论起商会与工程的细节来。
  潘大人一言不发,心中却像是乐开了花一样。金师爷顾盼自雄,有一种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感觉。穆百万更是大喜,自觉多年夙愿一朝达成,简直就像是第一回当新郎官时候的激动和热切。
  这时候却有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有人冷冷开口道:“商会之议,自然不错,不过在下请问一句,江州商会若是成立,奉谁为主?”
  这人开了口,场内的气氛有所变化,众人的讨论也冷了下来。这个问题绝对没错,只是提出的时机太令人尴尬了,这是他们这些商人应该回去以后关上门再讨论的事,哪有在藩台大人面前直接争权夺利的道理?
  穆百万甚至不用看,立刻就知道是谁在使坏。
  定湖省中的商人以穆百万为首,但他终究也不可能一手遮天,还是有人会蓄意挑战他的权威。比如这一位张富贵,此人家中以当铺为业,黑心悭吝,几十年来也赚下百万家私,将当铺开遍了整个定湖。
  本来此人心狠手黑,有不少作奸犯科事,但他偏偏走通了臬台按察使大人的路子,在省内势焰熏天,倒是没人能够动得了他。
  平日张富贵与穆百万做对也就罢了,而今天明明是江州商人地位更上一步的机会,他居然还来作梗,真是看不清形势!穆百万想到这里,就像是吃了一只苍蝇一般,正要反唇相讥,忽然又想到什么,面色微变。
  张富贵此人唯利是图,绝不会无缘无故开口,穆百万生意做到这个地步,也是有政治敏感性的人,立刻就觉察到些什么。张富贵说话,是他自己意气用事,还是臬台大人有所吩咐?
  潘大人当然也知道张富贵是臬台的狗,这时候来捣乱,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偏偏又是他们商人内部事,他这个布政使不能强行干涉,否则显得过于徇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3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