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校对)第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319

  叶行远在隔壁竖起耳朵听着,暗暗点了点头,这与他预料不差,潘藩台如此急切要来见唐师偃,确实是遇到了焦头烂额的问题。
  定湖省这几年天地元气不足,旱涝不均,虽有朝廷和地方调整雨水的分配,但大灾不现,小灾也是难免。
  叶行远他们一路进江州,沿途也听人议论,说是开春青黄不接,连种子都留不出来,只怕有不少人要逃荒成流民。
  这倒也罢了,省内的事,官场自然有办法捂盖子,只要不酿成民变大乱,总能够含糊过去。但定湖省的压力还来自于西南面的荆楚省,荆楚省去年大旱,北面山区近乎颗粒无收,虽有赈济,但到了今年实在无以为继,有大量的流民积聚于两省边境。
  定湖省当然不愿意这些流民过来,尤其是在眼下这时节。但流民可不是说拦就能拦得住的,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大量涌入定湖省境内。
  这可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布政使作为一省民政主官,实在要承担极大的压力,所以但凡出现一根救命稻草,就要想办法拼命抓住。
  传统的办法,对付这种情形已经是束手无策。而唐师偃恰巧在这种时候出现在省城,借着别人之手抛出一篇充满奇思妙想的文章,若说他不是有备而来,也还真没人会相信。
  叶行远无非是想为唐师偃出口气而已,所以捉刀代笔写出了那篇文章。他也没料到,事情竟然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好在这也不算是坏事,只要唐师偃能够撑得过去,对他来说,说不定是一场大好前程。
  唐师偃心中七上八下,潘藩台的问题在叶行远预料之中,也早为自己准备好了锦囊。自己只要照本宣科,便不会错。
  到了这一步,唐师偃倒也是豁出去了,他一咬牙云淡风轻道:“学生本布衣,躬耕于汉江,苟全性命于当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自从他发现叶行远的文章厉害之后,干脆自己都不动脑子了,完全按照叶行远的嘱咐死记硬背。一番话下来,倒是让潘藩台眼睛一亮,更是扯着大贤的胳膊不肯放手,非要邀请他入幕不可。
  这个叶行远也早有交待,唐师偃为难的拒绝道:“大人好意邀约,学生本不该拒绝,不过再过半年就是省试,或等学生省试过后再议?”
  偶然装几次逼,说些笼统的理论方法是足够了,但是正式入潘大人幕僚,拿出办法来解决实际事务,别说是唐师偃,就算是叶行远亲自上阵,也未必能不出纰漏。
  所以这是必须要婉拒的,好在此时正是省试恩正并科之前,以科举为名推脱掉邀请,也是理所当然的。潘藩台再怎么爱才心切,也不好挡别人上进之路。
  但现在情况特殊,潘藩台也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但又不好死缠烂打的开口。金师爷颇有眼色,看到东家的表情就知道他的意思。
  金师爷赶紧上前道:“科举正途自是我辈第一要紧之事,不过如今生民艰难,大人心急如焚,唐先生既有大才,总不能袖手不顾。
  大人的意思是,唐先生你纵然不入幕僚,也请随着我一起去看看流民状况,帮忙参赞应对之法。一来一去耽误不了多少功夫,却是偌大功德,不知贤弟意下如何?”
  这是要赶鸭子上架啊!唐师偃楞住了,怎么也没料到潘藩台的爱才之意居然如此殷切,这还真要他去干实事?原来无论屡试不中时,还是放浪形骸混迹花丛闯荡出名声时,什么时候有过这种待遇?
  这年头真是人心不古,居然越会装腔作势,越受大老爷们看重,唐师偃心里默默总结道。
第147章
憋不住了
  唐师偃实在推辞不过,只能暂时答应了布政使潘大人的邀请。不过他按照叶行远的吩咐,借口对省内的情形不熟,先要了不少公文案卷回来研读。先摸清情况,再决定他能掺合到哪一步。
  藩台大约是真急了,几日间让金师爷送来了许多文书副本,唐师偃硬着头皮研读,求着叶行远帮他一起参详。
  叶行远倒没什么不乐意,科举之途走完后便是做官,到那时不可能不接触实务,现在就当是提前实习罢了。
  不过不看便罢,一看就感到触目惊心。原本以为当今太平盛世,应该到处歌舞升平,但是在站在布政使司的角度来看,至少在本省和附近几省却像是处处有窟窿,几乎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由此叶行远这才知道,当今形式的严峻了。堪称是问题多多,足以让最勤政的能吏也头大如斗。
  不过危机大都潜伏在暗处,并未爆发出来,如果只打算混日子,庸官似乎也能过得下去。不过在智者看来,这却是最危险的时候。
  灾荒不断,财政吃紧,流民四起,盗匪啸聚,内有妖族蠢蠢欲动,外有蛮族狼子野心。虽然到现在为止,还不曾有不可收拾的情形出现,但这乱糟糟的局面,有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
  叶行远又敏锐的发现,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天地元气的减少。这一点在雨水量的变化上最为明显。
  从历年的邸报来看,最近十年的雨水总量持续下降,作为天下粮仓之一的定湖省粮产量也是逐年下降,已经到了一条危险的红线上。
  以往都是定湖省向外大量输送粮食,但现在却要考虑自给自足问题,向外输送粮食不及顶峰时一半,而其余省份状况不言而喻。
  正是因为天地元气总量的减少,纵然读书人有呼风唤雨、祈禳避灾之能,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各地灾荒频发,百姓日子自然是水生火热。
  活不下去才会背井离乡,才会沦为盗匪,也正是因为中原上国这种内忧,所以才会有不安分的野心家开始动作,妖怪周知县的行径便是一例典型。
  如果能够解决天地元气的问题,那纲举目张,后面一连串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可惜这天机流转,变化之道,就连文圣都只能言“畏天命”三字而已,叶行远是绝对没有办法干涉的。
  现在最令人担心的问题就是,天地元气减少的趋势还会不会持续下去。这天地元气变化,自有定数,一甲子为一变,从上升到下降,本是寻常,但最近几年却未免降得太厉害些。
  要知道改朝换代,乱世起时,往往也就是从天地元气的变化开始。不过本朝方才享国三百余年,如今众正盈朝,也未听说当今皇帝有什么昏君言行,按说不至于有末世之兆。
  “若不是到了省城,又因缘际会看到这许多机要,我也不知局面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唐师偃向着叶行远长叹,“如今想来,在汉江府醉生梦死,却像是在炉中迷梦,让人愧甚。”
  汉江府相对富庶,唐师偃虽然平时常常无钱,但他一副字画也值得几文,又是秀才身份,从来没有真正为生计担忧。而起他不曾为官,只管吃酒作乐,又哪里知道外界的萧条?
  “怪不得入省城之后,见街边巷尾的乞丐都多了许多。”叶行远也是感慨,现在才知道,这些人都是从外地逃荒来的。进了省城乞讨的其实只是零星,后面还有大批人被阻挡在定湖省境之外。
  一股悲天悯人的感觉又从叶行远胸腔之中涌了出来,他没法强迫自己当睁眼瞎子,在这种情形之下,总难免生出点救世济民的雄心。
  奈何在这个最大规则就是天机的世界里,他能够拿出来的方法实在不多,或许只能做个缝缝补补的补锅匠罢了。
  不,要赶紧遏制这种感觉才是!叶行远忽然醒悟过来,现在虽然天命被他识海之中的剑灵所承载,但是天命陷阱对他似乎还有影响,不然为何突然又产生了这种崇高的情怀?
  看如今情势,应该还有几十年太平,自己不必想得太多,免得又一脚踩进天命的大坑里面。现如今尽量置身事外,等科举成功,得了官位再谋其政。
  叶行远先为唐师偃着想,议论道:“藩台如今最担心的,应该就是流民入境的问题。于今之计,只能从保定湖一省安宁入手,无论如何也得将荆楚流民挡于省境之外。一旦大量流民涌入,那就难以应付了。”
  这想法有些残忍,但就是很客观,荆楚流民是荆楚的问题,若涌入定湖省,那就连带着定湖一起倒霉。以现在本省现状,没有多余财力接纳这些流民。
  “那我就这般向藩台进言?会不会太苛酷了些?”唐师偃有些犹豫,但他实在是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
  叶行远点了点头,“事到如今,只能如此。只要省内官吏团结一心,严防死守,就能够顺利渡过这次危机,但只怕不遂人愿。”
  他的话还没有讲完,就见金师爷疾步走进来,一把扯住唐师偃,同时叫道,“唐先生!速速随我去藩台衙门,共同商议大计。”
  唐师偃被带着走了两步,惊讶道:“何事如此情急?难不成...流民进定湖省了么?”他又忍不住看了叶行远一眼,他这乌鸦嘴竟然成真了?
  金师爷肃然起敬,“唐先生果然神机妙算,这都能够料到。快随我去,此时藩台心急如焚,你若有良策尽管献上,千万不能藏拙了!”
  流民真的进定湖省了?唐师偃目瞪口呆,等他醒悟到金师爷来意,正想偷偷摸摸像方应物请教时,金师爷却等不及了。
  只见金师爷拖着唐师偃就向外走,叶行远都没来得及阻拦,只能暗自叹息,继续想流民问题。
  如果定湖省官场能够铁板一块,各守其土,至少能做到不让大部分荆楚流民入境。这虽然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法,但至少是让定湖省置身事外,暂时不会为流民所苦。
  但定湖省官场怎么可能铁板一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官场又是杀人不见血的最大倾轧之地。
  在这种关键时刻,本省巡抚回京述职,故意迟迟未归;按察使臬台大人与布政使藩台貌似不睦,各方官吏更是各为其主,一盘散沙。
  这一次流民进定湖省,布政使潘大人如果不能够漂亮解决,只怕无论如何也得背下这个黑锅。叶行远怀疑,很可能有人给他挖坑。
  有胆量给布政使挖坑的人,只怕也没几个,早该想到这点啊!叶行远拍了拍脑袋,其实慢慢思考,他也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毕竟还未曾处于官场第一线,反应就难免迟钝了些。
  如此一来,布政使潘大人肯定会抓住一切看着像救命稻草的东西。唐师偃这个被三顾茅庐的大贤,自然就被指望拿出主意来。
  叶行远胡思乱想的同时,唐师偃已经到了藩台衙门,看见布政使司几个大字,他的腿肚子就开始打颤转筋。今天金师爷来的仓促,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向叶行远请教,肚子里完全空空如也。
  这次可是真材实料的考验,自己这个冒牌大贤只怕再糊弄不过去,所以唐师偃又琢磨着,应该怎么用个缓兵之计,
  “我突然有些内急,先去方便一下。金师爷先进去知会大人,我去去便回。”唐师偃站住了不肯动,想借尿遁闪人。
  金师爷岂容唐师偃走人,只道唐师偃还想推脱装低调,硬拉住不放,苦口婆心劝道:“唐贤弟何必如此?你固有大才,便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此次固然是纷扰繁杂的局面,但唯有依贤弟之才,方可挽狂澜于既倒,这种机会对于你来说也是百年难求!
  若是唐贤弟能够解决当务燃眉之急,得到东家的由衷感激,就算以后科举不力,也不是没有出人头地之路,还请贤弟尽力而为,不要再推脱了。”
  这等大事只要能够解决,藩台必是感激涕零,能够解决此事之人,也必将得到赏识和提拔,这可是一条青云之路。
  唐师偃有苦说不出来,有心想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又哪里说得出口?但他听金师爷这几句话之后,忽然好像是想明白了什么,整个人也松弛下来,哈哈一笑道:“金兄所言甚是,是我想差了。”
  其后唐师偃随着金师爷一路走入后衙,却见潘藩台当中而坐,一众幕宾都是愁眉苦脸,无人发言,可见都是束手无策。
  见唐师偃来了,潘藩台强笑道:“唐先生终于来了!今日难局,吾等一筹莫展,正要请先生教我!”
  流民渡江,已抵定湖省境,这数十万饥民一路而下,岂不是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生?潘藩台急得鼻子上都出了个疖子,鬓边白发更是分明。
  唐师偃强打精神,答道:“藩台大人,请恕学生直言,我虽对经济之道略知一二,但不过只是皮毛,这些学识,皆由一位经天纬地的大才所传授。今日之局面,学生无能为力,但若是请出我文章之师,以他胸中韬略必有解决之道!”
  到了这个时候,唐师偃终于忍不住说了真话!没错,他就是想把装低调的叶行远卖出来了。
  不是唐师偃有心想要出卖叶行远,实在是因为两个缘故。第一,自己快撑不住了,实在无法与藩台对答实务;第二,这对于叶行远本人来说,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利大于弊。
第148章
卖队友
  唐师偃还有师父?众人闻言愕然,最近一直传说唐师偃是在江中遇仙,这才得到大学问,怎么从唐师偃口里又冒出个老师?莫非这才是真相不成?
  虽然潘大热播每次召见唐师偃时,他都只是云山雾罩的说些高屋建瓴的话,但细细思索后,便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所以潘大人还是认为唐师偃有真才实学,只是一直都不肯尽展所长而已,这样的大贤居然还有师父,那该如何了得?
  想至此处,潘大人心中大喜,急道:“尊师又是哪一位老先生?便请金师爷去......本官亲自去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3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