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校对)第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319

  他原本想着要金师爷去请这位老先生来救命,但想起唐师偃都要三顾茅庐才肯出山,他师父自然是架子更大,非得自己去一趟不可。希望此人念在如今民生危急,受自己感动后能够欣然出山。
  老先生?唐师偃苦笑,这位可不是老先生,而是“小”先生。三顾茅庐这场戏,只怕也不可能再演一次了,可一不可二啊,不然就不是结恩而是结怨了。
  而且他也明白,叶行远之所以推自己出来,是叶行远自己不想太高调,故而便劝阻道:“大人不必如此,吾师非是旁人,正是大人在汉江会馆中见过的叶行远。”
  叶行远?潘藩台与金师爷面面相觑,一众幕僚也是愣神。真正的大贤,就是那个在会馆之中擦肩而过,说了两句话的叶行远?
  就是那个在归阳县领导士子,驱赶县令,逼走按察使司分巡道,惹出好大风波,连累整个省城官场的叶行远?这怎么看都不科学啊!
  唐师偃停了停,给了别人缓冲时间,然后又道:“叶贤弟不愿抛头露面,但值此为难之际,只有他能够力挽狂澜了。我这便去请他过来,大人先不要大肆宣扬。”
  众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暗暗想道,唐师偃在布政使衙门绝对不敢信口雌黄,而且此事一试便知,根本没有胡吹的可能。如此说来,当初桃花文会上叶行远所做文章,也是他自己的构思了?
  金师爷想深了一层,叶行远想低调的逻辑也是能说通的。叶行远在县中惹出大事,省城官僚颇有不少恨得他牙痒痒,他要是乖觉,必然会低调行事。如果他真有经世济民之才,那在桃花文会上无心展露之后,确实也会选择隐匿,让唐师偃来为他挡枪。
  此人既然能够以秀才之身,对抗七品知县,又有诗才闻名府城,也是县、府两试案首,为人行事不拘一格,说不定还真有几分本事,是少年天才之流人物!
  想到这里,金师爷当机立断向藩台进言,“东家可依唐先生所请,将叶行远暗中请来!”
  无论是对于藩台来说,还是对于叶行远来说,低调些都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叶行远并不像唐师偃吹嘘的那么厉害,潘藩台也有转圜的余地。如果叶行远真有这本事,那就更须小心招揽,不可让他被别人盯上。
  潘藩台本有些犹豫,但见金师爷使眼色后,也想明白了。这时候已经到了十万火急,不管是什么救命稻草,总得先抓过来试试。
  唐师偃看他们信了自己的话,只觉得如释重负,从今天开始,“大贤”这顶帽子可不用自己一直顶在头上了,这实在太累了,苦不堪言。
  接下来的工作,就让叶行远头疼去吧!卖完队友的唐师偃自告奋勇,辞了潘大人,领了将叶行远请过来这个任务。
  唐师偃知道时间不等人,也算利索,疾步进了汉江会馆,口中直喊:“贤弟!叶贤弟!”
  叶行远施施然坐在庭间,面前放着一盏新煮的白茶,换了一袭新的青衫,闲散品茗。笑看唐师偃进来,点头道:“前辈何事如此焦急?且坐用茶。”
  “哪里还有空喝什么茶!”唐师偃心急如焚,一把扯住了叶行远,一边告饶一边解释道:“贤弟莫要怪我,今日情况紧急,我在藩台大人面前将你捅了出来。如今大人要请你共商大计,快随我去吧!”
  他虽然也是一番好意,但是叶行远曾经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不可泄漏,如今难免有些心虚。叶行远果然勃然变色道:“我千叮嘱万嘱咐,唐兄你竟然还是出卖我,此为交友之道乎?”
  唐师偃惴惴不安,长揖到地,“贤弟休要动怒,都是愚兄的错,任凭贤兄处置!实在不行,愚兄将家中珍藏先贤字画奉上赔偿!”
  “好!”叶行远一口答应。
  唐师偃狐疑的抬起头来,忽然感到不对劲,以叶行远的性子,怎么原谅的如此痛快?却见叶行远悠闲的稳坐钓鱼台,唐师偃突然醒悟到什么,跳起来指着叶行远叫道:“贤弟竟然使诈!”
  叶行远漫不经心的轻抿了一口茶水,顾左右而言他道:“前辈此举,也在我意料之中,送我一幅先贤字画就算是给你个嘴巴不牢靠的教训,已经很轻了。”
  不出事就罢了,唐师偃还能装得住,但若出了事,涉及到具体事务,又被藩台盯着不放,唐师偃那半瓶子水肯定扛不住。
  毕竟人算不如天算,叶行远有心低调,奈何又遇上了这种尴尬局面,只能再随机应变了。无论如何,能弥补一下和省城官场的关系也不算坏事。
  “你对潘大人是怎么说的?”叶行远也能猜到几分,不过还是要细细问清楚。唐师偃也不隐瞒,一五一十把自己吹捧叶行远的话又说了一遍,叶行远听着都有些汗颜,不过他知道唐师偃就是这么个脾气,事到如今,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贤弟应该有解决之法吧?”唐师偃偷眼看着叶行远的脸色,只见他面无表情,猜不透心里在想些什么,担忧的问了一句。
  叶行远本领大,原富十三篇博大精深,唐师偃研究得欲仙欲死。何况叶行远虽然年少,却总有有诡异莫测之处,无论是在府城县城,风波如何险恶,他终究如履平地。
  这一次流民难局,别人没有破解之道,叶行远必然有之。唐师偃正是出于这一点信心,才敢在潘藩台面前大吹特吹,要是叶行远现在告诉他一句无能为力,他可就羞惭欲死了。
  “此刻还说不清楚,先去布政使司衙门看看。”叶行远一抖青衫站起身来。避无可避,总要知己知彼,才好对症下药。
  对于流民,藩台是个什么态度?他的幕僚团队又有何计较?而省内其他官员,又是如何打算。这些都将是应对流民需要考量的前置因素,叶行远胸中虽有腹稿,却也不能在这时候打包票。
  此后叶行远随着唐师偃,再折返回布政使衙门,金师爷早就等在门口,一见两人便引了进去。此时后衙之中,却是沸反盈天,一众幕僚已经争得耳红脖子粗。
  金师爷悄悄鄙夷道:“争胜可有百策,实务却无一言。叶公子不必参与,等东家垂询之时,还要请叶公子坦然直言。”
  叶行远听那些幕僚议论,果然都是些废话。有人说要例行禁绝,遣返流民,但这无全省配合,布政使一个民政官员,如何能够做得到?
  又有人说要以工代赈,救济灾民,以全圣人仁道。但是这钱粮从何而来?就算是朝廷肯开这个口子,也绝不可能从别处调拨钱粮过来,那这番议论又是空中楼阁。
  他们互相驳斥,无非只是想显示自己的见识比别人更加高明罢了,反正空谈无罪,无论藩台采取哪一派的意见,成功了自然是他们见解深刻,失败了背黑锅的也是藩台本人。
  这种幕僚,有不如无。叶行远心中哂笑,低调的跟着金师爷入内,就在下首站着,也不急着插言。
  潘大人第一时间就看见了叶行远,却也没有像见到唐师偃那样直接招呼,而是蹙眉沉思,暗中观察,那些幕僚争执之言如过耳旁风罢了。
  这已经是潘藩台第三次见到这个少年,前两次都是在汉江会馆之中。第一次叶行远只是告诉他唐师偃不在,为避嫌疑,潘藩台转身就走,甚至没有仔细看他。
  第二次是潘藩台失却耐心的时候,叶行远出来告诉他这并非怠慢,而是送一份“大礼”,如今江州城中哄传潘藩台礼贤下士,他的官声倒是好了不少,但门下也多了好几个吃闲饭的。
  这是第三次,也是潘藩台第一次正眼瞧他。其实仔细想来,排除掉先入为主的成见,叶行远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身上光环不少,首先是县、府两级的案首,虽然只是秀才,但前途无量。
  然后诗才无与伦比,那九首出塞,即使是诗词拙劣的潘藩台看着也觉得胸腔有英雄气,恨不得拍案叫绝。再说他在府城独占花魁,听说擅长算数、书法,足以当少年才子。
  若是没有归阳县内那一桩事,诸位省城大佬纵然不会折节下交,至少也要派子侄辈招揽亲近。可惜叶行远犯了官场的大忌讳,又哪有人肯给他青眼。
  但没想到的是叶行远今日竟然还是站在了自己的后衙,虽然尚未开口,但潘大人隐隐预感到,今日局势有没有救,说不定就要听听这个少年人意见。其他人已经全然束手无策!
  看着叶行远沉稳淡然的表情,潘藩台都仿佛多了几分信心。他等了半天,期待叶行远能够主动开口,但底下幕僚一直吵扰不休,叶行远仿佛也不着急,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就站在下首养神。
  潘大人终于先按捺不住,毕竟最着急的人是他,不是叶行远。所以潘大人轻咳一声,众幕僚立刻肃静。
  他们都是人精,知道这是东家要说话了。再说争了这么久也有些口渴,却又分不出个高下来,正好也借此歇口气,听听上司的口风再作打算。
  但潘大人并不是要做结论,而是很认真的向叶行远询问。他捻须良久,涩声开口道:“若非唐先生方才说出真相,本官还被你叶公子蒙在鼓中。如今乱局你已尽知,贤生既然愿意踏入布政使司衙门,必有所教我。”
  无论如何,潘藩台都不可能像对待唐师偃一样对待叶行远,他能把话说到这个地步,已是极限。
  叶行远尚未开口,潘藩台又决绝道:“贤生只要能够拿得出方法来,省城之事,本官一力为公子扛下!贤生休要有所顾虑,只管为定湖省万民着想!”
第149章
智勇双全
  布政使潘大人也绝非简单人物,他能够到此高位,心机城府岂能是等闲?平日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在这关键时刻,也知道当机立断的道理,这番话就是为叶行远去后顾之忧。
  刚才唐师偃离去,众幕僚争执的时候,潘藩台就没有在听,而是在思考。唐师偃和叶行远唱这一出三顾茅庐真假大贤,是什么意思?叶行远此人的目的是什么?他到底有没有把握应对这一场流民之变?
  外人或许不明白,但潘大人自己很清楚,这次自己是被人坑了,如今巡抚不在省里,流民生变的话,背黑锅的毫无疑问是本省布政使。这个流民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有人煽风点火冲着自己来的。
  所以潘大人毫不怀疑,这一次的流民事件的爆发,幕后可能某人的影子,这个人是谁,潘大人猜测是按察使司里面的那一位。
  于是无形之间,他竟然与叶行远行成了一种同仇敌忾的关系,至少他们两个与按察使司都有芥蒂,叶行远更是害的按察使降级留任,几乎断了一切升迁可能。
  叶行远是个乖觉的人,他一到省城就把自己深深的掩藏起来,躲在唐师偃的光芒之后,这是典型的灯下黑,或许可以躲开一些麻烦。但是之后省试即将到来,他不可能不冒头,这时候必然还有风浪。
  无根之木易倒,但如果有位布政使站在叶行远身后,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省城只有仇家没有靠山叶行远肯定需要这个支持。
  所以潘藩台见面的第一句话,就很意味深长了,既是鼓励又是施恩。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叶行远心中感慨,他已经没有了拒绝站出来的理由。事实上他也不可能拒绝这次邀约。
  省城官场一共就这么三四个巨头,他不可能在已经把按察使得罪到死之后,再跟布政使刚正面,那不是牛叉是作死。
  树欲静而风不止,人太有才华,也是一众负担啊!叶行远心里连连感叹,躬身行礼道:“多谢大人厚爱,敢不为大人效死!”
  一直捏着把汗的唐师偃终于放心,叶行远别看年纪小,他素来是谋定而后动,既然敢说“效死”这样的话,只怕胸中早有成竹。
  众幕僚面色古怪,都不怀好意的望着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后生,心中大都鄙夷不屑。这段时间以来唐师偃在省城红透半边天,他们不敢说什么怪话,刚才也就忍了。
  而今天唐师偃突然又自己认怂,把叶行远又推了出来,这不是一环套一环的连环骗么?出来混饭吃的这些幕僚师爷们,哪个没有玩过这种自抬身价的把戏?在他们面前玩这套,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只是这叶行远和唐师偃配合得太好,炒作成功罢了。但姓叶的这小子如此年轻,真想要在这等大事上发言,只怕还差点火候!
  幕僚于东家,那也是要争宠的!当即就有人站出来向藩台进言,“大人容禀,叶公子虽然才高八斗,但毕竟年轻,此等省内实务,事关重大,大人不可轻信!”
  有人挑头,立刻就有人附和,“我等随大人多年,于省内情势亦了如指掌,尚不能有把握平息今日局面。黄口小儿有何高才,能解大人之忧?”
  又有人直接呵斥道:“招摇撞骗,自抬身价,平日或可宽宥,但今日论及大事。尔等狗胆包天,还敢胡言乱语,就不怕祸及苍生,造成赎不清的罪愆么?”
  对这群幕僚来说,定湖省的流民之乱还真不是什么大事,就算乱起来了,这些刁民难道还真敢扯旗造反不成?就算造反,他们还能攻得下省城不成?他们无论闹得怎么乱,都不可能影响到他们在省城的小日子。
  就算是藩台吃不住劲变成了倒台,他们也无非树倒猢狲散,另找东家便是,有了在一省布政幕中的经历,还怕找不到一份薪水优渥的新工作?
  所以除了金师爷这种地位,与潘藩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得不用心考量之外。另外这些尸位素餐之辈,更担心的不过是有人要来抢饭碗罢了。
  这可是关系到他们收入和颜面的大事,布政使手下幕僚虽众,却总是能少张椅子就少张椅子,这等嘴上没毛的少年,岂能容他居于众人之前。
  还未开口就被攻讦,这也在叶行远意料之中,他不慌不忙道:“大人之忧,不过是流民癣疥之患而已,我有锦囊三道,便可轻定此事,何用诸君碌碌聒噪?”
  叶行远的声音并不高,就好像是在说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众翻脸指责的幕僚初时目瞪口呆,随后便是哄堂大笑。
  “大言不惭!”“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当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初生狗崽敢咬狼!”嘲讽声四起,叶行远却只是站在当场,微笑看着居中而坐的潘藩台。
  在这一刹那,潘大人微微探身,屁股已经离开了椅子,脸上闪过一丝焦灼与渴望,对此叶行远完全看在眼里。
  看起来唐师偃的铺垫做得相当不错,而且这位藩台的眼力也一点儿都不差。别人不信,潘藩台却对叶行远充满了期待。
  这就够了。这些幕僚之言,叶行远根本没放在心上,碌碌无为之辈,就如蝼蚁苍蝇,谁会在乎?他们成事不足,就连败事也不足,叶行远都懒得去看他们一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3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