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校对)第2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5/319

  宇文经斟酌许久,方才开口道:“叶行远此人并非量大宽宏之人。此次学生功亏一篑,未能将其解决,只怕已经结下了冤仇,他此次上书,必有敲山震虎之意。”
  严首辅半闭双目,淡然道:“山既不动,虎又何惊?”
  严秉璋稳坐钓鱼台数十年,从来是谋定而后动,经过多少大风大浪?便是家国剧变,他都能视作等闲,何况只是一个叶行远?
  叶行远不过区区从六品的知县,一次弹劾这么多人。就算本朝没有“反坐”之法,读书人尽可上书言事,但所触动的利益何等庞大,会遭到何等的反扑?
  他既然不可能扳倒这么多人一起下台,那对于高居上位的诸位阁老来说,就连癣疥之患都算不上,这封上书甚至不需要纳入考量。
  对此宇文经却有不同考量,他轻叹道:“若是真有猛士开山,引动山崩,纵是山中之王,只怕也要受狼狈之苦。”
  严首辅这才慢慢抬起眼皮,“他有何开山之策?”
  叶行远深受皇帝宠信是不争的事实,等他资历熬上去以后,就凭他状元之才和实打实的军功爵位,绝对会是朝堂上的麻烦人物,但那是将来。
  如今的他终究还处于官僚阶层的下级序列,或许由于他的名望何关系,上位者不能轻易将他拔除。但他想做什么事,几乎不需要刻意阻拦,便能让其消除的无影无踪。
  所以以严首辅的老成之见,是根本不需要主动去对付叶行远,只要让他无声无息,自然也就湮没在人海之中。他之所以同意宇文经去西北,无非也是想给这个心腹谋主一个小小的教训。
  果然叶行远将危机变为转机,这实际上就是宇文经与内阁诸位大学士给他创造了一个舞台。如果没有人想要对付他,叶行远也就不会有功绩。
  严首辅以为宇文经会懂,但从西北回来之后,他仿佛变得更加执着。严首辅之能叹一口气,再轻轻的点一点这位看好的后辈。
  宇文经摇头,这只是他的直觉,也还没想清楚叶行远的策略。
  严首辅不动声色,只淡淡的“嗯”了一声。他安坐椅上,似是懒得再讲话,手扶着靠椅,脑袋轻轻的一点一点,不知不觉又打起了瞌睡。
  宇文经知道今日首辅要说的话已毕,虽然仍旧是任他施为,但也不会再给什么资源上的支持。严首辅行事,素来都是这般留一线余地,也很少主动表态。
  只可惜他们毕竟不曾与叶行远深入接触,不明白这个年轻人的可怕!宇文经心中暗叹,只能暂且罢了,恭敬告辞出来,闷闷的径直回返家中。
  李宗儒之死对他的精神冲击极大,若非他早成大儒,体内灵力生生不息,只怕这一路奔波便会染病。如今虽然并未卧床不起,但也是精神蔫蔫,断无昔日纵横捭阖的风采。
  宇文经现在只能期望严首辅消极的应对是正确方法,事实上叶行远的奏章上来之后,确实并未一石激起千层浪。反而因为其过分的言辞,引起了有些老好人的不满。
  有人道:“剑门一地官员虽然未能及时施以援手,但边境之地情况纷乱,终究有其原因。叶行远居功自傲,如此横加指责官场前辈。更对军队布置指手画脚,这未免太过年轻狂悖了!”
  京师官场上的舆论,大致便是如此。
第332章
  此时的琼关县渐渐恢复了战前的平静,百姓忍耐着失去家人的痛苦,努力重建家园。甚至有一些远遁的蛮人住民悄悄的回到了城中,只是都很低调,知道这种时候不能触犯众怒,否则便是自己吃亏。
  叶行远上书之后,就像是没事人一样,继续日常的工作,仿佛这次弹劾只是为了发泄一下,并无一定要取得成果的意思。
  省内官场当然都得知了叶行远的弹劾,他们恼羞成怒,干脆对琼关县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除了顶头上司卢知府以外,甚至没有人愿意搭理琼关县的公文往来。
  在这战后的特殊时间点上,琼关县简直变成了一个独立王国。由于朝廷减免了三年的钱粮,更让叶行远摆脱了上下级任务的纠缠,逍遥自在。
  李夫人若有所悟,她如今无牵无挂,一心只为叶行远谋算,想得自比他人深了一层。便径自开口向叶行远询问道:“大人故意四面树敌,便是为此全无掣肘之地?”
  叶行远笑道:“此其一也,然则亦非全部。经此守城一役,我深自体悟子衍之心,以及他为何反反复复,纠缠于惨烈战事之中的道理。
  若不想重蹈覆辙,自当早做准备。琼关虽小,地利却佳,以此为基,自是进可攻退可守,不必受人脸色。”
  李夫人大喜道:“大人大战之后,终于打算自立了么?”
  她略一犹豫,又道:“只是时机尚不成熟,如今天地大乱将起,更须耐心才是。”
  姚家人恨了皇室朝廷百年,欲求圣人灵骨,便是想让得主权倾朝野,或篡或夺,颠覆这一家一姓的天下。只是初遇叶行远的时候,他虽有上进野心,却并不打算在脱身于规矩之外。李夫人也只能期待再圣人灵骨指引之下,他不得不走上改朝换代之路。
  但琼关县一战之后,叶行远平日说话的口气就有变化,李夫人心中有些猜测,今日便大胆开口询问。
  叶行远默然良久,微微摇头道:“诚如夫人所言,时机未至。而今西北一地,外有妖、蛮,内有藩镇、流寇,还有龙王之类野心勃勃。我虽知大势,不解其详。
  还须再进一步,增广见闻,方可应时而动。此刻所作所为,不过是种下种子,静待生根发芽而已。”
  这几日叶行远一边收拾心情,一边也是在静心思考。琼关县守城之战远比他预想中惨烈,他午夜梦回,也在想自己是不是不小心一只脚踏入了天命陷阱之中。
  自从穿越而来,临摹宇宙锋而得翻身,便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叶行远向前。他虽然尽力守规矩,希望借着才学本领和金手指,从体制内循序渐进的提升,但终究还是不断的与旧有的体制不断爆发矛盾,很难与之融为一体。
  叶行远巧妙斡旋,青云直上,但面对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到琼关县一战,等若是将真相赤.裸.裸.的撕开给他看。
  “我本将心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想通了之后,叶行远只能黯然慨叹。
  在这谨严的圣人创世体系之中,叶行远终究是个异类。就算他灵力才学皆有可观,但行事始终别别扭扭,之前他一直未能透彻想清楚。
  故而只是随机应变,总想着“考上秀才就好了”、“考上举人就好了”、“考上进士就好了”,一直到他考上状元入翰林院成大儒,然后漂亮的转身出京,却始终未能从这漩涡里面脱身。
  灵力与天机感悟的不断增长,给了叶行远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并未受到排斥--天地无心,圣人与天机、天命都对他一视同仁,但他却忽略了这个体系中的“人”。
  读书人作为个体,能够欣赏叶行远的才学,与之成为好友。但是整个官僚体系,却成了横亘于叶行远面前的一个庞然大物障碍。
  他们所求的乃是万世不易,而叶行远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变数。仅仅这一点,就形成了双方不可解的矛盾。
  叶行远前世三观早已成型,有着现代人的狡黠和勃发意志,纵然读尽圣贤书,终究不可能是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他随口一言,便能惊世骇俗,随意一行,便能移风易俗--这并非他有意为之,根本不可避免。
  叶行远发现所处的环境比自己所认为的要艰难许多。幸好他之前凭着直觉行动,并不仰赖他人,果决的选择了出京寻访五德宝物求灵骨飞升的道路,而不是留在京中跟人玩心计宫斗。否则的话,只怕更是束手束脚,难以大干一场。
  如今他心中一片澄明,前方的道路虽然不能说清晰无比,但至少明了彼岸在何方。确实须得好好规划一番,不可再如以前一般随波逐流。
  总要有把握在自己手中的东西,才能够好整以暇,处变不惊。
  李夫人难以体会叶行远细微的心理,只模模糊糊一知半解,但对他这种未雨绸缪的心态大为赞赏。她沉思道:“而今正处变局,天下大势变化无常,大人有锦衣卫作耳目,可得各地情报。但还须一人分析整理,方可及时反应。”
  叶行远颔首道:“本官正为此事苦恼,这轩辕世界最宝贵的还是人才,只可惜我资历太浅,亦无余财。不然便效仿朝中诸位大人,豢养门客,必有得用之人。
  琼关县到底偏僻了些,无乡野遗贤,要是能登用几个智力上九十的无名贤人,我也就能省许多心思。”
  他这只是自嘲的笑话。自圣人定天下秩序,科举大兴之后,天下英雄便入彀中。不能通过科举的哪能算什么遗贤?若真有智力评分,九十以上的都是进士之才,何至于默默无名。
  李夫人知叶行远之意,献策道:“琼关地处边疆,又地贫人稀,有才者少,想要找个活人是不容易了。不过大人有沟通鬼神之能,我倒有一个人选可以荐于大人。”
  想不到自己才有建立班底的想法,李夫人便有推荐人才之举。叶行远一喜,细琢磨李夫人之言,又是一怔,反问道:“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倒有趣,不知夫人要举荐哪一位前朝大贤?”
  地方上的官员,平时可以祭祀前代先贤,若是先人因为功德名望受敕封为阴神,亦可向之请教治理之道,这在轩辕世界并不稀奇。
  各府各县,往往每年有各种官方民间的祭祀纪念活动,也正是因为如此。就比如当初叶行远考上童生之前,也曾拜谒香君冢。只是香君毕竟只是歌姬,受功德遗泽而成阴神,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于政教无涉便是。
  倒是与她同死的那位书生成为城隍,久在地方,当地知县若遇疑难之事,也可以问计于他。只城隍又非闲职,阴阳相隔,此事也不能轻易实行。
  琼关县一地,亦有城隍、土地、山神,叶行远借着官印加持通神之法,可在祭祀中与他们沟通。不过他们都是严格的体系维持者,若是知道叶行远有异心,只怕一早便会上报,何况他们的目光局限于一城一地,不足论天下大势。
  能够死后有神,尚且关注天下的,往往便是历代先贤,不过叶行远仔细回想,却不记得琼关县出过合适的人物。
  李夫人答道:“此人亦有贤名,亦有人谤之,生前立不世之功,救万千性命。死后却无葬身之地,连尸首都无从寻觅。
  此人并非生于斯长于斯,亦非死于琼关,故而公子不记得也不奇怪。不过她的芳辰即至,若非战乱之年,琼关县必然是举城设祭的......”
  叶行远一愣,蹙眉道:“是个女子?”
  李夫人淡然一笑,“女子便不能知天下大势么?”
  她语气认真,叶行远忙陪笑道:“并不是这个意思,只是一时间未曾想起,琼关县有什么奇女子?”
  他于历史掌故也算精通,也研读过琼关县志,却真不记得这里出过什么厉害的女人。不过李夫人说此人并非生、死于此地,又不知道是怎么扯上关系,这要猜就如大海捞针。
  李夫人正色道:“何止是琼关县之奇女子,亦是中原之奇女子。大人博学多才,岂不知走马回川、堕泪落雁之地?”
  叶行远拍掌道:“原来是她?青妃落雁,竟然是在琼关?也是了,她西出和亲,应该是从西凤关走。琼关乃是中原故土最后一站,据此回望,也是应该。”
  此事不见正史记载,只是传闻,故而叶行远虽知典故,却不知道具体发生的地点。
  千年之前,中原板荡,妖蛮趁势而起,有乱华之兆。当时朝廷暗弱,只能以和亲之法,暂免战事,只是天潢贵胄之女,又有谁愿意远嫁草原?
  青妃乃当时哀帝之女,年方十五,便挺身而出,愿代姐妹出塞和亲,劝退蛮族大军。
  如果仅仅如此,那她虽然让人嗟叹佩服,却还不足以当奇女子之称。只是她嫁去蛮族之后,固然遭遇了极为悲惨的命运,却也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第333章
  青妃出塞的时候才十五岁,蛮族生活落后粗陋,她却一一忍耐,左右逢源,得狼主宠幸,渐渐手掌大权。她巧施妙计,令妖蛮反目,征战不休,也就间接的保住了中原的和平。
  若是一切顺利,以青妃的才智本领,说不定能将草原彻底搅乱。只可惜她命数多舛,嫁过去不过十年功夫,狼主丈夫就暴病离世,形势顿时大变。
  千年前的蛮族,有一部分西迁,早在极西之地建立的大帝国。但仍有一半留在祖先土生土长的西北草原,他们的风俗传统与察汗的时代没什么不同。
  草原上有好几个大部族,每个部族的首领都有资格争取狼主之位,老狼主去世之后,各部族就勾心斗角,甚至兵刃相向,就是为了草原的遗产。
  遗产除了这个位子之外,王后也是其中一部分。青妃听说将要改嫁他人,饶是她心志坚毅,也不由崩溃。毕竟她是受三从四德贞操教育的皇室贵女,岂能行此荒.淫.之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5/3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