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3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7/1270

  “那韩爱卿给朕说说,如何个烹小鲜?”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道理他张凡会不懂么?
  为了尽收天下之山川河流,他已经准备了五年。
  从崇祯元年,将王在晋找来开始,就开始测量地形,统计山川河流。
  那些大臣以为皇帝是拍脑袋办事。
  怎么可能。
  徐霞客现在就在北京大学做地理教授,任职国土局副御司使,而且每年都会出游,一切都是朝廷公费。
  商业时代已经快要来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就是钢铁冶炼。
  朝廷如果不将核心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皇帝如何在确保国家稳定的情况下发动工业革命?
  大明朝的国情,与基佬国的国情是不同的。
  阶层属性都不一样。
  韩爌答道:“臣以为,此事执行之关键,还是没收民间私财而引发动乱,朝廷可出台政策,从私人手中逐步购买回来,不一定用钱财购买,例如朝廷对民间招商的名额、茶引、盐引,都可以与民间互换。”
  崇祯笑了笑,韩爌不愧是保守派的大佬,做事的风格就是喜欢循序渐进。
  如今这大明朝的朝堂上,保守派,已经不是之前的反对改革者了。
  皇帝为了改革,都杀了那么多人了,谁还会头铁反对呢?
  所谓的保守派,是指温和的改革者。
  例如韩爌,他认为改革没问题,得徐徐图之,得用最温和的办法一步步来。
  一边的孙承宗立刻就接过了话题:“臣倒是认为,此事不能缓,天下之山川河流,乃是陛下之天下,未经朝廷允许,私占矿山,于情于理,皆有偏颇,且迟则生变,眼下多处急需钢铁,徐徐图之,并非不能解决问题。”
第370章
你们就在这里跪到死为止!
  孙承宗的观点和韩爌截然不同,这也反应了大明朝朝堂上如今两派政见的向左。
  一派自诩温和,徐徐图之。
  一派自诩积极,大刀阔斧。
  孙承宗原本是沉稳之人,现在却被保守派骂做激进者。
  韩爌原本是脾气刚硬之人,现在却被改制派骂做守旧者。
  其实,他们的观点背后,都是立场问题。
  军委会是有军事任务的,需要大量的铁矿资源和预算。
  内阁是有经济民生任务的,韩爌担心太激进搞砸了自己收不了场。
  崇祯道:“朕乏了,都下去吧。”
  韩爌和孙承宗互视一眼,也不再多说。
  “臣等告退。”
  “王承恩,你去大明门前劝劝成大人,让他们先散了吧。”
  “是。”
  王承恩刚走,汤若望就来了。
  “参见陛下。”
  “东西带来了么?”
  “在外面。”
  “拿进来。”
  汤若望连忙出去,有了皇帝的命令,外面的大汉将军也不阻拦了。
  东西被搬进来了。
  这是一台显微镜!
  你可以说它是大明朝的第一台显微镜。
  而正统历史上,第一台显微镜是荷兰眼镜商人亚斯·詹森发明的,不过比较粗糙,只能放大五倍左右。
  后来经过列文虎克等人的改进,显微镜才有了真正的发展。
  显微镜的原理并不难,难在打磨镜片的技术。
  看到这台样式简朴的显微镜,张凡仿佛感觉自己回到了21世纪。
  显微镜被放到桌上,他便开始用起来。
  他先是拿过来雕琢很精细的工艺品,用显微镜观察了一下,果然放大了许多。
  不过依然还是很粗糙,最多也就能观察一下昆虫。
  崇祯一边观察一边挥手:“汤爱卿你先下去吧,朕先用一段时间再找你。”
  “臣告退。”
  这东西可是好东西。
  这东西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在显微镜出现之前,人类只能研究宏观世界的东西。
  直到显微镜出现之后,人类才开始往微观世界去研究。
  昆虫学、细菌学、微观物理学如原子、分子,都是需要用到显微镜的。
  甚至后来的导弹、核弹的发明,也都是大量利用了微观物理学。
  大明朝现在的新学还属于生根发芽阶段,但已经可以将这东西整出来,让他们慢慢去改进了。
  崇祯自己在乾清宫摆弄了一会儿,很快就到了傍晚时候。
  王承恩跑来:“皇爷,成大人还在门口跪着。”
  “还在跪着?”崇祯深吸了一口气,这些人还真是难缠啊!
  崇祯犹豫了一下,走出去,一路向外面走去,走到大明门前。
  三十几名官员,都还跪在那里。
  吏部侍郎成基命跪在最前面。
  他们一看到皇帝来了,连忙大声道:“陛下,请收回成命!”
  成基命几乎是爬到皇帝面前:“陛下,臣斗胆直言,《大明国土管理法》乃是害民之法,贪赃之法,荼毒天下之法,此法一开,必引发天下大乱,不可取!不可取!”
  崇祯看着这些官员道:“朕做的一些决定,必然也是深思熟虑过了,朕知道你们为了朝廷,都回去吧。”
  为了个屁的朝廷,你们心里想的那些勾当,朕不知道?
  皇帝却没有直接说出来。
  户部主事钱维忠道:“陛下,此法乃祸乱天下之法,此法一开,必有贪官污吏无数,请陛下收回成命!”
  刑部郎中李程道:“陛下,臣等知陛下乃是万古圣君,一切都是为了天下黎民,然此法之害,难以想象!”
  其他人道:“请陛下收回成命!”
  如韩爌所言,成基命的奏疏里说的没错,把山川河流这些都收上来了,朝廷的编制又要扩充,官员手中掌握的资源更多,腐败肯定会加剧。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这是个极其具有迷惑性的观点。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听起来它就是正确的,而且提出者成基命也以公心提出。
  可是,山川河流不收上来,就没有腐败?
  就说这一次的成都私矿案,就不是腐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7/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