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270

  这种事真要顺着这个周允乐查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对于这种欺压老百姓的恶霸,崇祯是非常痛恨的,他吩咐骆养性明天将人交给刑部,走正规的司法流程。
  将这个人的脑袋送到易县去平民怒。
  从北镇抚司走出来后,崇祯道:“尽快找到易县的知县,他才是重点。”
  “是!”
  一路回去的路上,崇祯就在想,这件事果然如自己所料,是背后有人故意煽动起来的,必然是有其政治目的的。
  看来严查宣府的军政确实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
  越是这样,崇祯觉得越有严查的价值。
  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害怕了,是因为恐慌!
  这正是崇祯要的。
  在锦衣卫的簇拥下,皇帝回了紫禁城。
  自从今年从草原回来后,紫禁城的护卫增多了一倍,白天和黑夜轮流值班,看守非常严格。
  第二天,依然没有早朝。
  大臣们都着急了。
  现在沈棨被抓了,宣府总督位置空出来了,得新任命总督过去吧?
  皇帝您这一直不上早朝,也不是个办法啊!
  去乾清宫要求面圣,又见不到人。
  这真是急得大家团团转,偏偏这个时候吏部尚书王永光又开始考核各个部院今年的政绩完成情况。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考核得非常严格,比以往任何一年都严格。
  可能是因为吏部的四个郎中全部被撤换了,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样搞得大臣们也没有太多心思去跑去求见皇帝了。
  倒是让崇祯安静了不少。
  十二月初一,刑部以最快的速度将周允乐案审完,然后公告天下,当天下午,周允乐就被送到菜市口来了一刀。
  人头立刻被送到易县,易县的老百姓一听说周允乐被砍了脑袋,一时间暴动的情绪也冷静了不少。
  重新派过去的官员与暴乱的几个头头谈了一下,表示朝廷会彻查此事,又承诺出钱给死去的人建宗祠,很快大家也就慢慢散了。
  这也是崇祯听说易县暴乱了并不着急的原因。
  老百姓其实要的不多,尤其是古代的老百姓,吃好穿暖,再要一个公道。
  你将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大家没有理由会继续闹。
  谁不想回家抱着老婆孩子安安心心过日子呢?
  这才是平常人想要追求的生活。
  所以啊,出现这种事,第一反应,不要慌。
  皇帝沉得住气,那局面肯定就能控制住。
  皇帝沉不住气,就容易被朝堂上某些人利用,从而做出错误的决断。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不就是急躁而武断才被人牵着鼻子走么?
  别看那些朝堂上的大臣天天奏疏说易县暴乱啦,陛下您赶紧把宣府的事先放一放,鬼知道背后有没有个人目的。
  也就是在周允乐的人头被送到易县的这一天,军委会任命了宣府新的总督。
  谁?
  洪承畴!
  洪承畴现在的官职还是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右参政。
  别看这是地方官,但品阶不低,从三品文官。
  而沈棨虽然是总督,兵部郎中却只是五品文官。
  洪承畴动身前,崇祯亲自找洪承畴谈了一次。
  “臣参见陛下!”
  这小半年,洪承畴都在北京大学军事学院学习,一直待在京师。
  这个任命让洪承畴自己也始料未及,此时他非常激动。
  总督握有一方军镇的军政大权,例如辽东的袁崇焕和刘策,登莱的袁可立,例如三边总督杨鹤,大同巡抚马士英,福建巡抚熊文灿等等。
  总督、巡抚本身是临时任命的职位,是没有品阶的,属于朝廷外派的,位高权重。
  崇祯亲自将洪承畴搀扶起来:“洪爱卿不必多礼,洪爱卿去年剿灭高迎祥等反贼,有功于朝廷,朕一直在想着该如何提拔你,朕看了你在军事学院的成绩,朕思来想去,你去宣府最适合。”
  事实上,历史上的洪承畴绝对是个帅才。
  大明朝后期能打大规模会战的没有几个人,卢象升可以,孙传庭可以,洪承畴也绝对是一个好手。
  可惜这个人在历史上名节有亏。
  但那又如何,这位穿越者的信念一直秉承着就算茅坑里的一坨屎都可以挖出来烘熟了去当肥料,更何况是人才。
  合格的老板,要想着如何各尽其才,而不是对这个人挑剔,那个人也挑剔。
第11章
朕造的是大势,求的是人心!
  洪承畴听完皇帝的话,颇有些感动。
  “多谢陛下器重,臣一定不辜负陛下重托!”
  其实崇祯最看重的第一点是,洪承畴这厮在期末的每一门考试中得了满分,包括新军法。
  新军法,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这一点至关重要,以后所有地方上的总督巡抚都必须将《大明新军法》背得一个字也不许错。
  只有长官记住了,才有底气去要求下面的人。
  宣府所有人肯定都是要背的。
  为了扩大接受度,《大明新军法》并不难,全部是核心点。
  甚至还编排了朗朗上口的歌谣,毕竟许多士兵甚至军官都没有读过书。
  崇祯道:“宣府就交给你了,朕是看好你的,你尽管好好的整顿,朕会全力配合你,有任何需要支援的,跟朕提!”
  崇祯这个人用人有一个特色,用这个人之前,一定要亲自见一面,并且要把话说透,顺便拉近君臣之间的关系。
  这样以后配合起来,隔阂才会少一些,做事效率才会高一些。
  听皇帝这温和的语气,洪承畴更加感动,眼眶都红了,跪拜道:“臣愿为君父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快起来。”崇祯又道,“朕可以跟你说说朕对军队的理念,你姑且听一听。”
  “请陛下明示。”
  “朕以为,军队只能有一种声音,朝廷的声音,心中只允许有一个信念保家卫国,朕对军队的腐败是绝对不允许有一丝容忍的,你可以去张家口的城楼看看,那是朕让卢象升轰的!”
  洪承畴道:“陛下圣明烛照,臣受教了!”
  “你此去,必然遇到诸多困难,朕要你和朕一样,有推山移海的毅力,此事非如此不可成!”
  “臣遵旨!”
  “还要铁面无私,现在总督全部归属监察院,朕要你心中有正道,怀有大道!”崇祯顿了顿道,“那些儒生天天跟朕说他们的圣道,依朕看,那些圣道并不能解决问题。朕求的是天道,是大势,是时势,是人心,是能让大明真正富强起来的正道,别人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是你们不能,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之臣,你们是大明未来的顶梁柱!”
  皇帝底气十足,每一句话都震得洪承畴内心翻江倒海,激动万分,他也感受到了皇帝每一个字里都透露出来磅礴气势。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够心怀如此大志?
  洪承畴越发觉得自己有幸被提拔,越发感动,能参与到这样一次大的改制当中。
  他坚定道:“陛下放心,臣就算丢了这颗脑袋,也不会辜负陛下对臣的期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