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4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8/1270

  一个听得懂荷兰语的明军军官一巴掌抽过去,毫不客气道:“你们说要打就打,现在打输了,你们又单方面宣布战争结束,当我们是三岁小孩?”
  威尔姆斯出身荷兰贵族家庭,从小养尊处优。
  他的起点是许多人一辈子努力都无法达到的重点,要不然也不会年纪轻轻就升为少校。
  当然,他这种人,也绝对没有被人抽过脸巴子。
  但今天被抽了。
  脸上都出现了五道手指印。
  “你们……”
  “都抓起来!”
  “是!”
  于是,接下来就是押送俘虏的时候了。
  不过还有9艘没有报废的战船正在快速奔逃。
  但他们逃不了。
  双方的航行速度差不多,按理说追是追不到了。
  但是明军还有充足的炮弹啊!
  不要说话,说话就是继续用炮密集型轰炸,直到将对方轰得乖乖呆在原地等我们来靠船就是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角逐,双方的战场往南边拉了几十里,9艘剩余的船全部被明军包围,所有人都被擒住。
  完了吗?
  然而并没有。
  当正在热兰遮城的汉斯听闻明军大量的战舰撤离后,便知道明军也发现了援军的踪迹,他立刻让人调动5艘盖伦船远洋级的战列舰,去与援军会合。
  这在军事上叫做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汉斯的做法没有错。
  但他没有想到威尔姆斯败得如此快。
  当他的5艘远洋战列舰过去的时候,明军把俘虏都已经全部牵过来了。
  虽然明军也有战列舰受到损失,但还没有一艘达到要沉船的地步,甚至也就8艘轻损,3艘艘了中度损伤。
  那么问题又来了。
  汉斯的5艘盖伦船很快就碰到了返航的明军。
  双方发现对方的时候,相距只有4里。
  荷兰人一看那船,不是明军么?
  不好,赶紧先回避。
  毕竟敌众我寡。
  明军一看,卧槽,那不是红夷人的船么?
  又遇到了?
  又遇到了!
  一个字:干!
  于是明军立刻开始追赶,开始炮轰。
  荷兰人开始跑!
  可能是因为双方间隔比较远,足足五个小时,那5艘盖伦船,有4艘被明军拦截,全部被俘虏,还有一艘逃之夭夭。
  当天晚上八点,明军才回到热兰遮城附近明军军舰的聚集点。
  这一次的明军,可以说几乎把荷兰人在大明的海上力量清得差不多了。
  明军之所以能胜,难道是因为明军的战列舰比荷兰人的战列舰厉害?
  也不能这么说。
  荷兰人的盖伦船也是这个世界上目前最优秀的战列舰之一。
  那为什么还败得这么惨?
  一是因为盖伦船是数量不够,其他船都是商用战船。
  二是因为荷兰人轻敌了。
  例如威尔姆斯以为明朝的火炮和战船还是郑芝龙的那一套,完全没有想到天武军的火炮射程和他们几乎不分上下。
  并且明军的战术让之巧妙,显然是事情专门研究过了。
  没错,长线作战的战术,是北京军事学院推演过无数次的。
  没有平白无故的胜利,背后一定付出了无数的汗水。
  两天之后,被围在热兰遮城的汉斯才听到唯一逃出来的那艘船送来的消息,他们去支援,被明军截胡了。
  而到现在,汉斯都还不知道援军的情况。
  直到明军将俘虏全部送到城门口,荷兰人才向汉斯汇报了这件事。
  汉斯·普特曼斯差点没有晕过去。
  唯一的援军现在被人打掉了。
  按照目前的局势,只能死守热兰遮城,希望明军粮草不够,主动撤兵。
  接下来,打消耗战就是汉斯的主要目的了。
  明军在台南海域取得大捷的消息,很快就送回了福建。
  熊文灿兴奋得一夜没有睡着,他连忙给皇帝写捷报奏疏。
  十一月二十六日一大早,崇祯刚吃完早餐,他准备去一趟北京大学。
  商业时代就快要来了。
  商业时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
  他就是准备去北京大学演讲的。
  并且准备扶持一些学生。
  没想到刚要出门,就收到了捷报。
  “好!快!快写敕令,俘虏先不杀,要荷兰人赔钱!”
  一边的方正化连忙拿起笔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写。
  这一次要好好找荷兰人要一笔钱!
第434章
新时代的大门
  方正化问道:“皇爷,赔多少钱?”
  “你就写一亿两!”
  “皇爷,这……对方恐怕……”
  “先写,再慢慢谈。”
  “是。”
  价格肯定要往高的报。
  就像打明朝各个部门报来年的预算的时候,明明只需要300万两,却要报1000万两。
  中间总要留给大家一些缓冲的余地。
  方正化按照崇祯的意思写完后,崇祯看了一遍,然后说道:“让周延儒去做这一次的谈判使臣,给他两个数字,1700万两(110亿元)和3000万两(约200亿元))”
  “如果他们愿意赔偿1700万两,我们立刻放人。如果他们愿意赔偿3000万两,朕可以允许开放广州,允许红夷商人来大明做生意,前提是货物必须经过广州市舶司审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8/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