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4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1270

  “还有以后,他们的武力不准进入大明海域,入境的商人必须遵守大明律法,否则一视同仁。”
  方正化停下来,不由得一惊。
  听皇帝这随口道来,但里面却是极其讲究的。
  例如1700万两和3000万两,意思就是给对方两个选择,赔少一点和赔多一点,没有不赔的选择。
  而且明明是让对方赔款,还摆出一副我都是为了你们好的架势,你看,我们允许你们来做生意,对你们多好啊。
  皇帝这如意算盘打得是真好啊!
  “是。”方正化应来一声,然后说道,“皇爷,若是对方这两样都不选呢?”
  “你认为红夷人不愿意赔钱?”
  “未必愿意。”方正化说道,“毕竟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些人值不了那么些银子。”
  “朕倒是认为,他们愿意给。”
  崇祯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笑道:“你可知红夷人是靠什么从西方打到东方来的?”
  方正化一脸懵逼,他哪里知道?
  “靠一个叫做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组织,这个组织下面,有自己的军队,也有雇佣兵,有战舰,也有商船,这个组织能代表红夷人的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签订议和协议,对敌国进行审判。”
  方正化听得更是一头雾水,皇帝怎么会知道的这么多?
  “那些军队和雇佣兵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卖命,现在他们战败被抓,如果荷兰东印度公司不管他们的死活,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还想在世界上招募军队加入他们,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管理大规模的组织,绝不仅仅是靠个人魅力,也不仅仅靠完善的制度,组织的信誉同样重要。
  如果组织内的人,对组织无法信任,就会离心,从而各怀异心,不必外部压力,自己就会被自己整垮。
  荷兰刚刚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荷兰这个国家的组织形态,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健康的,积极的,他们在考虑赔款的时候,一定会权衡整个局势。
  而且崇祯还算过一笔账,如果将广州开放给荷兰人,让荷兰人参与进来,荷兰人也能赚钱,这是荷兰人做梦都想要的局面。
  当然,这对大明的商业肯定也是有好处的。
  例如进口的商品大量增加,填充国内短缺不足的商品。
  而且一旦让荷兰人尝到甜头,就可以开始利用荷兰人来推行大明银钞国际化来。
  当然,这是后事,没有完备的商业线路和国际规则,以及向世界证明大明强大的海军实力,银钞国际化肯定很难。
  没关系,先往前走一步,凡事不要想着一口吃着一个大胖子。
  方正化不太懂其中的逻辑,也不敢多问了,只是道:“皇爷英明。”
  敕令写好了,但没有急着送出去,先让方正化送到内阁和军委会,让各位大臣先看看,有没有措辞要修改的地方。
  有的改,但意思不能变了。
  这种重要的事,肯定需要御前大臣们都知晓,其实就是同步信息。
  接下来,崇祯便出了宫,上了去北京大学的马车。
  今天是一个大晴天,整个北京城都被白雪装扮起来,干净而清爽。
  街头十分热闹,崇祯看着好几个人骑着自行车路过。
  由于这两年新农政改革成效,北京城的餐饮业变得更加发达。
  主要是食材增多,无论是小麦还是大米,都变多了。
  并不是说小麦和大米的总生产量大大增加,而是社会的资源分配相对公平了许多。
  以前是大量的粮食分配在官员和地主家里,烂掉臭掉也不拿出来,现在随着新农政的推行,粮食相对均匀地分布到了老百姓手中。
  这就是新农政要达到的效果:资源配比合理化。
  而且银钞的普及,耗羡没了,人头税被废掉了,许多人手中自然有多余的粮食了。
  有了余粮,要么囤着,要么拿出来卖。
  这才有了餐饮业的小规模发展。
  不过,根据顺天府衙门最新提报的北京城规划,所有新商业,都必须往新城区转移,想要在老城区开设商店,必须提报到顺天府衙门,由顺天府府丞亲自审理,合乎规矩才能过。
  什么规矩?
  《大明临时城市规划法案》。
  例如现在都顺天府的规划是按照一城二十三县来规划的。
  北京城的规划分出了东城和西城,朝阳新区,海淀新区。
  每一个区必须有餐饮,银行,买衣服和布料的布行,居民区,但是每一条街道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做合理的配比,不能随便乱塞进来。
  所以,现在坐在马车上的崇祯,再打开窗帘看出去,北京城的道路两边,整体面貌已经好了许多。
  天气虽冷,但这是一个改革的大时代,这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正在快速崛起的时代。
  随着贱籍制度的废除,外来人口和劳动力正在爆发式增长。
  朝廷主导的基建,让大量银钞流入民间。
  所以,这也是一个财富正在快速增长的时代。
  正如张凡自己评价:现在的北京就是北方的一个经济特区,所有新商业的模版都在这里快速被推出来,放到市场上验证,一旦成功,就会被其他地方复制和学习。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城市,它是大明商业的青铜时代,是野蛮生长时代的前夜。
  它就像在黑暗的天幕上透出了一丝阳光,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崇祯很快到了北京大学,大明朝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拐点。
  摆在前面的是一个恢弘的大时代,能否撬开,支点就在北京大学。
第435章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为什么支点是北京大学?
  因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当崇祯到北京大学的时候,管教育的一众大臣都已经在门口恭候多时。
  包括礼部侍郎刘宗周,兵部侍郎李邦华等等。
  “臣等参见陛下。”
  “诸位爱卿不必多礼。”
  崇祯下了马车,在众人的簇拥下,年轻的皇帝进了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周围已经被御林卫围起来,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此时,北京大学所有学生都在等候皇帝的到来。
  因为皇帝今天要来这里做一次演讲。
  据说是指导大明朝未来的方向。
  其实是鼓励北京大学的学生们走出去,适应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抓住机遇。
  谁年少的时候不会迷茫呢?
  改革的大时代,诸多的陈规都被打破,连王公贵胄们也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了,更何况是普通人。
  大家都在迷茫着,也在期待着。
  在北京大学后面的校场上,早已围观了近万名学生。
  他们都是这些年入学的,第一届的学生已经卒业,大多数已经进入编制内。
  例如第一届的农业第一名,唐子陵,此时是大兴县的知县。
  魏清欢也进入了遵化冶铁厂。
  军事学院的诸多学生都被编入了军队中,有的成为基层的军官,有的则进入宪兵司,还有的进了参谋部。
  当皇帝在锦衣卫的簇拥下,来到校场的时候,人群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吾皇万岁!吾皇万岁!”
  声音如同海浪一样此起彼伏。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