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5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6/1270

  这一次粮价的飞涨,比对辽东用兵的影响还要恶劣。
  这引起了各派之间的相互攻击,整个朝廷风风雨雨。
  似乎也在这种攻击下,快要到撕裂的地步了。
  甚至有人断言,这是新政一次重大的失误,这将引发一连串的大问题,甚至导致银钞大贬值,造成民间对银钞的恐慌。
  这种言论最近在北京城甚嚣尘上。
  人们对钱本身就是极度敏感的,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引发大规模的恐慌。
  眼下大半个北京城都笼罩在这种阴霾中。
  崇祯也不断收到各种跳脚的奏疏,从民生谈到银钞,再谈到军防。
  总之,朝廷再不喊停新城新政,一切都要完蛋。
  大半个朝堂这几个月都在恐慌中度过。
  陈子龙和李长庚也好久没有睡好觉了。
  五月一日这一天,各个部门依然在热热闹闹地廷议,相互喷着口水。
  昨晚实在没有睡好的李长庚迟到了,他路过一家粮铺的时候,突然看到不少人在那里排队。
  他好奇地走过去询问了一下。
  这一问不知道,问后吓了一大跳!
  1两银子每石!
  李长庚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又连忙跑了好几家粮铺。
  有两家依然是1.5两每石,但是有三家已经降到了1两每石了。
  实际上,整个北京城陆陆续续出现了十几家卖粮食的粮铺,粮价突然降到1两每石。
  李长庚全身都在发抖,他快速向内阁奔去。
  此时,内阁里的廷议还在互掐当中。
  李长庚冲进去,成基命立刻站起来指着李长庚骂道:“你怎么现在才来!”
  “降了!降了!”
  “什么降了?”
  “粮价降了!”
  大家一脸疑惑,面面相觑。
  李长庚将早晨询问的结果说了一遍,整个廷议现场陷入到一种诡异的死静中。
  到了五月二日,粮价还在降,到了0.9两每石。
  直到五月五日,粮价竟然降到了0.7两每石。
  而且内阁开始派人到顺天府各个地方去调查,顺天府各个地方的粮价也都陆陆续续在下降。
  直到五月初十,军委会给皇帝呈递了一封汇总。
  从去年开始,到今年五月,一共有900万石粮食,停靠在大沽口,进入了顺天府。
  900万石!
  仅仅从大沽口就释放进来了900万石!
  这还不包括通过大运河从南直隶调度的。
  这就是粮价恢复下来的原因。
  这标志着,新城新政在一场不断的争论和质疑中,平稳挺了过来。
  也预示着,一条全新的海航线正式被打通。
  这种惊人的粮食补充,才刚刚开始。
第525章
最高军事战略
  崇祯自己也长舒了一口气。
  从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到压制郑家,到攻下安南。
  这一整条战略线,其实最直接的成果就是粮食。
  例如开海,从南洋购买粮食,例如从安南购买粮食。
  至于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压制郑家,都是为在新航线的粮食安全做铺垫。
  整个大战略终于开始产出实质化的效果。
  海军军费没有白投入,安南的军费没有白投入,那些将士们没有白白牺牲。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打通了海线。
  这是开海新政迈出去的一大步,目前已经带动了至少几十万人的就业。
  这也大大的消化了前些年民间造船厂的库存。
  当然,从上海到辽东的海线也已经开始快速组建,一船船粮食从上海港出发,抵达宁远、松山等各个军镇。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接下来整个辽东的明军后勤往上提升了一个档次,意味着明军可以开始由防守专门为主动进攻。
  这就是对战局的影响。
  因为粮食的增加,整个局面都大好起来。
  随着粮价的下降,整个朝堂的矛盾也开始缓解下来。
  李长庚和陈子龙终于睡了一个好觉。
  再这样下去,他们自己也要被逼疯了。
  总体来说,崇祯八年五月,那根绷紧的神经,终于舒缓下来。
  就连像李如礼这样的民间商人,这一次终于体会到了如履薄冰。
  参与这种备受争议的新政,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
  钱的确可以赚不少,但是精神压力太大了。
  五月的时候,北京已经热起来。
  五月十五日,崇祯在乾清宫内展开了军委会会议。
  参会的有内阁、户部、军委会三品以上的官员。
  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人也参与了。
  顾炎武,黄宗羲。
  当然,还有一个人就是柳如是。
  这场会议的主旨是战争,国家最高层面的战争。
  国家最高层面的战争分两种。
  第一种是防御战。
  例如九边就是为了防御蒙古。
  例如收复辽东,其实也是一种防御战。
  第二种则是对外扩张。
  文明演变的进程中,文化、经济、政治、科技,和战争是密不可分的。
  当科技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伴随着产能的飞跃。
  产能的飞跃,必然伴随着商品数量的飞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6/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