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4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6/596

  看在蔡锷爽快的答应了加速向欧洲运输部队的份上,这样就可以把派往意大利的军队再调动回西线。魏刚的脸色也变得柔和了一些,他于是向蔡锷承诺道:“我会督促意大利方面为你们配备该有的装备,假如他们补充不足的话,您可以直接给我发电报,我会为你们进行协调……”
  当福熙将军有空接见蔡锷的时候,蔡锷几乎已经同魏刚谈完了该谈的问题。而福熙显然也无意继续让中国军队在意大利战场做壁上观,他们花了这么多钱可不是请中国人和日本人来欧洲旅行的。至于中国人和日本人谁来指挥东方军团,对于法国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反正这只军队中不会有法国人。
  不过福熙还是略略测试了一下蔡锷,他可不希望让一个蠢货坐上那个位置,毕竟现在协约国需要的是意大利战线的稳定,而不是再让那里变成一个火坑。
  因此他和蔡锷随意的交谈了几句后,就向对方问道:“作为最高军事委员会的一员,您认为,德军现在向西线发起的进攻,究竟是为了巴黎,还是为了把英国人赶下海?”
  蔡锷稍稍思考了一下,便明白了过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他并不愿意在法国人和英国人之间选边站,因此便跳过了福熙给的选择说道:“在我看来,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占领什么要隘地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我国的吴川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土地不能保卫国家,保卫国家的只有人。因此,当前我方最为重要的,应当是保证德国无法包围歼灭我之一部,不管是英国军队还是法国军队。只要军队还在,德国就无法取得胜利。”
  这个回答有些出乎福熙的预料,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只是语气平和的说道:“您对于战争有这样的见解,我想已经足以领导一只军队担任某一方面的任务了。刚刚您同魏刚少将的承诺我已经听说了,那么您打算什么时候前往意大利同卡范勋爵交接防线呢?”
  蔡锷思考了半分多钟后就爽快的答道:“我回去整理一下行李,24小时后就可以出发,一周后应当就可以抵达意大利……”
  当魏刚送走了中国人再次回到福熙的办公室,站在地图前观看着德军进攻方向的福熙突然向他问道:“你觉得,这位中国将军和日本将军相比,谁更适合指挥东方军团?”
  魏刚站在原地思考了一会,就认真的说道:“我觉得中国人也许更适合一些,至少他们很坦陈,至于日本人就过于圆滑了。”
  在魏刚的提醒下,福熙下意识的就想了起来,普法战争之后,日本就毫不客气的抛弃了向法国陆军学习,转而邀请了德国军人指导日本的军队,当时对于法国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羞辱。他于是下定了决心说道:“那么就向英国和意大利方面通知,我建议由中国人接替卡范勋爵的职位,并把中日军队补充进意大利方面的第十集团军。”
  魏刚有些迟疑,想了想还是向上司提醒道:“我们可以建议让蔡锷将军接替卡范勋爵,但是对于意大利方面的第十集团军的调整,恐怕有些越权了。意大利政府还没有同意,最高军事委员会的指挥权力及于意大利战线。”
  福熙瞧着地图头也不回的说道:“失败者是没有拒绝的权力的。就照我的意思发给意大利人。”
  福熙对于意大利政府的判断毫无问题,虽然意大利王国还在试图维护自己的颜面,想要独立指挥意大利战线,但事实上意大利军队根本做不到。
  前意大利王家陆军总参谋长卡多尔纳对于意大利军队的士气打击,抵的上10个德国师。特别是这位恢复罗马军队时期的“十一抽杀律”令,更是让意大利士兵完全丧失了继续作战的欲望。因此意大利政府最终还是捏着鼻子接受了福熙发给他们的电报,事实上意大利人也已经准备交出意大利战场的指挥权了,因为意大利需要来自英、法的物资援助。
  卡波雷托战役的失败,导致意大利在前线的补给仓库完全落入了同盟国军队手中,再加上意大利海军和商船在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下大量损失,导致本国的海运能力严重不足。在1917年12月21日,意大利专门负责供应管理的特别委员会就对全国宣布:“当前意大利储备的物资,只能保证全国生活三十天。”
  面对前线的溃败,国内物价的飞涨和因为俄国革命引发的意大利工人运动的高涨,意大利政府事实上已经无法独立应对这些国内外问题了。因此他们只能向英法妥协,从而寻求获得美国物资的援助。
  4月27日,蔡锷带着远征军司令部的一部分成员乘坐火车抵达了意大利,很快就前往了位于明乔河的远征军营地。这里距离前线约97公里,英法军队的主力也安排于此,按照某些英法军官的非公开言论,即便前线的意大利军和卡波雷托那样一捅就破,那么他们也还有时间在这里组建第二道防线。
  让蔡锷感到满意的是,他在营地中所看到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面貌都很不错,士兵们的年纪大多在20-30之间,很少有超过40岁或娃娃兵,看上去他们的身体也很健康,没有什么疾病,营中也没有公然吸食鸦片或赌博的行为。
  看着整洁的营地和在营地一角开辟出的运动场上运动的官兵,蔡锷不由对着来迎接自己的王承斌和萧耀南两位师长说道:“原先我还有些担心,顾参谋长称赞两位治军有方,未尝不是虚夸之语。不过今日见到这些将士们,我觉得顾参谋长说的过于谦抑了,两位岂止是治军有方,看着营内井井有条的样子,就知道两位的大才了。”
  萧耀南赶紧对着蔡锷说道:“哪里,哪里,司令官谬赞了。司令官的大才,就是大总统也是称赞过的,我们这点东西有什么可称道的。”
  王承斌对于蔡锷却没有那么服气,再加上此次出国他也没敢到有多舒心,因此就更加看不惯萧耀南对蔡锷拍马屁的举动了。于是他冷笑着说道:“我可不敢贪墨别人的功劳,萧师长,你扪心自问,这军营里的秩序和我们两人有关系吗?不打仗,我们能指挥的动谁?再说了有秩序就代表能打仗?敢上战场?我看未必见得。”
  萧耀南瞧了一眼王承斌,打了哈哈就不说话了。蔡锷听着王承斌似乎话里有话,他瞧了一圈周边的人物,就向一旁的顾品珍小声问道:“唐令恺,唐委员在哪?”
  顾品珍还没有回话,一旁的王承斌已经插话道:“唐委员不就在那边给士兵们做日常宣讲,蔡副司令何不过去听听,他给士兵们说了些什么……”
第一千零二章
  “……上一次我已经和大家讲过了这场大战是如何爆发的,这场大战说到底就是各帝国主义对世界瓜分的旧格局不满而引发的,对于那些被迫卷入战争的非帝国主义国家而言,这场战争毫无意义。
  我们中国不是列强之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因为这场战争已经扩展成为了世界两大阵营的对抗,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之为世界大战。在这样规模的阵营势力对抗下,中国并无置身事外的力量。
  要么协约国,要么同盟国,我们只能选择一方。否则我们就要被两大阵营共同敌对,在战后更将面临获胜一方的排挤。这就是我们现在站在这里的原因。
  因此国家对于各位所期望的,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履行我们作为协约国一方盟友的义务。什么是盟友的义务,就是不要承担比协约国军队更多的责任。他们进攻,我们进攻;他们撤退,我们撤退……
  讲完了你们的权利,我们接下来就要说一说你们的义务。国家每天在你们每个人身上至少要花费1块大洋,这还不包括武器装备和战时的弹药消耗,而国家只是希望你们能够平安的回家……”
  在操场的一角,数百官兵正围坐成一圈听着中间的军官宣讲,蔡锷等人站在人群的外围,听了一会这位军官的宣讲内容,老实说这宣讲让蔡锷听的有些不大舒服,不过看到圈内正在宣讲的军官的面目后,他还是按捺住了想要出声打断对方的念头。
  因为站在那里对着士兵宣讲的,正是远征军的政治委员唐令恺,这位在远征军中代表的正是共和党。中国赴欧远征军从倡议到组建,就是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集团的斗争,中国国内各政治力量的斗争,最终成型的。
  远征军中有北洋的力量,主要是段祺瑞派系的力量,被袁世凯打压的段祺瑞在共和党的支持下,通过赴欧参战的远征军系统,整合北洋内部的力量。不过很显然,在玩弄权术方面段祺瑞要比袁世凯差的远了,所以玩来玩去最终就把北洋内部的那点凝聚力也给拆掉了。
  比如,不愿意服从段氏的吴佩孚、资格过老的王承斌和段氏看不上眼的萧耀南,不是被发配到边疆去,就是被送来了欧洲,这直接导致了原本还倾向于北洋团体的王承斌和萧耀南都成了反段派。至于留在国内,段氏想要收编以为自己班底的武力,则在这些北洋军的骨干被拆分出去之后,对于北洋这个团体的认同就更为淡薄了。
  远征军中另一个势力,就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民主派和旧同盟会出身的南方民党的力量了,这些人比之北洋在远征军中的实力更差,好歹远征军也是以北洋军为底子重建的军队,北洋团体在远征军中至少能够掌握到基层官兵,而这些外来者虽然有着国内外军事院校就读的履历,但是对于远征军官兵来说就是外来者。
  远征军中最后一股力量就是共和党,虽然共和党代表和蔡锷他们一样,在这只军队中属于外来者。但是,共和党在这只军队中的地位却又比另外两方的地位要高的多,因为从远征军开始组建到赴欧的过程中,后勤和组织工作都是共和党所控制的。
  如果说,一开始远征军组建的时候,王承斌、萧耀南这些老北洋军官还能依赖旧日的关系管住下面的官兵,但是随着远征军的组织结构不断优化重组,也就是不断的淘汰掉不符合远征军标准的官兵,并补入新兵和提拔有能力的基层军官后,远征军就开始脱离北洋军的旧体系了。
  特别是在共和党确保了远征军高标准的后勤补给之后,哪怕是那些军中的中层军官也开始有意识的远离过去的老上司了,这也是王承斌在蔡锷面前表示不满的缘由。哪怕是蔡锷也不愿意和唐令恺进行正面的冲突,哪怕对方的宣讲颇有动摇军心的意思。
  因为脱离了共和党,谁也承担不起对远征军的后勤保障。远征军之所以能够站在意大利的土地上拒绝接受意大利人的指挥,而意大利人还无可奈何,就是因为远征军的后勤是独立的。而且,意大利进口物资的商船三分之一来自于中国,对于这些商船的护航任务也是由中日地中海舰队负责的。
  蔡锷考虑到这些也只能长叹一声,他在欧洲呆了这么久也不是白呆的,像欧洲人打的这种战争,和指挥官的指挥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力的对耗,没有后勤物资就是拿破仑复生都没用。
  德国人的皇帝攻势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德国军队不够勇敢,德国的指挥官不够出色,而是德军的后勤出现了问题,这才让法国人有时间重整防线。否则,不管德国军队继续攻击英国军队,把英国人赶下海;又或者在突破防线后直接冲向巴黎,拿下这个没有做好防御准备的城市,至少都可以给协约国一个重击了。
  于此同时,刚刚还保持着安静的官兵们,听到唐令恺提到他们应当承担的义务时,终于有了一些反应。一些人对于唐令恺说的,国家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安全回家表示不信,因为国家把他们送来欧洲不正是为了让他们上战场打仗的吗。
  看到这些士兵们对唐令恺提出了质疑,蔡锷也有些愕然,在他所呆过的军中他可没有见到过这么大胆的士兵。不过他看到站在圈子里的唐令恺却丝毫没有感到不悦的意思,反而笑呵呵的向着提问的士兵回话。
  “士兵同志们,我说的可是实话。你们自己想一想,你们要是毫发无损的返回国内,国家只要支付600元;但是你们要是身体残疾地回去,国家至少要支付1200元以上;至于阵亡在欧洲的,国家付出的就更多了。所以,对于国家来说,大家能够毫发无损的回国内去,是最合算的。而这也是你们的主要义务。”
  有士兵就有些疑惑的问道:“我们也都想毫发无损的回国啊,可除非不上战场,要不然怎么能够保证不受伤呢?”
  唐令恺随即回道:“如果有正当的理由,我们自然不会把你们送上战场,比如协约国不肯告诉我们作战计划和试图让我们单纯的成为壕沟补充兵源。
  但是当协约国把作战自主权力和作战计划交给我们之后,我们就不得不按照协议履行我国在协约国阵营中的义务了。所以,我们对于同志们的要求就是,在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前提下,尽可能的保存自己,我相信这也是同志们的愿望。
  而如何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下保存自己,首先同志们就要跟随集体行动。我要提醒同志们一点,这里是意大利,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意大利语,假如你们脱离了集体单独行动,几乎不可能有返回营地的可能,这里的意大利人对于有色人种的歧视态度,我相信大家这几个月来应该是领受过了。
  其次服从命令,战场上每只部队的进攻和撤退都是有固定的安全路线的,如果你们不按照这些固定路线行动,那么很有可能被自己这方的炮火给覆盖。因为这里和国内不同,欧洲的大炮不仅口径较大,射程也较远,这些大炮是按照区域覆盖进行射击,不是在目视距离内的直瞄射击,所以你们一旦自己在战场上乱跑,死的就太冤枉了。
  最后,既然我们是一个集体,那么不管进攻还是防御、撤退都会有一个部队行动的次序。假如有些人为了自己活命就擅自行动,那么无疑就等于是出卖了你身边的战友同志,这不仅严重违反了军纪,也违背了你们和国家签署的合同。
  我要事先申明一点,一旦在战场上出现了这样擅自脱离岗位的士兵或军官,士兵委员会不仅将会以军法处置逃兵,我们还会撤销给予你们的所有福利和待遇……”
  听到这里,蔡锷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不少,不过看着围绕着唐令恺的士兵们,他觉得现在恐怕不是和对方攀谈的时候,因此便对着身边的人说道:“看来唐委员一时半会还结束不了,我们还是先去找个地方坐下谈一谈意大利这边的形势吧。来之前我虽然看了一些资料,但我觉得还是不够详细……”
  顾品珍自然不会拒绝蔡锷的提议,毕竟他也不希望蔡锷被这些北洋军官当枪使,去同共和党的代表对上,这对于远征军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且就算他们在这里赢了一场又怎么样?这些士兵回到国内之后一样会倒向共和党,因为这些士兵都是晋冀鲁豫出身,他们的家乡现在已经在共和党的控制之下了。不少士兵还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说自家分到了田地,因此要求他们一定要听共和党的话。
  顾品珍觉得,他们又不能给士兵发高新,也不能给士兵家里分田地,光靠几句爱国口号,怎么把这些士兵从共和党身边拉过来。没看那些北洋将领,这些士兵还是他们带出来的,可现在不照样使唤不动了么。共和党要理想有理想,要好处给好处,士兵们怎么可能不跟着他们走。
  因此蔡锷愿意退让,顾品珍自然很知趣的就带着他往营中的指挥部走去了,都没有理会两位北洋将领。在路上顾品珍就向着蔡锷介绍起了意大利现在的局势,和蔡锷从魏刚那里听说的资料可就详细多了。
  在战前,意大利也是一个拥有4000万人口的工业国,其北部的工业区并不亚于奥地利的捷克盆地。这也是英、法在战争暴发后积极拉拢意大利的原因,因为当时的英、法认为,意大利至少是不会弱于奥地利的。但是意大利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显然是对不起他们向英法开出的加入协约国的价格的。
  卡波雷托惨败后,1917年11月8日的晚上,55岁的第23军军长,曾在喀斯特高原上带领部下浴血奋战过的阿曼多·迪亚兹中将接替了卡多尔纳的职务,成为了王家陆军的新任总参谋长。
  迪亚兹是那不勒斯人,带有一点西班牙血统,在担任意军总参谋长的一年前还只是一个师长。比起高高在上,对待士兵如同奴隶的卡多尔纳,迪亚兹对待部下要亲密的多。意大利政府还同时任命了佩特罗·巴多格里奥与加埃塔诺·贾尔迪诺为其副总参谋长,协助他进行参谋和与英法军队协商的工作。
  迪亚兹上任后就废除了大片建制已残的部队,解散了已经完全崩溃的第二集团军,重组了第六集团军,并新建立编号为7-9的三个集团军。他还提前征召了1899年生的18岁青年入伍,同时迪亚兹还废除了卡多尔纳的“十一抽杀律”令,并宣布对之前的逃兵不作处罚,使得有30万逃兵和散兵游勇重新回到军营。
  可以说,正是在迪亚兹将军和其副手巴多格里奥的努力下,到了1918年初时,意大利军总算从卡波雷托战败中走了出来。和法国人对法军采取宽松的态度以恢复法军的士气类似,迪亚兹对于意大利军也采取了许多鼓舞士气的手段。
  迪亚兹努力使基层士兵的待遇得到改善:更好的伙食(3500卡路里/日)、涨薪资、为士兵提供500里拉的免费保险、增加士兵休假次数而非像卡多尔纳时期在前线充当苦力、为休假者提供“士兵之家”的娱乐活动,例如举办表演、观看体育赛事与合作贩卖等内容。
  此外他还让陆军宣传部门开足马力,拿出1848年那套配合意大利复兴运动的民族主义者们的宣传办法,鼓励军队保家卫国、驱逐哈布斯堡侵略者。
  迪亚兹还令军工企业生产大量的斯托克斯迫击炮和菲亚特M14型机枪给前线部队;量产维拉·佩罗萨双管冲锋枪和火焰喷射器给精锐部队如阿迪蒂突击队使用;并从英法进口了大批先进火炮和战机,增强了意大利军的炮兵与陆军航空兵。
  到了1918年2月,25个意大利师重组完毕。意大利战线上恢复到了47个师,包括42个意大利师、2个英国师、1个法国师、1个中国师、1个日本师,另外有9个意大利师和1个捷克斯洛伐克师(自由军团)组成的第九集团军作为总预备队。
  听完了顾品珍对于意大利军统帅的介绍后,蔡锷思考了片刻后说道:“看起来,这位迪亚兹将军至少是可以交涉的。你帮我联系一下迪亚兹将军,假如他有空的话,我很乐意在明天上午或中午前去拜访他。另外,你们对卡范勋爵有什么了解吗?”
  顾品珍沉默一会后方才说道:“那个英国将军啊,为人比较刻板……”
  于此同时,距离中国远征军营地不远的日本欧洲派遣军营地内,派遣军参谋长志岐守治也正在向司令官本乡房太郎中将汇报道:“国内的电文已经发来,对于指挥权问题,寺内首相的意思是:我帝国作为工业国尚幼稚,即便在欧洲付出再多,也不可能获得多少利益,因此没必要同中国人竞争。
  当然,首相还认为,东亚地区的作战和欧洲国家之间的作战并非是一回事。中国人获得了指挥权又不能好好使用的话,我帝国之军人无需服从,让中国人自己去填壕沟吧。”
  本乡房太郎顿时皱起了眉头说道:“帝国军队被中国人指挥就是一种耻辱,这不是服从不服从的问题。既然帝国在欧洲没有利益可言,那么当初就应该坚持不出兵,而不是派出了军队又想躲在中国人身后……哎,这原本是大谷中将应该头疼的问题啊。”
  志岐守治默然不语,确实,如果不是大谷中将背上了南满战败的责任,这次出兵欧洲的任务还真落不到本乡中将的头上。
第一千零三章
  当蔡锷同意大利人交涉防线事务的时候,就在地中海的另一头,出生于俄罗斯的英国籍犹太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正率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登上了巴勒斯坦的土地。
  这一委员会虽然是以“调查犹太定居点的现状”为名访问巴勒斯坦,但从登陆开始他们就没有把自己当成外来者,而是当成了回家的主人。这一点从委员会抵达后就开始要求当地政府以希伯来语为官方语言,还要升起蓝白色的“大卫之星”旗帜,就能看得出委员会已经将此地归为犹太人所有了。
  而哈伊姆·魏茨曼和其率领的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之所以拥有这样的胆量要求当地政府,是建立在英国军队已经占领了此地,和去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亚瑟·贝尔福发表的宣言以为后盾的。
  贝尔福宣言实质上是亚瑟·贝尔福给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的一封信件,贝尔福在信件内提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但应明确理解,不得做任何事情去损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或者损害其他国家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
  而贝尔福宣言又是对于英法在1916年签订的赛克斯-皮科协定的挽救,这一秘密协定约定:如果两国成功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得圣地,他们将公平分配这片土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6/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