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0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6/1270

  也有应用型研究院,例如农学院的化肥,早在几年前,南京大学的农学院学生就通过实践制造出了钾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明朝就掌握了精细化钾肥的生产。
  实际上,现在的钾肥,多是喝完的茶叶制造的,不能算是科学制造。
  应用型研究院可以缓解不少目前各行各业的难题,但无法继续推进科技树的成长。
  未来大明朝能走多远,肯定是理论科学研究决定的。
  一旦理论科学研究停止,人类的技术也就停止了。
  但是人们恰恰容易轻视搞纯理论的,而重视眼前实用型工具。
  例如,北宋的那种超级大弩弓,可以射出1500米以外。
  而21世纪稍微大一点的狙击枪才能达到1500米的射程。
  当你跟一个北宋的军事研究院说,咱们投入巨额资金研发一种武器吧,这种武器射程很远,可以达到1500米,不过需要好多好多钱,还要好多好多人一起研究,还要重新制造材料,至少需要个几十年才可能研制出来。
  他一定会觉得是你傻子,因为北宋就拥有这样的武器。
  但是21世纪的人都知道,狙击枪是北宋那种超级大弓弩不能比的。
  这就是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普通人容易被眼前回光返照的低端技术迷失双眼。
  就说钾肥通过茶叶来制作这件事,其实古人一直在用,而南京大学只不过把它归纳且精细化,制作流程化。
  这在各地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叹。
  而那些发表钾元素作用的理论论文,科学界反倒没有多少人在意。
  甚至有人曾经向皇帝提出过解散理论科学研究院,他们认为那群人天天蹲在研究院里,啥东西也整不出来,就是在浪费国家资源。
  还不如拿那些钱去改善穷人的生活。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真不少。
  还有人说,现在大明的火器和炼铁技术已经很好了,根本不需要再投入大量资金做新技术的研发。
  这就是崇祯要李岩这种激进派上台的原因之一。
  正当皇帝在思考医学方面的问题的时候,北京城的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海啸。
第955章
摊牌了,我张凡就是来装逼的!
  北京快报的科学刊发表了两篇论文:《胃酸和抗生素》、《磷肥和钾肥的作用》。
  现在整个北京城的学术界都知道了一个人的名字:张凡。
  现在科学院的那些人都在四处打听这个人。
  在《胃酸和抗生素》这片论文中提到一个观点:人体的胃中有一种东西叫做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而盐酸在化学中的表述就是氯化氢。
  它是胃中的一种保护机制,并且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例如,青霉素直接口服,进入胃中会被盐酸溶解掉。
  这篇论文起初刊登的时候,就引来了无数的骂声。
  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张凡这个名字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的,一出来就以一种专业的口吻在教大家做事。
  二、关于酸性物质的争论最近几年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有许多人认为酸性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根本不存在酸性物质。而张凡在论文中大谈酸性,还说胃中有大量的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居然和生理食盐水的成分相同。
  请问,这么不是搞笑吗?
  三、这里面还牵扯到学员派系之间的斗争。
  早在几个月前,北京大学医学院就出现了关于酸性和青霉素的争论。
  发现这一特点的人是北京大学一个普通研究员,她叫孙晚云。
  她提出过青霉素的耐酸性测试,她的论点是青霉素之所以不能口服,是因为人体的口腔中有一种可以溶解青霉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呈酸性,如果要研制口服青霉素,则必须提高青霉素的耐酸性。
  这一观点由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提出来,当然受到了其他研究员的否定。
  甚至有来自学校权威的否定。
  但张凡的这篇论文一登出来,就有好奇之人,去研究了人体的胃液。
  研究也很简单,科学院定期会有死囚的供给。
  有人从胃中提取了胃液,然后开始做实验。
  并且用显微镜观测到了胃液是如何分解青霉素的。
  随后,就有权威学者发表论文,证明了张凡的论点。
  不仅如此,北京大学研究院还开始对人的唾液进行研究。
  随后,人们又开始用生理食盐水进行测试。
  关于青霉素和耐酸性的研究,就正式掀开了!
  事情在短短的半个月发展到这个程度后,人们开始对张凡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原因也有二:
  一、能在北京快报的科学板块发表论文的人,一定不是无名之辈才对。
  二、能够如此清晰地指出问题的关键的人,一定不是无名之辈才对。
  那么,张凡到底是谁呢?
  如果仅仅只是《胃酸与青霉素》这一篇论文也就算了,问题这货居然还写了一篇《钾肥和磷肥的作用》。
  这篇论文很高调地告诉了人们一件事:你们现在正在使用的肥料,那种可以让农作物茁壮生长的肥料,叫做钾肥,钾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钾。
  至于工业制造方法嘛,这篇论文里也写了几点,写的比较简单:光卤石、钾石盐、苦卤。
  并对这些原材料做了简单的说明。
  那种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的就是磷肥了,磷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磷,它的全名叫磷酸钙。
  论文点到为止了。
  《钾肥和磷肥的作用》这篇论文如果是单独发表,人们只会来一句:这是讲的一坨什么狗屎?
  什么光卤石?
  什么狗屎的钾石盐?
  还有什么狗屁的苦卤?
  这都是啥?都是个啥!
  但是有了《胃酸和青霉素》这篇论文,《钾肥和磷肥的作用》的可信度就变得极高了。
  于是,《钾肥和磷肥的作用》这篇论文,被人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农学泰斗宋应星那里。
  宋应星两年前在武昌指导武昌铁路局,现在在长安城指导长安铁路局和西部战区铁路规划。
  并且,还有一份则被送到了已经年老的徐光启的桌上。
  钾肥和磷肥的确已经在被使用了,但人们并不知道那里是钾肥和磷肥。
  这篇论文,如果被证明是事实,则会立刻掀起一场原料化工学的革命。
  当然,满北京城的学术界在过年之后,都在寻找张凡这么一号人物。
  有人是这样说的:能在北京快报的科学刊上发表这样文章的人,一定是一位学术泰斗吧!
  还有人这样说:他一定是一位隐于世的高人,经常不出门,也很少与人交际。
  更有人这样说:那他一定和我们这些搞学术研究的一样是万年老光棍!
  就在大家讨论张凡的时候,而他本人则在乾清宫里和妹子讨论摩擦原理,你说气不气人!
  赵清月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生下了一个皇子,母子平安。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正月结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6/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