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1270

  银行已经开设了两年了,可是在顺天府的人心中,银行是存钱有利息和印银钞的地方。
  而毕自严这才知道,原来银行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若是按照皇帝这个玩法,它完全能盘活农民缺钱,地主卖地的社会矛盾。
  如此说来,它其实更像一个钱的推手,掌握着钱的去向。
  这样的话,那作用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毕自严都忍不住兴奋起来了。
  这时,王承恩进来了。
  “皇爷,孙阁老求见。”
  “宣他进来。”
  不多时,孙承宗进来了。
  “臣参见陛下。”
  “都免礼,有什么事?”
  孙承宗道:“陛下,这是最新的一些奏疏。”
  孙承宗将手中一大堆奏疏呈递给王承恩,王承恩放到皇帝的桌案上。
  “陛下,这些全部都是反对彻查屠氏的,反对朝廷过多干涉东南的报纸,还反对扩大李元起案,反对扩大银行的银钞。”
  崇祯随手翻了几份看完。
  从前一段时间的口水战开始,就有一群人借着辽东现在局势紧张,开始喷新农政吏部人员的安排,喷孙承宗,喷陈子龙,喷毕自严。
  他们是真的觉得这些人做的不好么?
  当然不是!
  他们只是想借着辽东局势紧张,制造内部混乱。
  例如让吏部最好能重新安排新农政的官员,安插他们自己的人。
  例如喷孙承宗就是要拉他下野,自己的人顶上。
  喷陈子龙就是要告诉朝廷现在打仗不适合扩大银行。
第102章
拨云开雾!
  为什么打仗就不合适扩大银行呢?
  他们的理由是,民间会有人怀疑朝廷的动机,谁知道朝廷是不是趁机印钱,把印的钱拿出去打仗了?这必然会引发民间对银行的信任恐慌!
  说这种话的,这背后恐怕有民间钱庄和票号的身影。
  都是利益的争斗。
  什么?
  平头老百姓不知道这种金融知识?
  你太小看中国古代的老百姓了。
  第一次割民间韭菜的是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割民间韭菜,到宋朝的时候交子、会子这种纸币出来后,宋朝把金融已经玩到了极致了。
  这些在史料中都有记载,大明初年朱元璋就疯狂印刷银钞给官员发俸禄,把民间许多人搞破产。
  所以,你还能说大明老百姓不知道这种套路?
  至少民间的商人清楚得很。
  他们是看在朝廷收税愿意收银钞的份上,才愿意用银钞。
  现在看来,有人是要借助战争一事,来攻击银行体系。
  喷毕自严的原因是他这个财务大臣把所有账都算得太细,最好他能辞官。
  总之,就是借着现在辽东军事紧张,搞事情!
  现在是什么局势?
  辽东战事一起,就牵扯到了内政了,牵扯到朝廷各个势力的博弈了。
  本来新政改制,各方已经平衡好了,结果现在外部因素进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得不说皇太极这一手突然出兵的战略威慑,很有效果,给了朝中一大堆人借口。
  若是辽东战事不利,还会有一大批躲在暗处的官员冒出头,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军委会,其次是银行。
  民间这几天已经有传言朝廷拿着大家存在银行的钱去买战略物资去打仗了,印钞机也正在印钞。
  这种传言一旦被大面积传开,或者说辽东战局一旦不稳,对民生和内政都会是雪上加霜。
  到时候崇祯就不得不关掉银行,大势一旦形成,连崇祯想要强压都压不住。
  一旦银行被迫关闭,之前他跟毕自严提的依托银行来解决顺天府农民买不起地的方案就无法落实下去了,后面的商业时代就更不用谈。
  例如吏部侍郎张凤翔在奏疏里所说:现在银钞在顺天府推行,许多老百姓手中都有银钞,民间已经有人传言朝廷在印银钞购买战略物资,一旦传开,则有损陛下圣明。
  孙承宗和毕自严也都很担心,现在朝中的局面,因为辽东战事横插进来,变得非常紧张。
  崇祯坐在上面,面色平静,他说道:“辽东的战事,要在一个月之内结束,边境进入到平稳期。”
  孙承宗顿了顿,说道:“陛下,老臣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爱卿但说无妨。”
  “与皇太极议和是最好的选择,皇太极在辽东改制,陛下在大明改制,双方其实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和平期。”
  孙承宗在说出这种话的时候,手心都在冒汗。
  这种话,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完全是正确的。
  这个时候议和当然好,大家都好。
  但是这种话,在大明朝是一种政治上的错误。
  无论之前大明朝在辽东被打败过多少次,无论边军多么害怕八旗军,但至少表面上,朝堂上下都是以轻蔑的口吻称呼那些建州小奴的。
  例如“建奴”就是大明朝对皇太极他们最常见的称呼。
  这反映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呢?
  谁要是敢说跟建奴议和,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这就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在汉唐时代和21世纪的中国是不存在这种意识形态问题的。
  议和很多时候和骨气没有太大关系,这是国家层面的政治。
  不过,穿越者崇祯依然不愿意和皇太极议和。
  所以,他否决了孙承宗这个提议。
  他也并未生气,只是道:“此事暂且不必议论。”
  对于崇祯现在来说,不议和,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强军的政治手段,是将军事信心再往上提一个高度的手段。
  “去年辽东之战胜利,我军军威已经打回来了,若是今年依然能给皇太极一个教训,朕敢保证,五年之内,他不敢越过辽河!”
  孙承宗道:“陛下圣明,臣自愧不如。”
  “不不,孙阁老说的也很有道理,只是朕觉得还没有到最后议和的时候,朕这一次要再全力和皇太极拼一把,赢了,此后外部威胁再也无法干涉大明内政!”
  这是崇祯想法,但现在北京有许多人是另一套想法。
  听说这一次有不少大臣递了奏疏,现在北京城内不少大臣都觉得这一次一旦辽东战局恶化,必然会影响到诸多新政。
  连顺天府的票号、钱庄老板都做好了皇家银行可能会倒闭的准备了,再过一段时间,朝廷印钱买粮食的消息,就可以散播出去,然后煽动老百姓去银行取银子!
  有人私下算过一笔账,今年再打一次仗,如果朝廷不在皇家银行印钱,可能要把钱打光了。
  一旦朝廷因为战争出现财政危机从而引发军政危机,军委会必将倒台,这一届的内阁基本上全部要滚蛋。
  开始送钱,准备给自己积攒政治声望往上爬了。
  例如吏部侍郎张凤翔,他就断言朝廷已经无法在辽东维持大规模的军队,更不可能再大规模的和建奴打下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