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2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1270

  “说下去。”
  “周可言出身福建,福建沿海海盗猖獗,周可言与诸多海盗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红夷大炮就是海盗从弗朗机人手中购买,大肆铸造而来。”
  “继续。”
  “这些年,周可言不仅仅与海盗关系密切,与日本人和西夷人来往甚密,在台湾一带甚至有大量的走私生意,陛下当立刻抓住周可言,否则他必然会逃出海,届时陛下便无法再抓到此人。”
  “他背后还有谁?”
  “与东南郑家也有往来。”
  崇祯沉默片刻,才站起来,随后突然笑起来:“你以为你如此便可以挑拨朕与郑芝龙的关系?”
  “郑芝龙投效朝廷,并无二心,朕对他是绝对信任的!”
  “来人!”崇祯历喝一声,“将这些反贼收押起来,明日拖到城外凌迟!”
  “陛下!陛下饶命!陛下……”
  说完,崇祯转身便离开。
  郑芝龙在历史上,虽然算不上忠臣,最后投降了满清,但他在崇祯元年投效朝廷后,绝对没有叛乱。
  他也绝对不会叛乱。
  郑芝龙有野心,但他的野心仅限于升官加爵。
  不过,他作为东南海上枭雄,手中势力极大,对地方的影响也非常大。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郑芝龙是东方海域的霸主。
  他在海上的影响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葡萄牙人,甚至荷兰人,都和他有着很深的关系。
  而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在东南沿海一带做生意,也都是要和他搞好关系的。
  崇祯肯定是要对郑芝龙动手的,朝廷怎么会允许在东南沿海有如此强大的一个势力,脱离于朝廷的掌控呢?
  但是郑芝龙现在毕竟是朝廷命官,还是崇祯亲自加封的。
  要动他,自然不是杀,而是让他乖乖交出手里的一切,以后老老实实做大明朝的一个官员。
  现在,正好有一个理由。
  先直接解决周可言,以周可言为切入点。
  离开镇抚司衙门后,崇祯一路回了乾清宫。
  第二日,冯英等人便被拖到北京城外,开始凌迟。
  十天后,考察完整个顺天府新学实情的孔贞运,回到了北京,并且进宫面见了皇帝,并且上了一份奏疏,阐明了他对新学在南直隶实际执行的一些看法。
  崇祯认认真真看完后,就说了一句话:“大胆去做,你需要多少人,从北京抽调过去,按照正常流程调人便是,朕全力支持你。”
  “陛下,臣还有一事。”
  “什么事?”
  “陛下所说的文言文和白话文,臣倒是以为读书人,当全部以文言文为主,白话文实难登大雅之堂。”
  其实古代没有所谓的文言文和白话文这种说法,这是五四运动之后的区分。
  这种概念是张凡在他的新学战略里提出来的,并且汇编成了《中华之才》一本书。
  这本书里明确就提到了之前所有的文章都归类到文言文里,而以后,新学会逐步开放白话文。
  所谓的白话文,即以平时说话的方式写出来的文章。
  崇祯道:“你记住一件事,教育之本,在于育德育才,这个才,不仅仅只是文章写得好就是才,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教育需要有包容性。”
第265章
宣郑芝龙进京
  孔贞运在八月底南下南京,他从北京带了一批人。
  他去南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皇帝在新学的计划,告诉给温体仁和洪承畴。
  因为他需要这两个人的支持。
  当孔贞运进入南直隶的时候,已经是九月初了。
  南直隶的树叶也全部变成金黄色,秋风一起,漫天飞舞。
  有几分萧条,但又有几分清淡。
  不过,他发现此时的南直隶却是与他过去认识的有很大的区别。
  孔贞运是南直隶池州府人,他当初的科考考场就在南京。
  他怎么会对南直隶不熟呢?
  在经历了今年的动荡之后,北京城的大部分官员都认为南直隶现在应该是人心惶惶的。
  但孔贞运一路上看到的并不是这样。
  他在田野上看到不少人正在兴高采烈收割着庄稼,还有人在唱歌,小孩子在田野里奔跑欢笑。
  农民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喜悦。
  他们比过去更有干劲。
  他还特意下车去询问了一些,得到的答案都是在歌颂朝廷新政,歌颂当今陛下圣明仁德。
  孔贞运不得不感慨道:看来新政的确是民心所向啊,陛下说得对,北京城某些官老爷应该下来听听老百姓的声音了。
  如此,他便又联想起新学来。
  新农政如此受老百姓的拥戴,新学日后必然也会受到老百姓的拥戴吧。
  九月五日,北京城,夕阳染红了半边天。
  崇祯坐在御花园的凉亭里,周婉言正在给他梳头发:“夫君,臣妾听闻最近新学里说女子也可以去学校读书了,是吗?”
  “当然可以。”
  “那臣妾可以读书吗?”
  “婉言想要读书,朕就将老师们都请到宫中来教你便是。”崇祯转身,一把将周婉言拥入怀中,鼻尖都是周婉言的体香。
  “臣妾担心这样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
  崇祯在周婉言额头上吻了一下,温柔道:“以后女子都可以读书,朕说的,全天下的女子都可以读书,不仅可以,还能参加科举,不仅能参加科举,还可以做官。朕的婉言,想要读什么书,都可以。”
  周婉言想了想,笑道:“夫君,臣妾终于知道为什么朝中有那么多大臣会全力支持夫君的新政改制。”
  “为什么?”
  “因为陛下的许多决策,都会考虑到弱势的群体,会照顾到他们。”
  “婉言也懂政治了。”
  “臣妾不懂,但臣妾却能感受到夫君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正道、圣道。”
  崇祯心头颇为感动。
  这时,王承恩小跑了过来。
  “皇爷。”王承恩看见皇帝和皇后正在你情我浓的,本是不打算打扰,但却是前方紧急军情。
  “何事?”
  “卢帅和洪帅都来军报了。”
  他双手呈递给皇帝。
  崇祯接过来,先看洪承畴的军报。
  苏州和松江的城门都开了,没有再抵抗。
  这是好消息。
  洪承畴在军报里大肆吹捧了一遍目前的情况,最后说这一切都是在陛下的圣恩光辉烛照之下,才有的局面。
  这家伙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报喜不报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