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4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3/1270

  “第四、在顺天府建立新医疗体系,推行全国,快速解决全国基础医疗缺失问题。”
  “第五、有序建立标准化国营商社和民营商社标准,允许有大学学历的学生进入国营商社任职。”
  “第六、持续深化新农政改制。”
  “第七、要大力扶持工业,朝廷要为各地做表率。”
  皇帝一口气说完,诸位大臣又是高呼:“陛下万岁。”
  皇帝说的很简约,但这七条牵扯到粮食、商业、医疗、教育、工业和新城市。
  每一条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每一条都有着非常明细的规划。
  但实际上,其中有一个核心点。
  什么?
  国营商社!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七条,几乎每一条都与国营商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粮食的集体采购、分发。
  例如医疗体系中的药材种植、采购。
  例如工业中的织布厂、自行车厂、水泥厂等等。
  例如新学中学生的就业。
  例如新城新政中的基建。
  这些,全部要由国营商社带头去完成。
  所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建立完善的国营商社,推广开来,以管理国营商社的行政手段,来为商业时代搭起骨架子。
  这叫商业时代1.0版。
  那么各地如何快速建立国营商社?
  在大明朝这个农业大国上,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国营商社体系,肯定是很难的。
  但是又是可以做到的。
  为什么?
  因为北京已经打造出标准模板了啊!
  这五年,北京制造局、北京粮食局、顺天府钢铁局、北京水泥制造厂等等,全部已经建立好了。
  这些都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已经验证成功的。
  中国和欧洲在经济发展上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都是统一的。
  这就给商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好处。
  例如某一个地方证明成功了,就可以大量复制到其他地方。
  例如北京制造局的模式就可以复制到南京或者武昌。
  不会受到语言、文字和习俗的影响,而无法进展。
  那么接下来,由北京印刷厂印刷《北京国营商社》,分发各地官府。
  各地知府、布政使、参政等等官员统一学习《北京国营商社》,每季度进行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到吏部的年终考核里。
  这就是一套完善和强大的行政体系。
  而这一套完善、强大的行政体系是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这样才能保证新政在全国推行的时候,不会失控。
  那么国营商社如何有条不紊扎根到各地的各个行业呢?
  由国营商社总府做总体规划,对各地国营商社做标准管理,呈报内阁,皇帝做审批。
  这就是一条垂直化的高效管理模式。
  粮食、矿产、冶铁、水泥、制造等等民生行业,都要涉足。
  基本上就是指哪儿打哪儿了。
  而民营商社的机会也不算少,例如粮食、矿产、轻工制造业都有机会。
  不过比重肯定不会很大,商务部也要做好招商完善的准备。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头戏肯定是国营商社。
  从轻工业制造,例如香皂、洗发水、卫生纸、香水、布料、自行车等等入手。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
  什么问题?
  一旦进入全面建立国营商社的阶段,就势必会造成官员人数的膨胀。
  现在的朝廷已经有40000官员编制,如果是大力建立国营商社,就意味着人数的空前暴增。
  这就给行政管理带来空前的压力。
  人越多,越难管理是肯定的。
  所以,就更需要完善司法体系和媒体体系,以及官员的思想建设。
  所以,接下来改革的难度,只会更大。
  并且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难度还要大。
  这一点,崇祯自己心里清楚。
  即便难度再大,也要推行下去。
  正月十六日一大早,《大明日报》的头版就是关于朝廷正式颁发的新政内容。
  一时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而且所有的内容都以邸报的形式发放到各地,然后刊登他《大明日报》上,让每一个老百姓都知道,都听到,都看到。
  最后,都知道朝廷新政的决心。
  建立一个空前伟大的国家,不是靠一小部分人,而是要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他们也许只是在田里种地,但是他们种的粮食,在将来可能就会被酿成酒,被精心包装放入高档的酒店里。
  大时代之下,缺一不可。
  而眼下,新政一出,民间显然迅速刮起了一阵风潮。
  什么风潮?
第463章
都在寻找那位神医?
  什么风潮?
  考大学的风潮!
  为什么?
  因为能进国营商社啊!
  这是铁饭碗!
  民间许多人必然会这般想。
  就像过去大家都想着考科举做官一样。
  而这对朝廷来说,则是大大的增加开支。
  第一个睡不着觉的肯定就是毕老爷了!
  天启七年,大明朝所有的官员加起来2万人,开销只需要200万两。
  加上所有的官员福利,平均一人一年只需要100两银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3/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