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2/596

  冯德麟一时语塞,但很快就强辩道:“你说北京,不是指老袁又是指谁?”不过看着张作霖和吴俊升的神情,他终于颓然坐下,从腿上抽出了一把小手枪放在桌子上,这才说道:“吴主席打算这么处置我?能不能不动我家人?”
  张作霖上前一步拿过茶几上的手枪交给身后的吴俊升,接着对着冯德麟拱了拱手说道:“冯大哥莫怪我,今日我不能不再得罪你一次。”
  张作霖说完就上前细细的把冯德麟全身搜查了一遍,确定再没有武器之后,这才退下一步松了口气说道:“吴主席没说要拿你如何,你在这里歇息一下,晚上吴主席要请你吃饭……”
  冯德麟被带下马车之后,才发现面前的是张榕的家宅。他一言不发的跟着张作霖走了进去,发觉餐厅内其实已经到了十多名沈阳城的名流,原来吴川请的并不止他一个,这让他心里终于放心了不少。
  看到张作霖带着一名中年人走了进来,吴川顿时笑着打招呼道:“这位就是冯师长吧,早就听说您的大名了,今日方识真面目,真是缘分啊。请到我身边来坐,我们应该亲近亲近才是……”
  走在冯德麟身边的张作霖正想提醒一声这位老大哥,不要在这里闹什么意气,却见冯德麟突然矮了一截,弯下腰小步快走到了吴川面前,满脸笑容的伸出双手和吴川紧紧相握,口中忙不迭的说道:“您就是吴主席吧,我其实早就想去哈尔滨拜访您去了,可关内的北洋派总是蠢蠢欲动,我想着总要替主席守着入关的大门,就没敢乱跑。今日能够得见主席,真是三生有幸……”
  张作霖有些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位老大哥的表演,耳边传来了吴俊升的充满怀疑的声音:“那个,真是冯老大?不是别人?”
第五百三十七章
  冯德麟和吴川在宴会上谈笑终席,在席上表示自己除了想要为家乡父老做点事并无其他奢望,于是第二天吴川就建议张榕下令调任冯德麟为辽河水利委员会的主席,以满足冯德麟的心愿。
  从辽阳赶来的顾人宜听闻了冯德麟的事迹之后,除了大赞冯氏的高风亮节之外,也主动要求辞去自己身上兼任的军队职务,希望专心于地方上的经济发展事务。
  在沈阳待了三日之后,吴川便悄悄的混在了德国人包下的车厢内,直接前往天津了。虽然他只在沈阳待了三日,不过却快刀斩乱麻的处理了南满地区两个最大地方势力的遗留问题。有着这两人的主动带头,那些革命时冒出来的各地小股义军,也就都老老实实的接受了革命委员会的整编,从而彻底解决了南满的军政分离事务。
  和战争时期对于胡子团伙严厉的甄别不同,今次革命卫队采取了较为缓和的方式,对于那些革命之后还有血案的小头目或惯匪挑出了几个民愤极大的公审之外,其他都被拉去北面鹤岗挖煤去了。至于革命之后虽然没有再犯血案,却有着不良习惯的小头目或惯匪,则在强制性退役之后,将这些人送去了南洋。
  罗曼·卡巴尔金果然顺利的同开发北婆罗洲的英国公司搭上了关系,也顺利的获得了一部分土地开发权和石油租借地。此时的北婆罗洲还处于极为落后的程度,英国人正试图从中国吸引一些人口前往,就像他们过去成功利用了中国人和印度人开发了马来半岛。
  虽然英国政府于今年决定把军舰上的燃煤更换为石油,但是英国人此时对于石油的重视还没有达到战略上的高度,只是觉得使用石油对于海军更为有利这么个认识。而东南亚被视为石油富集地的,一个是苏门答腊岛,一个则是在南婆罗洲,几乎都在荷兰人的地盘上,因此欧美的石油公司都往这两处用力,根本没怎么关注北婆罗洲,这才给罗曼·卡巴尔金轻易的得手了。
  不过英属北婆罗洲公司也还是给罗曼·卡巴尔金设下了一个条件,必须每年引入多少居民,这份合同才能一直有效。不过英国人给出的条件也不算过于苛刻,因为英国人主要洽谈的对象还是现在的中国政府,对于意外跑出来的罗曼·卡巴尔金,不过是个添头。
  革命委员会并不想从东北外迁民众,原本也就准备在南方招募一些民众前往,毕竟南方人毕竟适合东南亚的气候,也有前往南洋谋生的传统。但是革命委员会并不打算给英国人送去一批真正的苦力,而且也有借此机会在南洋设立一个基地的打算。这些杀过人、熟悉武器操作又难以忍受平民生活的惯匪,就成为了可以利用的对象。
  吴川认同了这个计划,不过当他坐着火车南下时,已经把这点小事抛之脑后了。包厢内面对着霍夫曼少校放在自己桌前的信封,吴川有些诧异的看着两位德国少校问道:“这是什么?”
  霍夫曼和同僚鲍尔对视了一眼,才一本正经的向吴川说道:“领事先生让我交给阁下的,据说是事情办完之后的余款。”
  吴川略一思考就想明白了,韩赐来领事给他申请下来400万马克之后,他拿出了150万马克用于发放了德国军事顾问和一部分德国军工技术专家的奖励,剩下的250万马克就交还给了韩赐来,由他进行对于德国政府的说服工作,以防止革命委员会同日本和谈破坏了双方之间的互信关系。
  吴川打开了信封瞄了一眼,就将信封放了下来,重新推向了霍夫曼少校的方向后说道:“我已经收到了,那么也请两位收下这笔馈赠吧。”
  鲍尔少校顿时板起了脸说道:“我们能够接受革命委员会因为我们的服务而给与的奖励,但是这笔钱我们可不会收。吴,您这是在羞辱我们的军人荣誉吗?”
  霍夫曼少校倒是面色如常的看着吴川,不过看起来他并不是想要接受,而是想要听一听吴川这一举动的意思。吴川并没有收回信封,反而换了个放松的坐姿,然后对着两人问道:“两位少校先生,我们合作了这么久,我想大家之间总是能够以一种更为真诚的姿态进行交谈了吧?”
  鲍尔看了身边的霍夫曼一眼,就见这位同僚并不看向自己,只是注视着吴川说道:“确实如此。我相信,这是我们离开中国之前和您最后一次私下交流了,确实应该坦诚而不是各有算计的交谈。我可以向您保证,这次谈话我和鲍尔少校将会以朋友的身份加以保密,绝不会向外吐露任何谈话的内容。”
  吴川用手支着下巴思考了一会,这才放下手说道:“事实上我倒是不担心谈话的内容泄露出去,我只是担心今天的谈话传出去,会导致贵国政府对于我或革命委员会的误解。
  我想两位少校也应该清楚,我个人的想法和革命委员会的意见其实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因为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我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外界当成是革命委员会的态度,这对于我来说其实是相当困扰的一件事。而接下来我想要和两位交谈的,正是我个人的想法,而不是革命委员会的意见。
  如果两位对此有所怀疑的话,那么我认为我们今天的谈话最好结束在这一刻。”
  霍夫曼眨了一下眼睛,这才依旧面带微笑的向吴川点头说道:“当然,我们已经了解了您现在的立场,那么就请您进入正题吧。”
  吴川沉默了将近半分钟后,终于开口继续说道:“我们过去半年里一直都在谈论欧洲的局势,我相信随着巴尔干战争的开启,距离欧洲大战的日期已经不远了。
  鉴于革命委员会和德国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件事,当这场战争爆发时,革命委员会站在什么立场,对于双方才是最佳的选择。”
  鲍尔少校忍不住打断了吴川说道:“按照我们之间的关系,你们难道不是应该站在我们这一边的吗?”
  吴川对着鲍尔少校点了点头道:“对于这一点我并不加以否定,但是我想知道贵国以为的站在你们这一边,和我们以为的站在德国一边,到底是否一致?或者说,革命委员会需要什么样的举动才能被德国视为站在了自己这边?”
  鲍尔少校张口却不知该说什么,一旁的霍夫曼却已经接话道:“革命委员会现在还不是中国的代表,因此德国政府和革命委员会并不能达成实质性的同盟,当我们和协约国开战的时候,你们并不能代表中国向协约国宣战。
  但是我认为,中国和德国之间是有着共同利益的。当前在中国获得最多利益的,正是英国、俄国和日本,只有打倒了协约国,中国才能收回被英、俄、日所强占的土地和在华特权不是吗?”
  吴川点了点头说道:“确实如此,但是中国毕竟是个弱国,如果不能给民众以希望,那么协约国反而会通过一些国内的反动势力把革命委员会污蔑为德帝国主义的走狗,那么我们不仅不能给德国以任何帮助,还会造成整个国家的内部分裂,我相信这种结果不是我们双方都乐于见到的。”
  鲍尔终于冷静了下来,向吴川问道:“那么什么才是给中国民众以希望?”
  吴川沉吟了一下后说道:“我想,至少德国应当支撑到协约国露出了疲态,无暇顾及远东的状况为止。”
  霍夫曼终于微微皱起了眉头说道:“您认为一旦战争爆发,就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吗?”
  吴川只是平静的回道:“不,我只是认为,如果德国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话,就根本不需要中国做出什么反应,因为半年时间还不够中国人了解欧洲爆发的原因的。
  如果战争发展到德国需要中国在东亚发起行动了,那么就不可能是一年内能够结束的。所以我就不能不希望德国能够撑到革命委员会把中国民众动员起来的时候,这笔钱就是革命委员会赠给德国陆军用以加强战争准备工作的。”
  霍夫曼瞧了一眼桌上的信封,又瞧了一眼吴川,不免有些无力的说道:“那么您认为这笔钱能够给德国陆军增加什么准备工作呢?老实说,虽然我没有打开过,但我认为里面的金融也不会超过100万马克,对于一场大战来说,上万发炮弹恐怕连一场局部战役的结果都决定不了。”
  吴川摇了摇头说道:“我关注的并不是德国的军工、军队和组织能力,而是德国的农业。恕我直言,当前德国的农业政策完全不像是在为大战做准备。
  按照贵国1902年颁发的关税法,出口粮食可以立刻得到一笔关税劵,用它可以进口任何种类的粮食。贵国的农场主先出口燕麦再进口几乎等价的大麦,和那些正常进口的大麦相比,因为关税差价的关系,每吨就可获利37马克。
  所以贵国每年都有几百万吨的粮食出口,同时又有数百万吨的粮食进口。在和平时期固然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即将进入到战争状态的国家来说,这种粮食的出口再进口除了让农场主获利之外并不能给德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削减了德国的长期作战能力。”
  两位少校这下倒是真正陷入了沉默之中,他们知道吴川说的是实情。事实上军方已经向政府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政府畏惧于帝国议会中那些容克地主的代表们,始终没能给与军方以任何答复。
第五百三十八章
  过了许久之后,鲍尔少校才勉强出声拒绝道:“虽然很感谢阁下的心意,但我还是要拒绝。德国陆军不会接受外国的资助的,即便是我们的朋友。”
  霍夫曼扬了扬眉毛,但终究还是没有出声。倒是吴川摇着头说道:“这并不是资助,只是一项投资而已。我相信德国陆军一定有不少空着的仓库,我希望租用其中的一部分,不知道两位能否为我向陆军部从中转圜?”
  “租用仓库?”鲍尔有些不知所措的看着吴川,下意识的反问了一句,他身边的霍夫曼此时倒像是明白了过来,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
  吴川用力的点了点头说道:“我认为欧洲大战爆发也就在这两、三年之内,我想你们大概也了解,革命委员会在柏林发行过一笔公债,每年大概要支付8000万马克的利息。我认为这笔钱完全可以用在采购中国的粮食上,这对于我们来说正是双赢的局面。”
  鲍尔少校这才听明白了吴川的意思,他知道对方口中的双赢并不包括哪些德国银行家,而是革命委员会和德国陆军部。虽然他觉得这个主意不坏,但总觉的什么地方有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霍夫曼终于开口了,“那样的话军部就要为你们支付公债的利息,可是军部的预算都是固定的,恐怕不能挪出8000万马克这样大的数目。另外,这件事要是被帝国议会的地主老爷们知道了,陆军部恐怕也是要被问责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吴川却不以为然的回道:“为什么挪用预算?德国为了备战,每年都在增加军费开支,这些预算大多落入了克虏伯这样的大型企业当中。军部只要向他们借用一下资金周转就是了,我相信以他们和军部之间的关系,应该不会拒绝你们的。
  而且我可以向你们承诺,如果战争在第三年依旧没有爆发,那么革命委员会将会以原价回收我们卖出的粮食。你看,这些粮食不过是送去德国仓库放一放,如果战争没有爆发它们也不会流入德国的市场,那些议员老爷们是不会察觉这件事的。
  陆军部不过就是未雨绸缪而已,要是战争真的在两、三年内爆发了,这批粮食也许会关系到德国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德国已经为这场战争的准备投入了数十亿马克,难道最后要输在这区区8千到2亿马克上吗?”
  鲍尔和霍夫曼相视苦笑不已,他们不得不再一次承认,面前的中国人再一次抓到了德国的弱点。他们比中国人更了解今日的德国对于进口粮食的依赖性,除了国内生产的小麦能够满足德国民众日常需求的90%之外,其他肉类、蛋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过去几年来,从美国进口的牛肉,咸肉,牛油正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而根据陆军部的调查研究,德国每天消耗的粮食大约在12000吨以上,全年大约还要从国外进口百万吨粮食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口粮,如果战争持续一年以上,那么确实将如吴川所言,德国将会陷入到一个难以为继的困境之中。
  鲍尔思索了许久之后说道:“您说的很有道理,但这件事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我必须要向……”
  霍夫曼却打断了同僚说道:“不,不能向上汇报,总长阁下不能和这件事发生任何联系,否则总参谋部的荣誉将会被玷污。不过,吴,你真的这么确信战争会在2-3年内爆发?”
  吴川沉吟了许久方才一字一顿的说道:“如果战争不在三年内爆发的话,我以为也许这场战争就不大可能爆发了。我不过是想要选择一条对革命委员会最有利的道路罢了,你看如果战争不爆发的话,我至少可以无偿的使用这笔款子一到两年,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霍夫曼一时哑然,和吴川相处的久了,他对于这位中国人的性格总算是有所了解了。每一次他所给出的计划,从来都是不会让自己吃亏的,这真是一个令人感到心惊肉跳的对手,他在心里如此想着。
  吴川突然起身走到一旁的酒柜拿出了一瓶葡萄酒对两人说道:“真诚的谈话就到这里吧,我们应该好好喝上一杯,下一次我们想要坐在一起喝上一杯,可真不知会在什么时候了……”
  11月16日上午,避居青岛的前清恭亲王溥伟刚刚起床洗漱,就看到自己的管家匆忙跑了进来,慌慌张张的向他汇报府门外突然出现了几名警察,对进出府邸的人进行了严格的检查。
  溥伟的心顿时狂跳了起来,连手里的茶缸翻了都没反应过来。他一边把手中的物事交给了一边伺候的大丫鬟,顺手扯过毛巾胡乱的擦了几把,就对着官家说道:“走,去问问怎么回事,前两天我还和洋鬼子宗室谈的好好的,怎么他们今天就要翻脸?府里的人最近有没出门得罪人……”
  溥伟的打听并没有什么结果,外面的警察连他都限制在了府内,在溥伟叫人拿了几个红包分赏了之后,这些警察才叫他尽管在家安心住着,德国人并不是要针对他们,只是今天外地有位客人前来青岛,胶澳总督迈耶·瓦尔代克不希望闹出什么不愉快,所以才吩咐警察看住了溥伟和其他满清大臣在青岛的府邸。
  溥伟再三打听,警察也不肯再说这位外来客人的名字。回到府内关上门的溥伟虽然心里是安定了下来,但是一口气却堵得难受,他不由小声咒骂到:“上个月孙文来青岛都没这么大阵仗,什么人怎么得德国人看重?肯定是个数典背主的玩意。”
  11月20日溥伟门外的警察终于撤了去,很快下午就有宗社党的人跑上了门来,向他通风报信道:“恭亲王你知道前两天来的是谁吗?原来是东北的乱党头子吴川啊,这混蛋果然和德国人有勾结,要不然德国人也不会如此看重他了……”
  听着这位咒骂了吴川大半天,溥伟却没有跟着骂上两句,直到对方住了嘴,他才木然的长叹道:“还以为那位德国亲王肯见我们是真心想要帮助我们,却原来也是想要分头下注。这德国人,也靠不住啊。”
  一旁的宗室连连点头答应道:“恭亲王说的是,西洋人大鼻子终究和我们不是一路人。真要复辟圣朝,还是得找同文同种的日本人啊……”
  站在“海昌”号船头望着渐渐远离的青岛港的吴川自然是听不到这些遗老遗少们的抱怨的,不过这几天的青岛停留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城市的建设来看,德国人确实是把这里当成了远东领土来建设的,因此青岛给他留下的印象要比哈尔滨还要深刻。
  不过德国人毕竟不是来做慈善事业的,在这座城市的建设背后是对于华人的排斥。和俄国人一样,除了白人之外,很少有黄色人种能够在青岛核心地区购买到土地建造住宅的。这也就使得在辛亥革命之前,青岛的城市发展速度是极为缓慢的,连中国人自己建设的济南都比青岛要发展快速的多。
  他去年从德国带来的大批机器给了青岛一个工业上发展的机会,一下子让青岛的工业产值在一年内增长了三倍。而工厂招募来的工人和革命后流亡到青岛的前清遗民,使得这座城市的商业一下就活跃了起来,但吴川抵达时看到的就是一个烈火烹油的繁荣景象。
  当然,这种繁荣的背后便是革命委员会背上了巨额的债务。先不说机器,光是聘用建厂的工程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这一年也让吴川支出了近4000万马克。所以在抵达了青岛之后,吴川就听从了沙赫特的建议对这批德国工程师、技术工人进行了人事整理,解除了将近三分之一人员的合同,并对留用人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减薪。
  如果说之前和德国人签署的年薪是他们在国内的三倍的话,那么现在大约降到了2倍的程度。令吴川最为关心的合成氨工厂的建设,也只是修建了70%的程度。根据主持工厂建设的德国工程师所言,即便整体工程完成了,也还需要从国内运来催化剂才能调试,而政府这边似乎有不准许催化剂出口的意思。
  至于第二套合成氨的设备,也被胶澳总督扣押在了仓库里,据说对方是接到了国内的命令,不准许这套设备运出青岛。巴登苯胺苏打厂派出的工程师虽然抱怨政府对于正当生意的干涉,但还是向吴川表示他们无能为力去说服政府。
  吴川最后对合成氨设备全面了解一番,发觉除了几个核心部件之外,其实其他部件国内还是可以仿照的,因为他手上有装配图纸。至于胶澳总督虽然下了扣押命令,可是对于这批货物的全部配件并不熟悉,因此这批设备的绝大部分都放在了寻常仓库之中。
  吴川和巴登苯胺苏打厂派出的工程师商议之后,决定仿造一批核心部件,只要外形相似就可以,然后找机会将真正的部件偷换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2/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