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1270

  孙承宗道:“老臣以为可行。”
  “既然如此,传朕旨意,宣郑三俊入京。”
  “第四件事,朕要给两个人升官,一是李自成,升为二品大员,与尚书同品阶,位列六部九卿之列。二是任命杨所修为都御史!”
  杨所修一听,那顿时感动得赶紧挤了几滴眼泪出来了,连忙三拜九跪道:“臣多谢陛下垂怜,必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起来吧。”
  大家一看杨所修脸上的泪水,心里是大骂杨所修臭不要脸在这里装!
  将李自成提拔到六部九卿的位置,这相当于释放了一个大信号出来了。
  又任命杨所修为都御史,就是直接在告诉所有人接下来要整顿都察院,整顿都察院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吏治的整顿。
  至于第五件事,崇祯宣布了密奏制度。
  这件事一宣布出来,卧槽,整个朝堂死静一片。
  这才是一个大杀器。
第78章
崇祯的套路,南京自查吧!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接下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权力必然会加强不少。
  说完,崇祯转身便离开了朝堂。
  回到乾清宫后,并不多时来宗道便在外面求见。
  “让他进来。”
  来宗道快步走了进来,然后跪在地上。
  皇帝已经很给他面子了,没有当场惩罚他。
  毕竟是四朝元老,曾经还拥戴崇祯继位。
  “臣是来向陛下请罪的,请陛下降罪老臣。”
  “起来吧。”
  来宗道将乌纱帽摘下来,满脸痛苦:“陛下,臣有罪。”
  崇祯沉默了片刻,道:“这些年,你也辛苦了,朕不为难你,去吏部那里交官印吧。”
  来宗道微微一怔,皇帝的意思很明显嘛。
  辞职回家吧,朕看在你侍奉了四朝的份上,饶了你。
  来宗道以为自己死定了,没想到皇帝居然也格外开了恩。
  几个月前被自己儿子坑惨的李若星不是也没杀么?
  杀人从来都不是为了发泄心头怒火而杀人,杀人是为了震慑人心。
  他张凡也不算刻薄寡恩的人。
  来宗道知道自己捡回了一条命,他泪流满面,跪在地上道:“臣叩谢天恩!”
  说完,他便转身离去。
  当来宗道出来去吏部交官印的时候,韩爌、钱龙锡等人早就竖起耳朵在打听了。
  当得知来宗道只是辞官而去,大家心中总归有些平静下来。
  韩爌道:“陛下并非薄情寡义之人。”
  钱龙锡也感慨道:“自然不是,不然怎么会两次给所有人加俸禄。”
  这一口气又杀了十三个官员,消息当天就登上了大明日报,晚上的时候,整个北京城都传开了。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最强有力的反腐行动,正在全力执行。
  当天晚上,北京城某些胡同里或者墙壁上,都贴了一些纸。
  纸上写了一些字,写得非常简单明了,只要认识字的一看就知道:全力彻查贪污腐败!
  第二天的大明日报上也重点刊登了关于对李自成的提拔,以及国税局的介绍,并且重点强调了新农税执行决心。
  不仅如此,头版的几个大字又是:全力彻查贪污腐败!
  这些内容立刻从北京城分发到顺天府其他的县,再落到甲里。
  并且继续送到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湖广等等地方。
  凡是有大明日报的地方,全部要刊登。
  朝廷做的每一件惩罚贪官污吏的事情,都要让老百姓知道。
  加强老百姓对朝廷的认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你将来要掌控全国,要将松散的大明朝重新凝聚起来,就必须得民心,必须让民众从心里高度认可。
  华夏就是这样,当团结起来了,这个国家会释放出无穷的潜力。
  不信?
  鸦片战争后,神州倾塌,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新道路。
  又有军阀割据,生灵涂炭。
  直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骨血融入熔炉,以熊熊烈火焚烧一切魑魅魍魉,改天换地。
  东方积贫积弱,却遭强敌环绕。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废墟中崛起,震惊了全世界。
  为什么?
  因为这个民族的底色就是坚韧、勤劳和勇敢。
  崇祯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腐朽的官僚彻底抹杀,将乡绅全部铲除,彻底释放出2亿大明老百姓的劳动力和潜力。
  北京的消息飞快传到南京,江南一带的许多读书人听闻后,简直差点要上街游行了。
  紧接着,崇祯又做了一件事,让人将对屠家的指证全部送到南京,交给了南京的刑部尚书冯英。
  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
  屠家在南京的小中枢不是有人么?
  好,朕现在把屠家的案子给南京刑部,让南京刑部先动手查。
  查一遍再向朕汇报。
  这就完了么?
  暗中必然还会派锦衣卫查,有任何出路,再从北京派人过去查。
  别让朕逮到什么,逮到了朕就借机在南京搞事情。
  这就是崇祯的套路。
  五天后,也就是五月二十五日,关于所有指证屠家的证据全部被送到了南京刑部衙门,是崇祯身边的太监徐应元亲自送的。
  冯英一看,顿时脸都白了。
  徐应元道:“冯大人,天子吩咐了,要严查,要严办!”
  “是是,一定!”
  “不仅如此,还说要公审,要透明,不能掖着藏着。”
  “是!臣定不负陛下重望。”
  等徐应元走后,冯英就开始蛋疼了。
  他想了整整一个下午,屠家在隔壁的浙江家大业大,还有一众的读书人拥戴,背后还和东林书院有关系。
  别说审问了,怕是去拿人,也要被人喷。
  听说皇帝的人来了南京,并且到了刑部衙门,户部尚书李元起连忙去了刑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