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8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5/1270

  这就是沙俄第一次远征到辽北的结果。
  两次被明军吊打,第一次用了十几秒钟就崩溃了。
  一般真男人绝对不会十几秒钟就崩溃了。
  第二次,连坚持都没有坚持,提裤子跑的那些人光着屁股倒在雪地里。
  活着的人,就算再给他们100个胆子,他们也敢想着南下征伐大明朝了。
  不但不会,他们还会跑到彼得·戈洛文那些去将明军的强大夸大其词,以显示自己不是懦弱无能而惨败的,实在是明军太厉害了。
  而彼得·戈洛文必然也会想办法为自己推脱。
  要知道,去年他被车臣汗和皇太极联合起来忽悠。
  车臣汗和皇太极跟他描述的明朝,那是不堪一击的。
  现在才开战就他妈的全军覆没了,这给莫斯科的汇报到底他妈的怎么写!
  必然给彼得·戈洛文整不会了。
  你以为这件事随着沙俄军队的崩溃就结束了吗?
  不不不,大明朝和沙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要知道,现在沙俄在西北一带的扩张也是非常凶猛的。
  而明军的西部军区正在快速崛起。
第754章
风云骤起,铁与血的燃烧
  击溃了俄军后,李定国没有在这里多做任何停留,转身带着人就南撤。
  这里靠近松花江,也就是说离建奴的核心区域已经不远了。
  他只带了1000人,真要是遇到建奴,肯定没办法打。
  所以,杀完就撤。
  夜风中的雪松浪涛声从远处传来。
  明军踏着月光越过了雪原,快速返回。
  到此时,李定国脑子里还在想着昨日遇到的那个人。
  对方说的是真的。
  这就有意思了,一个村民居然对三百里外的敌军的情况知道的这么清楚?
  而且还恰恰就告诉给了自己!
  李定国不是一个没有证据就乱猜的人,他保持沉默。
  李定国这一战,必然会为他在军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报一旦传回北京,崇祯估计觉得狠狠敲诈沙皇一笔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
  如果沙皇不愿意给钱,他是很有耐心的,将大明朝的钢铁洪流直接开到莫斯科,让沙皇俄国知道什么他妈的叫天朝上国的王师。
  估计那个时候,沙皇是没有心情在西域一带扩张了。
  其实正统历史上,这个时代的北方局势就非常精彩。
  现在穿越者搅动了整个格局,皇太极联合漠北蒙古西进,车臣汗忽悠俄军东进,鳌拜在辽北打起自己的小心思。
  似乎各方势力都卷入了这场大局中。
  甚至连西域此时也风云变幻。
  此时的在紫禁城的崇祯,又说到了来自西部军区的军报。
  今年的气候非常反常,已经是三月了。
  要知道,古代是农历。
  农历的三月,在21世纪至少是四月了。
  而此时西北和辽北都还在下雪。
  并且西北的雪下得很大。
  下完之后,温度也不见降低。
  好在风雪停了,但官道基本都被淹没。
  刚刚从长安修到武威的水泥路基本上也被淹没了。
  粮道体系基本瘫痪。
  正月的时候,洪承畴就紧急给河西各城发布紧急军令,调动所有军民。
  就是为了将陕西调度过来的粮食尽快输入到河西走廊。
  等等!
  你调度所有军民?
  洪承畴你西军总督的脑子不好使啊!
  这个时候,大雪封路,你调度军民,他们不要吃饭吗?
  例如甘肃省三十万军民,谁能保证这些军民吃饭?
  辽东还好说,毕竟辽东的纵深没有甘肃这么深,粮食补给分发难度比甘肃要低很多。
  从出了陕西进入甘肃,到玉门关,纵深可是有2000里!
  所以,甘肃根本不可能调度30万军民从陕西运输粮食到玉门关。
  那洪承畴是吃多了没事干?
  当然不是。
  他的动员令并不是让军民去陕西,而是就在各自城镇的官道上干一件事。
  什么事?
  铲雪!
  就铲雪!
  最复杂的问题,往往就有最原始最简单的办法。
  结果,正月总督府的命令下达后,进入二月,河西走廊各个军镇出现了空前壮观的一幕。
  无数军民,提着军工铲,跑到官道去铲雪。
  铲完下了继续铲,覆盖后又继续铲。
  总之你下多少,老子铲多少。
  结果被困在半路的运粮部队,一下子就通畅了。
  那些运粮队的士兵一辈子都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场景,他们走一段路,就看到路边的人在铲雪,并且还跟他们打招呼。
  这简直就是动员的几十万人,为运粮队保驾护航。
  没有高科技的年代,人定胜天!
  这是人类和上天的一次斗争。
  这也充分体现出,甘肃的军政体系正在快速完善。
  一支执行力和军令如山的军队诞生了。
  进入三月的时候,源源不断的粮食已经从陕西进入到武威、张掖、酒泉,抵达嘉峪关。
  一旦河西各军镇的军民看见运粮队的到来,就知道前面的军镇的道路被挖通了。
  那种看见自己辛苦付出有成效的心情,无比的自豪。
  人们朝运粮队挥舞着手臂,仿佛那跋山涉水运粮的就是他们自己一样。
  三月二十日,集结的号角声响彻在张掖城的上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5/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