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1270

  从新农政到新军政,到制造局,到学校的建设。
  总之,北京城的老百姓,每天都能看到新政策的报道。
  在新政会上,皇帝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新农政的持续改制,要在崇祯六年之前,将全国的农政彻底改过来。
  二是银行的推行,着重强调了北方五省,全部要配合银行的建设。
  八天的新政会算是顺顺利利过去了。
  在正月三十日的最后一次朝会上,大家本来以为皇帝总结陈词之后,就各自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结果皇帝扔出了一个大炸弹。
  什么大炸弹?
  “朕自御极以来,国贫民穷,四海凋敝,外敌强视,内政腐败,苍生流离失所,衣不掩体,朕心甚痛。以百姓之多艰,今废除贱籍,万民等同,勠力同心,国泰民安。”
  没错,废除贱籍!
第189章
贡生大游行?
  贱籍的存在不仅仅是有违了人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属于限制劳动力的。
  史料有载:北京乐籍(乐户),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其侄建文帝政权后,将拥护建文帝的官员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身陷火坑,陪酒卖淫,受尽凌辱。
  山西、陕西乐籍(乐户),朱棣起兵时,山、陕不肯附顺百姓的子女,编为乐籍,也称乐户,世世子孙,娶妇生女,被逼为娼,地方豪绅,凡有呼召,不敢不来,喝酒淫乐,百般贱辱。
  准确来说,军户、工匠这些都属于贱籍,永生不得翻身,因为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如果你是贱籍,是不允许从事其他行业的,不然就是违法。
  为什么到崇祯四年才废除贱籍?
  还是那个原因,因为军政的整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张凡现在有空前的底气了。
  总体来说,新政派和保守派的矛盾,在崇祯四年新政会进行了一次升温。
  新政会确实是顺利结束了,没有人敢在会上耍泼。
  但是,知府们回去后,就各有各的门路了。
  大明朝的官员,那都是官场老油条,套路千千万的。
  崇祯也不指望开一次会就能把事情顺利的办妥。
  会议永远都是在传达,就是说,朕现在告诉你们接下来要干什么。
  什么?你们悄悄的不干?
  那就对不起了,会议上咱们都说好了,你不干就去见阎王吧。
  怎么说呢,今年的改革难度指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现在长江以南的诸多省份,也开始推行新农政了。
  至少从官员汇报来看,农政指挥使都已经建立完成,大明日报也都开始在扎根。
  这两天,江西省和四川省也送来几封密奏,有官员在密奏中揭露了几起贪污,但是也说明了这两个省新农政正在推行中。
  时间已经到了崇祯四年二月初二。
  五省布政使在参观完北京制造局后,也陆陆续续回去,开始要着手准备今年的任务了。
  就在新政会刚刚结束的第三天,南直隶的温体仁送来了一封密奏。
  一件很严重的事:国子监有学生开始在大街上游行了,要求镇抚司衙门放人,游行人数多达500人。
  不要以为古代人不上街游行。
  明朝是个比较特殊的朝代,不仅读书人上街游行过,连太监都曾经上街游行过。
  在东南学术自由的氛围下,各种社团,遍地开花,尤其是明末。
  明末是中央朝廷行政崩坏的年代,中央不管事了,地方当然放飞自我。
  温体仁在密奏中写了一个名字。
  这个人在正统历史上很出名。
  谁?
  张溥!
  皇帝看完后,知道东南的问题升温了,国子监的学生算是彻底卷入进来了。
  其实崇祯只是想敲打敲打国子监,将国子监送上风口,让国子监低调一些,为接下来崇祯在南京办南京大学铺路。
  不过,这群学生还是太“热血”了。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学生在游行,其实是背后的人在推波助澜,这是一场政治博弈了。
  他们的口号就是许显纯本身就该死。
  没错,许显纯是该死,但是该怎么死,什么时候死,是皇帝说得算,这是属于政治问题。
  而学生现在卷入进来了,问题显然就复杂了不少。
  放了,以后这些学生就会更嚣张,肆无忌惮,不受管控。
  不放,可能问题就会闹得更大。
  这就是正面迎来的现实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崇祯也有推演过,并且想过解决办法。
  二月初五,南京城,晴,春寒料峭。
  在南京城的南城,有一处典雅的宅院。
  宅院周围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这座宅院即便在南京城,也是价值不菲的,不是一般人住得起的。
  而且,即便是一些官员想到这里来也不能随便进来。
  毕竟,这里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个地方,在整个江南一带影响颇大。
  在正统历史上,也非常有名。
  它的主人叫张溥,复社的创立者。
  复社原本成立于苏州城,但是张溥在崇祯三年参加了南京城的乡试,考中了举人,便一直留在南京,准备参加下个月的会试。
  一个年轻人急匆匆走进去。
  这个年轻人叫杨延枢,苏州人,崇祯三年乡试第一。
  也就是说,他是举人里的第一名。
  他和张溥是好朋友。
  “不好了!”他急匆匆进了去,“乾度兄,不好了,朝廷要开始在北方五省推行制造局,加大配合银行的推行!”
  “什么!这种破坏民生的恶政,朝廷竟然要加大力度推行!”站起来说话的年轻人叫方以智。
  方以智也是历史上的青年才俊。
  他才俊到什么地步呢?
  历史上是这么说他的。
  因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
  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不仅如此,他还是金陵四公子之一,风流倜傥,年少多金。
  搁在21世纪,那就是豪门学霸,妥妥的高富帅加有真才实学。
  这种人,一般性情耿直,有什么就说什么,有书生意气。
  当他听到杨延枢说的话的时候,就拍案而起。
  同样是金陵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则道:“依某看,也未必是恶政,银钞比银子就方便多了。”
  方以智大声道:“你还帮那些奸臣说话,太祖年间的银钞推行成什么样了你难道不清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