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6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8/1270

  城头的士兵眺望过去,看见前面黑压压的一片,如同洪流一样朝这边涌来。
  皇太极的精锐出现在了义州。
  义州之战爆发。
  义州有多少人马?
  五千!
  义州城不是军事重镇,它是粮食储备地之一。
  它距离广宁城也不过几十里,义州一带有许多良田。
  早在天启年间,袁崇焕还是辽东兵备道(最高后勤长官),宁锦之战结束之后,就开始在义州屯田。
  天启年间,广宁沦陷,宁锦之战之前,义州还属于建奴的,建奴也在义州屯过不少田。
  若是义州被攻下来,广宁相当于断了一条粮路。
  这一日的早晨,无数建奴士兵兵临义州城下。
  义州城赶紧向锦州发出了求援信。
  中午的时候,几十里之外的锦州就接到了求援信。
  义州守将王庆安在求援信里明确说来了数万建奴大军。
  曹变蛟在点兵之前,与锦州诸将做了一番推算。
  皇太极攻打义州?
  会不会是皇太极的声东击西?
  表面义州,实则是打大凌河城的主意?
  不排除这个可能。
  但是,经过一番推算,皇太极带三万人攻打义州,那皇太极会派多少人攻打大凌河城?
  若是也派三万人,就是六万人,那广宁城外还剩多少人?
  若是这样分兵,你猜袁崇焕会不会将广宁城外的八旗摁在地上摩擦一遍?
  这分兵三路,按照目前的形式,显然是兵家大忌。
  皇太极不可能这么蠢。
  锦州诸将一致认为,皇太极是重仓压了义州城,打算切断广宁的后勤。
  当天下午,曹变蛟便领了一万御林卫骑兵和两万火枪手,朝北边的义州城赶去支援。
  这里离义州倒是不远,大半天就可以赶到。
  但是坑爹就坑在王庆安这货中了建奴的计。
  什么计?
  那城外只有8000建奴,王庆安之所以认为有3万,是因为他看到了许多旗帜。
  那是皇太极故意为之,并且离城头很远。
  而且他有私心,故意说多一点,好让锦州赶紧来救援。
  结果呢?
  皇太极亲自带着三万大军直扑大凌河城。
  此时的大凌河已经结冰,连从上海港出来的粮食,也只能在大凌河口岸登陆,通过陆运的方式运到这里来。
  不过前两天,大凌河城一带的所有粮食运输都已经停止了。
  整个大凌河城进入战争状态。
  在傍晚的时候,黑压压的大军在雪原上滚动,如同静悄悄流动的洪流。
  此时,大凌河城的守将派人去锦州搬援军,却已经没有什么援军可以支撑。
  当天傍晚,皇太极对大凌河城进行了狂轰滥炸。
  当探子回报皇太极大军兵临大凌河城的时候,已经是半夜。
  袁崇焕立刻从广宁城调了4万大军火速直扑大凌河城。
  而此时的大凌河城已经沦陷,军民快速朝西边的锦州撤去。
  第二天一大早,关宁军抵达大凌河城的时候,只看到被轰开的城门,还有死在城墙外的一些明军和建奴士兵。
  还有大凌河城内熊熊燃烧的火焰,滚滚直上的浓烟。
  没错,皇太极将大凌河城付之一炬。
  在正统的历史上,皇太极就这样玩过,他毁了三次大凌河城。
  这一次,摧毁大凌河城,现在是要摧毁广宁主要后勤之一。
  而此时的义州呢?
  那8000建奴大军被曹变蛟吊起来打了一顿。
  可打完后,南边却传来了大凌河城沦陷的消息。
  这个时候,曹变蛟才知道自己中计了。
  不是中了皇太极的计,是被自己人给坑了!
  王庆安准备亲自去城外恭迎他。
  此时的曹变蛟怒火中烧,但还不能离开义州。
  为什么?
  因为他一旦离开义州,皇太极的大军很有可能会乘虚而入,将义州也端掉,到时候广宁就真的被孤立了。
  当然,王庆安这事,肯定得上军事法庭了,没得跑了。
  不过沉思片刻,曹变蛟还是决定离去。
  他带着一万御林卫骑兵离去,留下2万火枪手在这里补充义州的防线。
  正月十八日下午,探子回报,皇太极的军队出现在右屯,关宁军立刻向右屯赶去。
  下午四点的时候,双方相遇。
  没有任何犹豫,双方摆开阵型,打了一场。
  直到打到傍晚,没有分出胜负。
  而这个时候曹变蛟带着御林卫赶到了,快速加入战场,冲击了皇太极的侧翼,将建奴的精锐击溃。
  皇太极不得不撤兵,右屯保住。
  大凌河防线暂时保住。
  大凌河之战,皇太极获得了一个月的粮草。
  不过,范文程提出来的计划,并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意味着,大凌河带的防线依然还存在。
  大凌河带的防线只要还存在,广宁就随时有配合的力量,打消耗战就占据主动地位。
第597章
朕打到你服为止
  皇太极攻打大凌河防线失败,意味着辽东战场正式进入拉锯战。
  皇太极一时间无法吃下广宁,而广宁的明军显然也不打算立刻和皇太极来一场大的。
  这个时候,只要粮草充足,拖都能将皇太极拖得退兵。
  只要皇太极退兵,明军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渡过辽河,去浑河便耍一耍,让皇太极也几天几夜睡不着。
  而实际上,这个时候,军委会的作用也凸显了出来。
  若是正统历史上,边疆军事被文臣把控,必然又是催战。
  若是不主动出战,朝堂上又有人嚼舌头,以此为借口,掀起政治斗争,牵连边疆军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8/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