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6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7/1270

  打蛇打七寸,范文程这一招很显然是打算对明军进行釜底抽薪!
  皇太极当场就同意了他的这个提议。
  正月初十,皇太极率领三万精锐,朝大凌河城、右屯扑去。
  正月初七的时候,广宁督师府已经向锦州发出了最高军事防御令。
  辽河防线的失守,让皇太极失去了后方掣肘,建奴下一步的计划很有可能要攻打大凌河城。
  广宁城的9万明军并不能完全牵制皇太极的15万大军。
  以锦州为核心的城寨,一律要进入严防死守的状态。
  正月十一日,辽河破防,四万明军殉国的消息传到了锦州。
  一时间,锦州哗然,无数军民闻言而落泪。
  听说辽河的四万大军挡住了十几万建奴大军,每一个人都杀到最后一刻。
  悲壮的气氛笼罩着锦州。
  殉国的军报沿着辽河走廊,一路传下去,进入山海关,向顺天府传去。
  正在赶往前线的士兵们听说后,都沉默下来。
  军官们也都沉默了。
  这时候,人们才响起了一句豪言: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而在锦州城,还流传着皇帝写的一句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多年的军队思想建设,在这个时候,竟然出现了成效。
  人们并没有就这个消息感到绝望和无助,反而激起了辽东无数士兵的愤怒和热血!
  无数人向锦州汇聚而去。
  正月十六日,军报传到了北京。
  引起了朝堂震动。
  一时间,无数人指责袁崇焕在辽东不作为。
  以内阁为首的文臣,公然开始干涉军政,他们痛批辽东军的无能,将辽河防线失守的责任全部推到袁崇焕身上。
  并且,他们要求军委会立刻下达军令,敦促广宁的辽东军主动出战,尽快结束战争。
  战争引发的政治斗争,终于在这个时候,如同蓄谋已久的火药桶,爆炸了。
  内阁、六部,第一次公开对军委会的权力进行了质疑。
  有人说,这并不是一场纠正前线错误的权力冲击,而是一次军政权的争夺战。
  还有人说,坐在华丽的办公场所的高官们永远都是那么蠢,他们脑子里只有利益,为了利益,可以不顾国家存亡,不顾边疆将士的生命。
  不知道这话是用来讽刺以内阁为代表的行政文臣的,还是用来讽刺以袁崇焕为代表的军政大臣的。
  是是非非,在这一次的辽河之战中,出现了盘根错节。
  例如吏部侍郎成基命就公开说:袁崇焕一味主守,若是他能主动出兵,必不会是如此局面!
  怎么说呢?
  这就是关键时期,外行插手的典型。
  辽东这些年的整体战略是以守为攻,其实更多的是崇祯自己建立的一套纵深的防御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内改革提供稳定的边疆环境。
  这就是辽东军防最大的功能。
  所谓的辽东军主动出击攻打沈阳,不是不能,只是这种做法不是上策。
  什么是上策?
  当然是北府、辽东军镇、辽东半岛、皮岛、朝鲜义州,五路大军北伐!
  挥百万之师,一举荡平辽东。
  那时候,不仅仅灭的是皇太极,还有辽东所有的传统势力。
  这才叫灭国,这才是收复。
  什么是大格局的大战略?
  普通小民盯的是每日的得失,容易被起伏不定的得失牵着情绪走,从而迷失自我。
  商人盯的是每月的进账,所以容易被蝇头小利所主导。
  官员盯的是每年的政绩,所以当他们快要卸任的时候,对许多事情并不在关心。
  而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者,看的是十年,乃至百年的发展。
  将时间维度拉长来看,要干掉皇太极,不是仅仅靠辽东军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今天主动出击了,打一两场胜仗就能决定的。
  以十年为期限,财务预算、粮食储备、兵力、军备、后勤运输体系等等,全部都是重中之重。
  这些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去完成。
  所以,什么是大格局?
  大格局就是拉长时间维度,站在最高的地方,协调所有的资源配比,做好自己的顶层战略。
  这种顶层战略,不被其他人、其他事所干扰,并且用一切手段坚决的执行下去。
  这才是有大气魄、大格局之人。
  绝不是如成基命这种,一听说辽河防线崩溃了,就跳脚了。
  辽河只是一隅,甚至辽东也只是一隅。
  这些年崇祯建立的军政体系,后勤补给体系,军备设施,财政支撑,战略纵深,四面包围战略,就如同一座座山岳,绝不是一两场战争能够撼动的。
第596章
大凌河城之战
  朝堂的争论并没有停止,甚至有人开始召集大量的官员,越权逼迫军委会给辽东下达最新的命令。
  为此,孙承宗直接把自己关在了自己家里,闭而不参加任何廷议之事。
  不仅如此,孙府还驻守了京卫军,非军委会人员,一律不准靠近。
  北京城内的气氛空前紧张起来。
  若是这事发生在崇祯元年,辽东的战事恐怕要停止运转。
  但是现在已经是崇祯九年了。
  最高动员令已经发到辽东,从上海源源不断的粮食运输到大凌河城,从安南源源不断粮食运输到华北。
  不仅仅北边的战事不会缺粮食,连顺天府也不会因为打仗而出现粮食危机。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一年,由于天津港、登莱港、海州港(连云港)、上海港的陆续开放,大量的粮食进入华北平原。
  华北的基建也并没有战争而受到影响。
  可以说,打仗的打仗,搞建设的搞建设。
  这就是大明的底气,这就是崇祯花了这么多年,强制建立起来的一套新体制。
  它虽然还不完善,但已经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不过,北京的政治斗争升级,多多少少让人心出现晃动。
  例如有人就坚决要求将大量的资源停止往西北调拨,而是调往辽东。
  北京城还在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正月十七日,在一个小雪的清晨,义州城城头的士兵正在吃早饭,树枝上的麻雀转了转圆圆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一个个正在搬火炮的士兵。
  突然,一些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不多时,树枝开始轻微颤抖,上面的雪纷纷落下来,麻雀也惊得飞离树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7/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