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7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7/1270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火器在军队中的配置已经非常高,而且实力不比当时的明朝差。
  此时出城统帅大军的是土井利胜。
  “快!将火炮架起来!”
  “嗨!”
  一个个日本士兵快速将红夷大炮架起来,一箱箱铁炮也被搬运过来。
  江户城所有的大名、武士全部行动起来。
  另外,还有小型铁炮。
  日本是山地国家,和中国不同,在日本,轻便的火器很受欢迎。
  这些小型铁炮有的并不是发射炮弹的,而是发射箭。
  这种箭矢非常粗,体型巨大,一箭过去,再坚硬的铠甲,也能给你摁倒在地上。
  而且没有炸膛的风险。
  郑芝龙用望远镜看到日本已经开始布阵。
  余大成有些着急:“郑帅,我们是否要加快速度,否则日本人布完阵,我们的难度就增大了。”
  郑芝龙道:“余大人不必着急,战争的时间错位没有那么短。”
  明军震天动地的战鼓声响起来了。
  除了苍龙战列舰,运输类型的战船也已经靠岸。
  沿着海岸线延伸出长长的一条。
  实际上,明军分出三路登岸。
  中路是在郑芝龙这里,左右两路离中路还是有些距离的。
  江户港非常大,而且里面有河流入海。
  左路军由天武军第一军团长沈有容率领,右路军则是郑芝龙的老部下李国助率领。
  为什么郑芝龙安排李国助率领右路?
  因为李国助是当年日本华侨第一人李旦的儿子,李国助对这里是非常熟悉的。
  而且郑芝龙这样显然也是在培养自己的人,多给自己的人建功立业的机会。
  傍晚的余晖洒满海面,军旗被海风吹得猎猎作响。
  明军中路率先登岸。
  士兵们快速从梯子上下去。
  船体侧面的隔板也被打开了,一尊尊火炮被运输下去。
  快速在岸边摆好阵型。
  傍晚时分已经开始涨潮了,明军没有太多的时间。
  今天晚上可以不用进攻,但是三路大军要完成对江户城的包围。
  崇祯之所以在这半年严格控制信息,绝密调兵,就是想要打日本一个措手不及。
  什么才叫措手不及?
  是战船突然过来,然后立刻登岸轰炸江户城,然后密集型攻城就是措手不及?
  不不不,要搞清楚,现在是在打灭国战,是在远程攻击一个国家的首都。
  又不是21世纪的部队,能在天上飞。
  这个时代不可能立刻出现立刻轰炸。
  所谓的措手不及是指不给日本人征集更多军队的时间,在短期内完成包围。
  例如江户城附近的许多大名封地是有大量武士的,毕竟十几年前日本国内都还在发生战争,德川家和丰臣家打得死去活来。
  战争结束,德川家为了安抚武士集团,给了这些武士很多特权,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如果要再次召集他们,动员会非常快。
  所以,要打德川家光一个措手不及,实际上就是立刻围住江户城。
  然后围城打援。
  要知道一个很重要的点。
  德川家给自己挖了个坑!
  也不能说是坑,太平时期就不是坑。
  有外敌入侵就是坑!
  现在就是坑。
  什么坑?
  大名的参觐制度!
  现在周围封地的大名现在可都在江户城。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地方的武士是没有头目的,就算他们收到信息,在没有大名的动员下,组织效率就会低很多。
  大名参觐制度的确增加了对大名的控制,但削弱了周围地方上的动员能力。
  当太阳沉入地平线的时候,郑芝龙收到了左路军沈有容的消息,左路军已经登岸。
  随后,右路的李国助也登岸。
  日本人现在也就一万大军,这一万大军能够暂时牵制住郑芝龙的中路,但根本不可能牵制左右两路的明军。
  明军大规模登陆的消息被忍者们传回将军府的时候已经晚了。
  正如郑芝龙自己说的,不必着急,江户城根本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动员出能够牵制他三路大军的兵力。
  这就是在兵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用空间伸展战术合围江户城。
  收到三路不同方向出现明军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而此时明军登陆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在整个江户城传开。
  江户城的贵族们陷入恐慌中。
  晚上,江户城外的日军不敢松懈,全部都在严守。
  而明军的中路军也在海岸边摆开了军阵,开始与前面的日军对峙。
  这个时候,郑芝龙决定做一件事情。
  什么事?
  先轰出1000颗火炮热热场子!
  为什么?
  大晚上的打1000炮,不怕身体受不了……哦不,不怕打不到敌人浪费炮弹吗?
  不怕。
  1000炮主要是起到威慑的作用。
  打不打得到不要急,主要是想吓一吓小日本。
  砰……
  夜幕中突然喷吐出一条火舌,铁炮冲天而起。
  与此同时,五十几门火炮同时开炮。
  一颗颗铁炮撕裂空气,撕拉出一条条微红的气息,一瞬间出现在长空之上。
  然后拖着微红的尾巴,朝下面坠落下去。
  这一刻,所有日军都看到了苍穹之上,那密密麻麻的炮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7/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