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9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8/1270

  朝廷在去年的总收入是1.4亿两(约910亿元)。
  截止到崇祯十一年,连贵州那样偏远的地方,也开始流通银钞了。
  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毕自严用一种激动的语气说道:“去年的军费开支虽然高达8000万两,但是并不像他们担心的那样,朝廷的收入完全可以支撑起目前的军费开支了。”
  随即,毕老爷又用一种很亢奋的语气说道:“陛下,咱们现在有钱啦!”
  “现在国库里有多少钱?”
  “除去所有开支,尚有8000万两。”
  “若是全面推行双税制,朝廷去年的收入会是多少?”
  毕自严一怔,随即开始核算起来。
  不多说,他说道:“若是全国推行双税制,去年的收入会少3000万两。”
  “从今年起,全国开始推行双税制。”
  “陛下,这……这恐怕……”
  毕自严心头苦啊,国库收入好不容易上来了,他预计崇祯十二年的收入会达到1.7亿两。
  若是全国实行双税制,朝廷的收入又要少一部分。
  崇祯笑道:“朝廷不缺那3000万两,给地方去用,让地方上自负盈亏。”
  “记住,咱们给别人下目标,别人承担责任,那咱们就得给权力,给支持,否则束手束脚,不能成大事。”
  毕自严说道:“是。”
  “此事你来拟定一份方案,与内阁去商议,让内阁颁布政令吧。”
  “是。”
  皇帝又说道:“对了,你可以根据顺天府和武昌府的财政情况核算一下,如果全国废除徭役,是否可行?”
  毕自严说道:“陛下,老臣倒是单独看过这两个地方的财政报告,就说顺天府的财政收入,在去年是1200万两,总人口是800万,其中北京城的人口是300万,北京财政收入是900万两。”
  “其中,国营商社参与劳工的有10万人,需要发放240万两俸禄,相关官员则需要发放100万两,再有基础原料采购等等,耗费约300万两,其余费用是小费用,如此看来,能够覆盖,还能结余200万两左右。”
  “老臣看过粮食储备局的汇总,北京城一年消耗4500万石粮食,每人每天平均消耗5斤左右。”
  “仅仅安南省去年就给顺天府输入2000万石粮食,其中1500万石流入北京城。”
  “这样的财政收入和粮食支撑,才能满足废除徭役。”
  “武昌是因为本身地处长江腹地,旁边的荆州府江汉平原可以源源不断供给更大规模的粮食。”
  “这两个地方的财政收入,都面前能支持起目前的发展速度。”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崇祯问道:“什么共同点?”
  “土地新政帮助这两个地方每年贡献200万两的收入。”
  崇祯问道:“你的意思是,如果要全面废除徭役,则必须伴随着土地新政的全国推开?”
  “不不不,陛下,目前老百姓的收入,能够在北京城买得起房的是极少数一部分人,其他人根本买不起,现在朝廷贸然开放土地新政,各地官府大肆圈地卖地,哄抬土地价格,大肆建房,只会有极少一部分有钱人买。”
  张凡微微一怔,好家伙,毕老爷不愧是大明朝最会算账的人。
  按照目前的经济结构,毕老爷这个古人已经把房产经济模式的弊端三言两语说出来了。
  要知道,他可是17世纪的一个古人啊!
  “各地官府为了营造财政收入,必然会大肆卖地,民间建造商为了赚钱,必然像银行贷款建房,而建的房子买得起的人不够,必然会想办法压榨甚至哄骗老百姓买房。”
  “所以,臣觉得,土地新政还不能随意开放,仅仅让国营商社在地方上建立一些房屋,给一部分老百姓住,其余老百姓,能自己在乡下自己建就自己建。”
  “朝廷能做的,就是将砖瓦的产量提升起来。”
  “如此推算,徭役是不能随意废除的,一旦废除,官府的收入无法支撑各种工事的修建。”
  是啊,人心是贪婪的,极少一部分人能买房子意味着市场有限,收入有限。
  而这个口子一开,地方官府可会想着花样去卖地。
  开发商则想着花样去压榨。
  这条产业链,最终还是因为老百姓没有多少钱,而中断。
  没钱的老百姓,你把他们蒸干了也压榨不出来多少水分啊!
  但是问题又回来了,不废除徭役,生产力没有办法充分释放出来。
  那漫山遍野的树谁去砍?
  那苎麻谁去种?
  运输的车谁去修建?
  一条条水利,谁去挖?
  未来各地工厂的工人,去哪里招募?
  服徭役?
  总不能一直让老百姓免费为官府干活吧?
  民间的财富不积累,商社生产的商品谁买?
  总有一天房产会市场化吧?
  民间一点点钱都没有,新建的房子谁买?
  所以啊,徭役是一把枷锁。
  这把枷锁必须除掉。
  崇祯说道:“那就轻徭役,朕也算算过一笔账的,那些官员的轿子、房屋坏了一类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
  “地方上用到兴建国家工事,一个成年男子服徭役一个月,如果超出了,则给钱,地方上收入有限,钱少给点也没有问题,一个月500文,总可以吧,北京城一个饭点的小厮一个月也就600文。”
  “已经崇祯十二年了,此事不能再拖下去。”
  “你好好算一笔账,以后的徭役,必须是国家工程,才能让老百姓服徭役,成年男子定期一个月,避开各地农忙时节。”
  “那些官员私人的事情,如果还强迫老百姓来办事,举报一个罢免一个,坚决罢免!”
  “至于各地的土地新政,先暂时不开放,不着急。”
  “倒是可以选择第一批经济发达的新城试着推行。”
  “开封、泉州、广州、成都、长安,朕看都可以试着推行,先建一少部分房子起来尝试,不能永远原地待着吧。”
  “是,陛下圣明,臣先去核算一笔账目,随后与韩大人商议。”
  “去吧。”
第836章
铁矿之争
  农民问题,是大明第一大问题。
  大明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两亿的农民。
  可以说90%以上都是农民。
  要治理这个国家,就必须解决农民问题。
  那么为什么直到崇祯十二年,才开始尝试大规模减轻徭役?
  因为即便是皇帝,也必须遵从客观规律。
  那2亿多人,在账面上看是一个数字,但真正下去后,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每一个人一顿不吃就会饿,两顿不吃会饿得发慌。
  所以啊,凡是有先后。
  改革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缓和的粮食危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8/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