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1270

  “多谢陛下。”车臣汗心头一缓,继续说道,“小臣对陛下的忠心,日月可鉴,只要陛下派小臣回去,小臣保证能说服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
  崇祯一只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撑着下巴,另一只手放在扶手上,食指轻轻敲打扶手,眼睛一眨不眨看着车臣汗:“如何让朕相信你说的话?”
  “小臣的5000儿郎皆在大明,小臣岂敢有叛逆之心?”
  张凡脑海中一瞬间有千思万绪,他想到了很多东西。
  包括漠北蒙古、漠南蒙古,辽东,甚至漠西蒙古,相当于整个长城以外的局势。
  最后,他决定让车臣汗回漠北。
  车臣汗回漠北能说服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而且这万分之一是那两个部族首领脑子被门夹了才会臣服大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
  漠北在什么地方?
  首先,得明白一个概念。
  中国西北有一座高高耸立的高原,叫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东北方向,也就是甘肃、宁夏一带,还一片沃土,黄河的“几字形”就在这里流过。
  这个“几字形”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地带叫做河西走廊,就是霍去病打下来的那片汉土。
  为什么要叫河西走廊?
  因为河西走廊南面山峦耸立,就是青藏高原的山脉,而北面呢?
  就是沙漠!
  且不说新疆一带,就说河西走廊,这里以北,到大同镇的长城以外,大大小小分布着许多沙漠和沙地。
  而这些沙漠的北边,就是蒙古高原,也就是所谓的漠北。
  南北纵深千里!
  当年汉武帝打漠北之战动用了多少兵力?
  武帝投入了帝国最精锐的十万铁骑,以大将军卫青五万,冠军侯霍去病五万,兵分两路北上,跨越大漠,深入漠北,决战匈奴。
  而这十万铁骑的后勤呢?
  动用了四十万后勤部队,十数万马匹。
  为何大明朝开国之初,武力之盛,依然无法彻底击败蒙古?
  因为漠北啊!
  那个地方离关内纵深千里,而且幅员辽阔,中原王朝想要对那个地方进行大规模的清扫,是需要天文数字的财力的。
  所以,车臣汗一旦回了漠北,你猜他还会不会回来?
  所以,你猜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会不会听车臣汗的话乖乖臣服大明?
  如果他们愿意臣服,早在明初就臣服了。
  草原这个地方,是必须要大明有更加强大的一支军队,将他们彻底打服了,才会稍微安定下来的。
  用曹文诏的话就是,不要说话,先杀一半,杀一半之后再谈。
  那么,崇祯为何还要放车臣汗回去?
  原因很简单。
  远交近攻!
  这是国家层面的大战略。
  放车臣汗回去的意义有两点:
  一、让漠北知道大明朝的真实实力,让他们仔细掂量掂量和皇太极的关系,断了皇太极想拉拢漠北蒙古的想法。
  二、给车臣汗一个背叛大明的机会,这样在以后才会师出有名,上下同仇敌忾。
  现在将车臣汗弄到北京去有什么鸟用呢?
  还不是养了一个废物。
  不如好好利用利用,放回去。
  崇祯道:“朕答应你。”
  皇帝此话一出,诸将皆是大惊,张煌言与阎应元连忙道:“陛下,切勿放虎归山。”
  “无妨,车臣汗答应了朕的,朕身为天子,自然是要相信天下臣民之心。”
  翻译官将皇帝的话翻译给车臣汗,车臣汗一听,连忙大喜,跪下来叩拜道:“小臣定不负天子重托。”
  接下来,皇帝赐给他爵位头衔,直接给的王爵,辽王。
  隐含的意思仿佛是要将辽东之地封给他,随后又给了他通关文牒,让人护送他一路北上。
  给通关文牒才是重点。
  因为北面是北府的势力范围,目前有许多明军,车臣汗就是因为担心自己北上遇到明军,才来投诚。
  他哪里能想到皇帝皇帝这么好骗,自己随便三言两语,就封了自己一个王爵,还派人护送自己回去。
  车臣汗是回去了,但是他的几千兵马全部留了下来,自己只带了一百人。
  张煌言还是不太懂,他问道:“陛下,愚臣不太明白,为何陛下要放那鞑子回去?”
  “放回去了,漠北鞑子才知道我大明的强盛,必然会与皇太极保持距离。至于车臣汗会不会回来,肯定不会了,等朕平定辽东,就派大军北伐漠北,一举荡平漠北,永除后患!”
第358章
吐血的皇太极
  眼看已经进入七月了,草原上的战争基本上已经进入尾声。
  北府的明军也接到了皇帝的指令,开始兵分多路,大规模清扫建奴残余。
  至于草原的秩序,也慢慢开始恢复。
  军政院的人除了在统计各个部队的军功外,还在清算那些临阵脱逃的人,例如张家口临时关闭城门的人。
  这些整理完后,皇帝也没有亲自去看,就让他们送到军委会去处理。
  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崇祯现在正在思考更大的问题。
  这一战,应该已经打得皇太极再也不敢来漠南草原了。
  至于辽东的局势,也已经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而现在制约明军的已经不是军队的战斗意志了,而是火器的大规模普及。
  说更深一点,就是钢铁等原材料的供给。
  要解决这些,是绝对不能随意在民间强行征收的。
  为什么?
  民间的钢铁有民间的用处,这事关乎到民生经济。
  治理大国,不能为了快速发展军事,而破坏了社会运行的规律。
  例如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量,是需要均衡的。
  20世纪有一个超级大国之所以解体,就是因为重工业的严重失衡。
  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业非常发达,可是老百姓的日子呢?
  有不少人连吃饭都吃不起了。
  民生问题在内部爆发,就是一颗大炸弹。
  这种例子在中国古代也比比皆是。
  崇祯现在当然可以一声令下,从民间强征大量的钢铁回来让北京制造局造火炮、火枪、震天雷、铠甲等等。
  但是,一旦如此,就破坏了民间冶铁的生态链,这是非常严重的。
  而且朝廷自己没有大规模的冶铁商社,此后一旦铁量短缺,就会又依赖从民间强取豪夺,这是在饮鸩止渴。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入到第四年,土地的新政在黄河以北、长江以北,甚至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逐步落实下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