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5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4/1270

  皇帝的语气越来越快。
  吴世江感受到了压力,连忙跪在地上:“陛下息怒!”
  这才是真实的皇帝,在沁雅阁,没有发飙,是因为那些都只是普通老百姓。
  皇帝怎么会冲着普通老百姓发飙呢?
  就像如果你是一个公司小职员,你永远不会看到你的董事长对你吼一样。
  你的董事长只会狠狠臭骂那些高管。
  崇祯收敛了一下,但声音中的威压依然存在:“什么是大局?”
  “人命如果不是大局,还有什么是大局!”
  管理学中有一个规则叫做“破窗效应”。
  什么是“破窗效应”?
  如果一个家里干净整洁,人们在往地上扔垃圾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心理负担。
  但是,这个时候,突然窗户被打碎了,玻璃碎了一地。
  人们在往地上扔垃圾的时候,心里负担将极具减小。
  同样的,这种矿煤矿的事情,明明知道死了人,却不加以管制,就会让更多人肆无忌惮。
  你想想,若是今日崇祯对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朝中的官员怎么想?
  他们会想,咦?皇帝为了新政出政绩,可以牺牲一些底层老百姓?
  这好啊!各地的有钱人,你们都看到了吗,只要能出政绩,其他的都是可以商量的。
  你看,这就是群体心理。
  这就是“破窗效应”。
  所以,做管理,从来不仅仅是权衡表面的利害得失。
  它下面还有深一层次的群体心理,如果仅仅只顾着表面得失,最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没有人敢说话了。
  大家也都是官场老油条,皇帝发飙了,就乖乖站在那里听着,多什么嘴。
  “此事若是不严肃处置,明日死的就是四十个,后日就是百人,甚至千人!”
  “为了赚钱,他们不拿人当人!”
  “那些钱都是被鲜血染红的!”
  “这样的人,就是毒虫!吸人骨血!”
  “内阁即刻传朕旨意,各地严查工事,凡是有死人而隐瞒不报者,一律律法处置!”
  “还有,让廉政督察府去山西走一趟,好好查查这个王家!”
  “是!”
  “那个京都商会,给朕关了,好好整顿,这种风气必须严惩!《大明日报》点名批评!”
  “另外,今日在沁雅阁的所有人请到治安督察府问话,凡是说过不拿人命当回事的,全部上商务部的名单,以后不准批任何招标!”
  侯恂说道:“臣会去与阎大人处理此事的。”
  “朕是鼓励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一番作为的,但朕绝对不允许有人赚吸人骨髓的钱!”
  “这些要下发到各地,强制所有官员学习,内阁来牵头。”
  韩爌说道:“臣领旨。”
  他顿了顿,说道:“陛下,若是查出来,臣是说,万一查出许多问题来,当如何?”
  “朕还想问你们当如何,若是大半个山西的煤矿都有问题,一律严惩!”
  “还有朕不接受今年煤矿产量下降,这问题怎么解决,内阁自己想办法!”
  “顾炎武呢?去告诉他,让他自己想办法!”
  “是!”
  “侯恂!”
  “臣在!”
  “商务部的招商门槛要重新调整,朝廷新政方方面面都牵扯到民生问题,混进来一些不法商人,造成严重后果,可别怪朕到时候翻脸不认人!”
  “臣遵旨!”侯恂吓得手心都开始冒汗。
  说完,皇帝甩手便离去了。
  傍晚的时候,骆养性进了宫,他是来送供书的。
  谁的供书?
  当然是王令的。
  锦衣卫抽王令啦?
  抽了!
  抽了两耳光。
  然后王令发出杀猪般的惨叫,再然后就把所有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全部交代得清清楚楚了。
  这是山西王家过去做的时候缺德的事。
  包括矿场死人瞒而不报,还有故意杀人,克扣俸禄,给工人吃发霉的粮食。
  工人睡觉的地方就是几块木板拼凑起来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俸禄已经半年没有发了。
  在一顿毒打的情况下,王令倒是都老老实实交代清楚。
  当然,信息量远远不止于此。
  这里面还有好一些名单。
  牵扯到官员的。
  这王令来北京不久,送的钱和礼物倒是不少,出手大方阔绰。
  难怪这么快就加入京都商会,难怪敢在那里大放厥词。
  崇祯似乎嗅到了一丝危机感。
  现在随着朝廷编制的空前扩大,官员人数增加,新政不断释放出大量财富,许多官员已经按捺不住了。
  他们开始蠢蠢欲动,和民间商人联合起来。
  如果现在不加以威慑,恐怕很快贪腐将会直接葬送所有的新政。
第541章
大案
  七夕原本是一个很美好的节日。
  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却并不美好。
  因为这天,发生了一些大事。
  首先,一道道命令快速从北京城送出去,送到大同,要求当地的廉政督察府对当地商务局官员进行问话、核查。
  所有问话、核查的文档都要备案。
  不仅如此,当地的治安督察局也将被要求对当地所有煤矿商人进行问话、调查,文档备案。
  而且,点名拘捕王家。
  其次,京城里的都察院也没有闲着。
  杨所修又出来咬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4/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