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7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2/1270

  所以啊,你要说韩爌内心是绝望的,也不对。
  作为首辅,至少他现在对大明的发展模式是很清楚的。
  例如国营商社每年的利润是多少,税收每年可以收多少钱。
  哪些还可以赚钱,做什么还可以扩大税基,现在内阁都清楚了。
  韩爌出列,他说道:“陛下,臣有一言。”
  “韩阁老但说无妨。”
  “既然辽东已经收复,可以裁减部分兵力,以做节流。”
  辽东现在加上后勤、监察、军政、正规军等等,总人数在20万。
  关宁军战死大半,预备役补充上去,编入正规军中。
  按照这样算,人员俸禄、军粮,一年妥妥的500万两以上。
  而且朝廷在辽东计划是推行新政,将沈阳建造成一个新政下的城市,可能还要给一些补贴。
  新的预算内阁还没有拿出来,但预计加在一起得给800万两过去吧。
  这些数字哪一个不是要人命的?
  崇祯自己不回答,他问道:“袁爱卿,你怎么看?”
  袁可立也算是第一次对辽东局势发表意见,他说道:“韩阁老的担忧不无道理,现下国朝用度巨大,钱财紧张。不过老臣以为,都是该花地方。”
  “辽东虽说已复,但女真各部尚未真正接受大明,各地山贼、土匪、恶霸横行,又有漠北蒙古阴奉阳违,实则虎视眈眈,酋首皇太极下落不明。”
  “是以,老臣认为,暂且不必裁减辽东。”
  李邦华和范景文不由得点头表示赞同。
  辽东目前的兵力供给,可以说是孙承宗一手布置下去的,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布置。
  袁可立刚上台,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
  一般新领导上位后,都会提出一套自己的战略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袁可立的确是一个务实的人。
  “既是如此,辽东暂且不必再提,车臣汗还欠朕一个人情,朕还想着我大明好儿郎们去他漠北替朕要回这个人情。”
  皇帝这么一说,大臣们也都笑起来,君臣关系倒是其乐融融。
  皇帝说道:“国债的事情处理得如何?”
  陈子龙出列,他将一份债券凭证呈递上来,说道:“请陛下过目。”
  这是一份制作精良的债券凭证,淡蓝色,纹路清晰、优美,上面绘制着黄河图纹,看起来大气而典雅。
  再看上面的数字:100两!
  也就是说,100两起购,这是面值最小的。
  100两在现在的大明朝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一个工人在崇祯五年每个月收入是1两银子,崇祯九年,伴随温性通胀,现在一个月是1.2两银子。
  100两,需要一个工人不吃不喝干83个月,大约7年。
  如果是在21世纪,一个打工人一个月5000元,不吃不喝工作7年,就是42万元。
  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字。
  而且100两是最小面额的,还有1000两和10000两。
  为什么要这样设定?
  说好了,最开始的国债是让有钱人来买的。
  为什么?
  因为国债整个规则还不明晰,肯定要坑有钱人……也不能这么说,是规则和整个管理流程都还没有确定。
  如果一旦门槛放低后,参与人数暴增,银行工作量暴涨,很容易出错。
  一旦钱的统计出错,就是大麻烦。
  所以,通过面值来过滤一部分人,再通过规矩筛除掉另一部分人。
  崇祯看完,表示很满意,他说道:“目前统计愿意购买的有多少人?”
  陈子龙说道:“北京城有498人愿意购买,目前预定的购买额度已经有200万两。”
  “臣预计北京城可以卖出去500万两国债,北直隶能够到800万两,南直隶不出意外,能够卖出去2000万两。”
  两个直隶省,就收上来了2800万两了。
  当然,如果是放在崇祯元年发行国债,就不可能有这个数字了。
  一是没有银行这个发行机构做信用背书,二是银钞没有推行,社会上的银子不多。
  现在能卖这么多,也算是归功于新政改革后经济体量的上涨和民间对朝廷信心的增加。
  陈子龙这番话,让现场的气氛一度欢快起来。
  有钱大家肯定乐开花。
  这个世界上,许多99%的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还有0.99%需要更多的钱。
  一群人像是突然发了一笔横财的暴发户一样。
  崇祯又说道:“国债可以解一时燃眉之急,从长远来看,朝廷还是需要扩充产业,各省都需要有自己的产业,内阁要对各省发展方式做单独分析,找出薄弱环节。”
  韩爌说道:“是。”
  这时,宋应星出列说道:“启奏陛下,这是各省水利、肥料配制厂、田亩、各项量产统计,截止到崇祯八年的。”
第662章
谁反对让他来找朕!
  崇祯接过来看完后,脸上顿时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好!办的非常好!”
  宋应星这份汇报到底有什么,让崇祯如此高兴?
  从省、府、州、县,到下面的农村,农政院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肥料制造体系。
  这正是崇祯想要的,他没有想到,这件事在崇祯九年取得了如此大的突破。
  以前有没有?
  当然有!
  中国从古就是农业大国,在制造肥料这一块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但是通过行政管理,设立标准,规模化集中管理,有目的的去制造,合理利用社会一切资源去育肥,这还是第一次。
  这方面做的越好的省份,粮产量明显增加的越多。
  例如河南,下面各个县城都有大量的农学人才下乡。
  这些人带下去了大量体系性的培育肥料的知识。
  例如,宋代陈旉在《农书》中介绍了一种沤制肥料的办法。
  即将砻簸下来的谷壳以及腐枝败叶,积在池中,再收聚洗碗肥水和淘米泔水等进行沤渍,日子一久便腐烂成肥。
  明代《沈氏农书》中介绍了另一种做沤肥的办法。
  将紫云英或蚕豆姆等用河泥拌匀进行堆积沤制,这种办法叫“窖花草”和“窖蚕豆姆”,直到21世纪的南方称之为窖草塘泥。
  厩肥堆制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有肥料堆制法,是一种将垫圈同积肥相结合的堆制法。
  当时称为踏粪法,而这是中国最早的堆肥。
  这些民间有些地方知道,但中国太大,大家的经验都是零散的。
  或者说,这些在有些地方传播的时候,其实效率不高,因为缺乏体系化的传播与教学。
  现在朝廷将其系统性整合起来,然后规模化利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2/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