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0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5/1270

  “大哥也在做这一题?”
  “是的。”
  “那你们应该公平竞争,自己去探索,找到答案,而不是来父皇这里走捷径。”
  “父皇,您说的不对,我来问您,也是在探索,应该说是在探讨,老师也没有规定是不能来问您,而且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达到目标,过程也很重要,但过程都是用来总结的。”
  “如果我能从父皇这里知道一些东西,我也得到了成长,且可以快速得到结果,达成我的目标。”
  朱彦霖的话让崇祯心头一震。
  这小丫头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想法的?
  这……还真是朕的亲女儿!
  “那你就这一题,调查到哪些了?”
  “北京去年粮食供给总量,北京去年人口最高峰,北京新城的人口数,北京去年税收,北京去年粮价12个月的波动,北京的水泥路,北京每天的火车数。”
  崇祯更是震惊,这丫头小小年纪,居然懂这么多。
  她要拿到这些数据并不难,只要李岩跟顺天府府尹李长庚打个招呼就可以了。
  “有了这些数据,你还推断不出来?”
  “推断不出来。”
  崇祯说道:“为什么,按照增加法,逐渐增加,无非就是将资源也叠加起来。”
  “儿臣总觉得不是这么简单。”
  “你说说看。”
  “不知道。”
  见自己女儿皱着小眉头一副很困惑的样子,崇祯顿时有些心疼起来,他说道:“要不要父皇告诉你?”
  “嗯。”
  “决定北京城人口上限的几个因素:所有的交通路线在恒定时间内的运货量,你可以算算所有的交通路线每天不停运输,一共能运输多少货物,其中将衣食住,模块化拆解分析,会得到几个上限,综合这几个上限。”
  “记住,提高效率就可以提高上限,例如如果全部是水泥路,人口上限是一个级别,如果多修建一些铁路,人口上限又是另一个级别。”
  “嗯!儿臣知道了,这就是父皇经常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儿臣这就去推算。”
  “等等,还没完。”
  “还有什么?”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
  “是什么?”
  “水。”
第954章
大明朝的理论科学研究
  水是生命源泉,就算路修的再多,没有解决水源问题,北京城想要扩到千万级别的是不可能的。
  如果真的想那样,就必须考虑南水北调。
  不过好在给张凡的局面是很不错的。
  开局近两亿人,大部分人口在南方,北京的负载不会太高。
  到目前为止,四百多万人已经非常可观了。
  而且还没有到全国各地人民都想来北京谋发展的地步。
  毕竟大城市,在自我运行起来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对人口进行自我疏导:竞争激烈,有人满怀壮志到大城市后,没待多久可能就回老家了。
  而且现在颁布的户籍新政,也有效地缓解了这一压力。
  至于以后会不会出现像21世纪那样,可能性不大。
  毕竟张凡横向对比这个世界其他国家,大明朝已经走到前面。
  完全不必先只发展四大超级都市,他有时间,也有精力,去做到内地各大城市相对均衡发展。
  朱彦霖一下子就懂了自己老爸的意思。
  对啊!
  水源才是限制一个地域人口增长极限的重要因素。
  “父皇,儿臣知道这题怎么做了。”说完,她就急匆匆跑出去,一个没站稳,在乾清宫的地面上摔了一跤。
  崇祯吓了一跳,飞快冲过去,却见朱彦霖从地上爬起来,回头一笑,露出一口的小白牙:“父皇,我没事。”
  她自己从地上爬起来,崇祯心疼地摸了摸她的小脑袋:“以后做事慢一点,不要心急。”
  “嗯!”
  “去吧。”
  “嗯!”
  朱彦霖跑到门口,又忽然停下脚步,回过头看着崇祯:“对了,父皇,施大人跟老师讨论说西北死了很多人。”
  崇祯走过去,蹲下来,抱住她,说道:“他们都是为国捐躯的英雄。”
  “那以后在其他地方修建城池、铁路岂不是也要死人?”
  “随着医学和制造技术的提高,死的人会越来越少。”
  “父皇,既然死那么多人,为什么要在那里修建那么多铁路、城池,如果不修建,就不会有人死了。”
  别家的小姑娘喜欢的是画画、好看的裙子、诗词歌赋,朱彦霖喜欢的是骑马、射箭、火枪、打猎。
  还喜欢思考各种国家大事,还想的头头是道。
  崇祯笑了笑,似乎在犹豫要不要跟自己的女儿说这些。
  朱彦霖又说道:“父皇是在为后世开疆扩土,解决西域的大麻烦,将西域打通,所以不惜代价去修建,是吗?”
  “你知道的倒是挺多啊,这些都是谁教你的?”
  “我娘告诉我的。”
  “你觉得父皇做的对吗?”
  她用力点了点头,用清澈如水的大眼睛看着崇祯:“是我我也那么做。”
  这句话,在皇宫内其实是大忌,怎么能跟皇帝说这种话呢?
  不过崇祯并没有怪她,不但没有怪,还觉得这个小棉袄真是贴心,能体谅老父亲的心。
  “快去做你的题吧。”
  朱彦霖在崇祯额头上亲吻了一下,笑得很调皮,转身就跑了。
  其实现在已知困惑着张凡的不是军队的力量,也不是火车的技术,而是医学水平。
  作为21世纪的人,亲眼目睹了古代的医学水平,才会发自内心感慨:还是生活在21世纪幸福啊!
  21世纪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医疗设备,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没有的。
  就目前,医学和化学暂时混在一起在研究。
  微观世界的理论知识全部从零开始在研究。
  就说崇祯二年年底提出来的元素周期表,到目前为止科学院都还在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证明那些元素的存在。
  当然,据说科学院在理论知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就说口服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它必须耐酸性强,不然就会被胃酸溶解,人体根本无法吸收。
  这里就需要研究胃酸的成分,否则你根本没法研制出阿莫西林这种类型的药物。
  而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是化学概念,就必须进入化学领域做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研究。
  现在科学院有好几个类别的研究院。
  例如纯理论知识的研究院,包括了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纯理论知识研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5/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