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3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3/596

  英法两国本土的人力已经枯竭,殖民地抽调的人手也快要达到极限,而且相比起本土的兵员,殖民地的兵员显然素质要差的太多。比如英国虽然差不多已经击败了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军队,但是从印度抽调的土著士兵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胆怯和无能,让英国人难以放心把他们用于欧洲的战场上。
  此时的英法最为期待的还是美国人的加入,作为置身于战争之外的最后一个白人国家,只要美国人加入到协约国这方,德国应当就会失去战斗下去的勇气了。
  只是今年正好是美国的选举年,为了获得国内的德裔选民的支持,威尔逊总统并没有答应英国的邀请,反而派出了自己的顾问豪斯访问欧洲,呼吁交战双方达成一份和平协议。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德国人对于美国人的和平呼吁都不感兴趣,事实上美国的上层精英们对于欧洲和平也丝毫无感。
  不过威尔逊总统虽然呼吁欧洲各国达成和平协议,但是他却正在让美国抓紧加入战争的准备了。早在去年夏天威尔逊总统就已经让战争部长和海军部长准备扩军计划,去年12月他向国会提出:在五年内建造16艘主力舰,陆军扩建40%的规模到14万人,增加预备役到40万人。
  虽然这份扩军计划导致了国务卿布莱恩宣布辞职,但是威尔逊还是在今年年初奔走了东北数州,向民众强调美国应当做好战争准备的必要性。英国政府正抓紧和威尔逊总统的接触,打算把赌注下在他身上,在这位总统赢得今年的大选之后,就将美国拉进欧洲战争中来。
第七百五十三章
  四月的北京已经是春意融融,库珀律师惬意的坐在美国公使馆的户外草坪上,享受着阳光和花香同芮恩施公使交谈着。
  虽然这个场景看起来就像是一场随意的户外谈话,但是双方谈及的可不是什么轻松的话题,库珀律师代表的美国财团向芮恩施公使建议道:“上个月,开滦公司的中国股东已经向政府投降,愿意补交矿业税和拖欠税款的利息,并接受罢工工人提出的所有要求。而中国政府也同意这些中国股东以自己的股权抵扣税款,这样一来英国人就陷入了孤立之中。
  本月初,滦州公司开始复工,开平矿务局名下的煤矿和秦皇岛码头则被中国工人继续强占,英国人损失巨大。鉴于现在同中国人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和我国钢铁公司发生的商业纠纷,英国开平公司股东已经有想要撤出开滦公司的意思了。
  我们希望公使先生能够以调解问题的名义向英国人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西方钢铁公司愿意以30万英镑购下开平矿务局,让他们从当前的纠纷中全身而退。作为回报,英国人应当放开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地区的矿产勘探权和石油勘探权……”
  同库珀律师交谈的芮恩施公使其实有些心不在焉,作为一名进步主义者,他最为反感的就是同这些美国大财团打交道,这也是为什么他刚刚上任驻华公使时,就同在华美国商会闹得不愉快的原因。
  但是,一战的爆发改变了美国的社会,进入20世纪后阶级矛盾异常尖刻的美国,煽动对于犹太人和有色人种的仇恨,实际上就是为了转移工人阶级对于资本家的仇恨。乔治亚州民众对于某位犹太工厂主的痛恨,甚至已经压倒了对于真正案犯的追查,这正说明美国中下阶层已经处于爆发的边缘了。
  在1914年夏天之前,美国各地爆发的私刑案件数量要远远高于20世纪初的头十年,虽然这些私刑的对象主要是黑人,但是犹太裔的白人也被纳入了其中。这也是美国进步运动突飞猛进的主要推动力,就连美国的财团们也意识到,不对美国的制度作出变革是不行的了。
  所以在1912年,脱离共和党的罗斯福和民主党的威尔逊,完全压制了共和党的现任总统塔夫脱,成为了1913-1916年度美国总统的有力候选人,这两位都是主张对美国进行变革的政治家,只不过一位主张以更加急进的方式改革美国,一位主张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改革而已。
  可是等到欧洲战争爆发之后,大量的战争订单涌入了美国,这些订单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拯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战争经济所带来的繁荣,缓和了美国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欧洲战争的残酷又使得美国内部的注意力从内部斗争转向了外部安全。
  虽然远离了美国本土,但是芮恩施也能从国内传来的各种消息中感受到,美国的进步运动正在退潮,对于国家制度变革的呼声正在减少。现在的美国报纸上所刊登的,不再是财团之恶行,政府官员的腐化,社会风气的败坏,而是欧洲战争所带来的发财机会,战争对于美国安全造成的威胁。
  因为欧洲战争的关系,美国人正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这也使得芮恩施感到来自国内进步主义者的支持不断减弱,相反的是美国商业要求驻华外交官保卫美国商业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
  虽然因为欧洲战争的缘故,使得美国财团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欧洲,但是因为革命委员会和美国部分财团之间的合作,使得美国商业在中国的发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功。
  如果说,欧洲的战争订单代表着现在的美国商业发展,那么中国就代表着美国商业的未来。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加工食品、原铝、油漆、纺织品、家具、玩具等商品,正在逐渐取代中国过去的生丝、茶叶等传统商品;而中国向美国进口的机床、船舶、钢材、发电设备的数量,也要远远高于过去几十年里的总和。
  中美之间的贸易数额已经仅次于美国同协约国之间的贸易,甚至已经高于美国和南美ABC三国的贸易总和了。虽然南美三国距离美国更近,但是这三国主要还是以农产品和原材料出口为主,和美国经济的互补性远不及中国高,且因为双方距离太近,还使得南美三国对于美国资本警惕的很,不仅中国对于美国资本开放。
  当然,革命委员会和美国财团之间的密切合作,使得原本依附于北京公使团的在华美国中小商人遭到了打击。过去美国在东亚的势力较弱,甚至还要被日本人所排挤,因此美国商人一向主张“门户开放,自由贸易”,希望将中国变为列强的公共殖民地,而不是被切割成一块块的势力范围。
  但是随着美国财团同革命委员会的合作不断加深后,开始主导对华投资和商业的美国财团们摒弃了“门户开放”政策,转而主张支持中国独立和自由贸易了。因为只有在中国保持独立的地位下和美国展开自由贸易,美国资本和商业才能垄断中国市场。
  这样一来,和那些试图保持殖民特权的美国中小商人交恶的芮恩施公使,却因为秉持排除日本在华影响力的主张获得了美国财团们的青睐。
  只是对于芮恩施自己来说,他却陷入了一个极为矛盾的境地,在政治上他是主张打倒财团的,但是现在如果离开了财团,他这个美国驻华公使就什么都干不了。
  代表着美国中小商人力量的美国在华商会,是不愿意放弃在华的任何特权的,他们宁可支持日本人入侵中国山东,也不愿意看到中国人收回胶州湾和威海卫。毕竟列强之间的殖民地转让不过是某一列强的利益受损,但是让中国人收回了被殖民的领地,只会让所有列强遭受中国民族主义的挑战。
  但是对于美国财团来说,大生产的工业模式和资本的不断集中,使得他们对于一个稳定的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的需求,远远大于了一两块殖民地的需要。如英国征服印度那样,花上2百年的时间把印度统一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及销售市场,并建设起一定基础设施的殖民地,对于美国的资本家来说无疑太过漫长了。
  像革命委员会这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完成了中国东北三省的社会变革,从而为美国资本和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这才是美国财团所需要的。虽然因为欧洲战争的关系,使得中国人捡了个便宜,但是美国资本在东北三省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并不吃亏。
  如洛克菲勒财团在中国投资的各项事业,已经开始进入了回报期。特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工厂,因为欧战爆发导致的铜、铝等有色金属的快速上升,使得洛克菲勒财团在中国投资的有色金属冶炼工厂大赚了一笔,甚至还因此导致了洛克菲勒财团和梅隆财团之间的争执。
  因为洛克菲勒财团从中国运回美国的低价原铝,已经打击到了梅隆财团所控制的美国铝业。截止去年底,中国的原铝生产已经达到了1.35万吨,洛克菲勒财团拥有4000吨原铝的优惠采购权,去年的平均采购价格是4800美元/吨。
  而美国铝业去年的产能是4.5万吨,成本价就已经超过了6000美元一吨。欧洲飞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原铝价格一路上升,但是洛克菲勒财团从中国采购的廉价铝,让梅隆财团无法控制美国的铝市场,这就使得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
  不过两大财团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美国铝业包销了洛克菲勒财团从中国进口的廉价铝,并决定在中国投资新建铝厂。因为洛克菲勒财团的成功,让美国铝业意识到在中国投资将能极大的减少自己的成本,这也就是使得他们放弃了之前的坚持。
  当然,在芮恩施看来,是中国产的铝让美国铝业发觉自己的技术封锁并无效果,这才改变了一开始的坚持。虽然这只是美国财团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的一点改变,但是却也证明了一件事,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合作拥有着极为广泛的空间。
  而通过革命委员会和美国财团联系上的芮恩施,突然就发觉了自己正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美国财团的在华代言人,这一发现令他感觉很受伤。
  虽然心中还在纠结不已,但是芮恩施口中却已经对这库珀律师说道:“以开滦公司现在的处境,还值得花30万英镑去购买吗?我看中国人未必会乐于见到开滦公司从英国人手中转移到我们手里。”
  库珀迟疑了片刻后说道:“是,所以从英国人手中收购了开滦公司之后,我们会以50万英镑的价格出售给革命委员会。这样我们满意,中国人也满意了。”
  芮恩施犹豫了一下说道:“胡佛从欧洲发来了电报,看起来开平公司的股东们并没有死心,你真的确定他们愿意以30万英镑出售?”
  库珀胸有成竹的说道:“胡佛先生那里,我们自然会有人前去解释。开平公司的股东们虽然没有死心,但是英国政府恐怕已经撑不住了。
  围绕凡尔登爆发的会战,不过两个月就已经让法国损失了快20万人了,协约国政府现在正忙着重新招募士兵,购置各项物资,我想英国政府应当没有这个精力在开滦公司的问题上和我们纠缠下去了。
  现在英国人的强硬,不过是凭借着朱尔典公使个人的意志。但是意志终究是要屈服于现实的,革命委员会和我们的联手,不是朱尔典公使的个人意志能够抗衡下去的……”11
第七百五十四章
  被库珀律师所念叨的英国公使朱尔典,此时正站在自己的办公室窗前想着事情,和煦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在身上,让人觉得懒洋洋的不想动弹,不过朱尔典的心情却没外面的阳光这么美好。
  虽然北京冬天的气候要比伦敦寒冷,但是春天的北京可要比阴雨绵绵的伦敦阳光温暖的多。在中国待了数十年的朱尔典一直都觉得,中国的北方其实是一个仅次于地中海地区的适宜居住地,而中国北方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又当属天津和北京。
  和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天津相比,传统而破旧的北京城其实并不为许多外国人所喜欢,不过朱尔典还是更喜欢北京一些。不仅在于北京城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是这个古老国家的心脏,最为重要的是他所在的英国公使馆,在过去十多年里一直都是这座城市的心脏。
  特别是在日俄战争结束之后,远东的一举一动都不得不围绕着他-朱尔典爵士为中心运转着。对于一名帝国外交官来说,没有比这更让人心满意足的了,就好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荣光重现于此。
  只是欧洲战事的爆发毁灭了朱尔典在远东的优荣岁月,先是一向乖巧的日本人突然借助欧战暴露出了侵吞德国在亚洲殖民地的野心,接着便是那个从来不知道敬畏为何物的革命委员会,无视了英国的警告和调停,直接对侵入朝鲜、山东的日军采取了反击行动。
  日本和中国在山东爆发的战争,宣告了远东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英国在东亚至高无上的威权被日本人撕破了一角,又被中国人狠狠的踩上了一脚。曾经对于英国统治世界深信不疑的中国精英们,在这场战争之后也开始对于英国的力量狐疑了起来。
  现在革命委员则又把目标对准了英国,借助开滦工人罢工被枪击一案和开平煤矿被英国人骗占一事,发起了对于大英帝国的挑战。只是今日的共和党可比十多年前的义和团要聪明多了,虽然他们做着挑战大英帝国权威的事情,但是却把目标约束在英国资本家身上。
  就在他的桌上还放在一张共和党发行的《共和日报》,随着共和党在中国的政治地位的提升,这张报纸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渐渐成为了各国外交人士了解共和党政治立场的一份报纸,《共和日报》和《泰晤士报》一样,成为了朱尔典每日必看的一份报纸。
  今日这份《共和日报》的头版有一副硕大的政治漫画,一名上半身塑造为英国绅士的巨大不倒翁,正双手握着一把马克沁机枪瞄准着一对中国男女。
  漫画上的英国绅士,头上戴着用美国人虚拟的帽子;嘴里叼着用印度人虚拟的雪茄;身上穿着法国人虚拟的燕尾服;手中的马克沁机枪是俄国人;马克沁的子弹则是一发发日本武士。
  不倒翁的下半部则是一个地球,各国人民都伸出了半个身体,一边挣扎一边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似乎想要逃离这个大英帝国所铸造的牢笼。支撑不倒翁的地面则是由一堆尸体所堆积而成,工人、农民、士兵和无尽的白骨。
  被英国绅士用马克沁机枪所瞄准的中国男女大约只有不倒翁三分之一的高度,他们站在一处收割了一半的麦田之中,女子在后男子在前,在前的中国男子一副工人的装束,手中拿着一把锤子护卫着身后的女子,而他身后的女子也并没有露出胆怯的神情,而是双手拿着一把镰刀靠着男子的背,似乎想要同男子并肩作战。
  这副富含政治寓意的漫画构思精巧,把英国人塑造成为了压迫整个世界的人间恶魔,又一改以往中国在此类漫画中衰败、愚昧、懦弱的形象。去掉了辫子的中国男女,穿着简洁的工装和裙装,脸上只有坚毅的战斗神情毫无惧怕的意味,简直就像是换了肤色的西方人。
  而在这对中国男女的背后,还有一面被无数双手举起的红旗,这面红旗的左上角是一把镰刀和一把锤子的相交。稍稍有些政治常识的人就能看的出来,这寓意着这两位中国男女并不是孤军奋战,在他们身后还有着广大的工人和农民的支持的。
  第一眼看到这副漫画的时候,朱尔典只觉得这是对大英帝国的羞辱,大英帝国如果不对这副漫画做出反应,恐怕今后帝国在东亚的权威将会被动摇。
  不过当他站在窗前安静的思考了将近一个上午之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悲哀的结论,假如大英帝国做出的反应不足以让中国人屈服的话,那么大英帝国在中国数十年来树立起来的威望将会在一夜间崩塌下去。
  他可以用几句虚张声势的言论恐吓住北京政府,就比如在西藏问题上迫使北京做出让步。但是这种言论上的威胁对于革命委员会却是无效的,俄国人试图用虚张声势来对付革命委员会的后果,就是促使革命委员会整军备战,然后在外蒙古问题上挨了一个狠狠的巴掌。
  事实上俄国人失去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库伦政权,而是给自己在远东树立起了一个真正的对手,如果不是革命委员会还有一个日本需要防范,那么革命委员会和俄国之间的战争早就爆发了。
  将一个原本属于自己扶持起来的力量变成了自己的敌人,俄国外交上的愚蠢之举一度成为了各国之间的笑谈。不过也让朱尔典认识到共和党和其他中国政治势力不同,这只中国政治力量并不畏惧和列强爆发战争,虽然他们常常把和平挂在嘴边。
  虽然和现在的大英帝国相比,革命委员会的力量就像是一枚小小的树刺。但遗憾的是,虽然大英帝国现在能够动员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力用于中东、地中海和法国,却偏偏没法动员个几万人来东亚,因为这里不是通往柏林的必经之路。
  在山东之战后,作为英国在东亚的看门狗,日本对于对华战争也开始慎重了起来。而即便日本还有对华开战的野心,为了不刺激到美国,伦敦也是不会允许大规模武装日本的。相比起一直整军备战的革命委员会,虚弱的菲律宾、越南、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显然对日本更有诱惑力。
  对于伦敦来说,现在的日本比革命委员会更有威胁,因为日本的海军足以逼迫协约国势力退出整个东亚地区,而协约国对此还束手无策,这也是伦敦不断要求日本政府向欧洲派兵的原因。
  更何况,现在的英国也没有这个力量去武装日本了,两年大战下来英国几乎把帝国的力量都压榨了出来,而德国居然还有力气发动凡尔登会战,这使得伦敦开始进一步收缩海外殖民地的力量,并期待着美国加入协约国的阵营。
  在这个时候如果英国再去武装日本,只会激起美国政府的警惕,继续推迟加入欧洲战争的时间。而革命委员会和美国政府的不断接近,太平洋上日渐繁荣的中美航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使得伦敦更加谨慎于对中事务的决断。
  根据以上种种的因素,朱尔典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他继续为开平公司站台,那么也许很快伦敦就要召回他,以避免英美的外交关系发生碰撞了。和英国以政治利益为主的外交政策不同,美国的外交向来都是受商业利益所左右的。
  开滦公司同美国西方钢铁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看起来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民事官司,但是在美国人眼中却是英国是否会遵守契约的一个试路石。现在英国在美国借了这么多钱,美国人同样很紧张于英国战后的还款问题。
  假如英国政府连普通的商业合同都想赖账,那么美国的金融界和企业家们也许就要重新考虑,是否要继续维持对于协约国的借款了。毕竟现在的美国实力确实不及英国,而美国人借给英国的钱又实在是太多了些,要是英国政府选择赖账,美国人除了谴责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朱尔典的担忧很快就得到了证实,随着《共和日报》这张漫画的流传开去,不仅仅激起了中国人更大的反英风潮,上海、香港英国公司海员联合罢工,更是连带着连日本、美国部分左翼舆论也开始偏向于中国人,并把英国人骗占开平煤矿的丑闻再一次翻了出来。
  更让伦敦感到惊恐的是,这场舆论战还打到了英国,从一处煤矿的矿权和罢工问题向这场欧洲大战的发起问题发出了质问。1916年4月24日,爱尔兰爆发了复活节起义,约1000名爱尔兰人夺取了都柏林约14个地区并声明成立爱尔兰共和国。
  虽然4月29日英国政府就把这场准备并不充分的起义镇压了下去,但是伦敦已经意识到他们已经无力在远东再挑衅一个地区力量了。4月底到5月初,伦敦连续发来数封电报,要求朱尔典尽快解决开滦公司的问题,消除当前中、美民间对于英国的不利舆论,特别是要求革命委员会不得再煽动所谓的殖民地人民同宗主国之间的斗争、工人对于资本家的斗争。
  这几封电报一封比一封严厉,使得朱尔典也不敢等闲视之。5月初,朱尔典先是同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碰面数次,然后在芮恩施的主持下,朱尔典又同革命委员会的代表宋小濂、王葆真等人秘密会面数次,最终于5月12日晚达成了关于开滦问题的解决办法。
  开平矿务局作价30万英镑出售给西方钢铁公司,开平公司向罢工工人支付10万英镑的抚恤和拖欠工资,向中国政府支付20万英镑的矿业税,以了结开平公司和中国官民之间的一切问题。至于开平矿务局剩下的矿业税则由西方钢铁公司承担。
  而革命委员会必须承诺,在开平矿务局转让合同签署后的一周内停止鼓吹反英斗争,并恢复对协约国的商业航运。虽然朱尔典成功的解决了中英之间的开滦问道,但是他似乎忘记就此事和法国人沟通了。
第七百五十五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3/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