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1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550

张斌闻言,立马掏出望远镜,看向那座小山,上面果然有一排排城墙一样的人工建筑,不过,这时候上面已经没有大炮,很多地方更是淹没在荒草之中。
这炮台已经荒废三年多了,也不知是当初明军有意捣毁了一下,还是风吹雨淋的缘故,很多地方都已经坍塌了,修缮起来恐怕要耗费一点时间。
张斌放下望远镜,冷静的道:“前面就是澎湖湾了吧?”
俞咨皋重重的点头道:“前面正是澎湖湾入口,这入口左边的是渔翁岛,而右边正是澎湖主岛。”
张斌想了想,随即下令道:“命令,所有战船进入澎湖湾,寻找渔港登陆。”
这澎湖群岛要算起陆地面积来,比大明京城都大了将近一倍,自然是有人居住的,据俞咨皋介绍,澎湖、白沙和渔翁三岛上都有渔民居住,其数量加起来足有一千余户,所以,张斌断定,澎湖湾内一定会有渔港,而且不止一个。
随着他一声令下,四百余艘战船开始变换阵形,从原来四周扩散的圆形阵列慢慢变成长蛇阵,前面的小型战船已经慢慢进入澎湖湾,而张斌所在的旗舰离入口出还有数里远。
旗舰继续向前航行了大约两刻左右,终于穿过入口进入澎湖湾,而此时整个船队已经开始向右偏移,看样子,应该是前面探路的战船在澎湖主岛上找到了适合登陆的渔港。
张斌掏出望远镜向右看去,果然,在右前方两里左右有一个较大的港湾,港湾里面就有一个大渔港,两排木桩支起的码头足足伸出海岸近百步远,看那高度,福船都可以靠上去,正是一个绝佳的登陆地点。
他举起望远镜继续往后看去,港口后面有很多低矮的平房,奇怪的是,整个港口,包括后面的平房处竟然连一个人影都看不到!
他突然感觉到有那里不对,又将望远镜拉回码头,果然,硕大的码头上,一艘渔船都没看到!
张斌放下望远镜,转头对俞咨皋道:“俞将军,你确定这岛上有人?”
俞咨皋毫不犹豫的点头道:“绝对有,当初我们进攻红毛番的城堡时还有很多渔民帮我们运送军需物资呢,这岛上最少有七八个村落,五六百户人家!”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张斌按捺住心中的疑惑,等了将近一刻钟,帅船终于靠上了码头,他直接一挥手,领着俞咨皋父子下了福船,来到码头上。
这时候,战船上的步卒正不断向码头后面的空地聚集,曹文诏也早已到了码头,正在那里指挥手下登陆呢。
张斌大概扫了一下已经登陆的步卒,随即走上前去下令道:“曹将军,立刻派一千人分成十个小队分散搜索,看看这岛上有没有人,让他们找到平民之后不要轻举妄动,先回来汇报。”
曹文诏道了声遵命,立马安排人搜索去了,张斌则带着俞咨皋父子和谢正刚等亲卫向最近的平房走去。
他来到平房跟前一看,整个平房并没有什么破败的痕迹,房子四周也打扫的很干净,很明显,里面肯定有人住,但是,这会儿却一个人影都不见了,真是奇怪啊。
张斌想了想,随即问道:“荷兰人原来的城堡在哪里?”
俞咨皋不解道:“河南人?”
张斌错点晕倒,他哭笑不得道:“就是红毛番,他们的国家名字用我们大明的话来念大约就是荷兰,荷花的荷,兰花的兰。”
俞咨皋恍然大悟道:“哦,原来红毛番的国家叫荷兰啊,他们的城堡在刚才的炮台后面大约两三里处的一座小山上,从这里过去怕是要转个七八里路。”
这么远,张斌闻言,不由犹豫了,现在来这里的渔民都没找到一个,要不要先过去看看呢?
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曹文诏带着一个千总跑过来拱手道:“大人,找到这里的渔民了,他们在离这里大概一里多的小山上建了个山寨,这会儿寨门紧闭,好像在防着我们。”
张斌闻言立马挥手道:“走,带我们过去看看。”
这次还没有运送战马过来,众人只能靠步行,张斌跟在曹文诏和那个千总后面左转右转绕过几个山包,前面陡然出现大约三百明军步足,这会儿已经排成整齐的方阵在那里等着了。
张斌掏出望远镜往前一看,果然,前面的小山包上房屋林立,外围明显修筑了一圈大约两人高的围墙,这会儿围墙上面已经聚集了两三百渔民,他们手持鱼叉又或是短弓,正紧张的注视这这边呢。
他们或许是把自己当海盗了,怎么办呢?
张斌想了想,正要派人上前喊话,俞咨皋却突然自告奋勇道:“大人,让末将去试试吧?”
张斌看了看他身上的鱼鳞甲,点头道:“嗯,小心点,不要靠太近。”
俞咨皋点了点头,转身大步向那山寨方向走去。
他孤身一人走到离山寨还有大约百步远的地方,随即停下来大喊道:“乡亲们,我是福建总兵俞咨皋,大家还记得我吗,三年多以前,我曾率兵在此和红毛番激战,很多乡亲还帮我运送过军需物资呢。”
他的话音刚落,山寨中便是一阵骚动,不久,寨门突然开了,一大群人蜂拥而出,跑到俞咨皋跟前激动的喊叫道:“俞总兵,真的是你啊?外面的战船都是大明水师的吗?你们来了还走吗?大明还会丢下我们吗?”
俞咨皋被问得晕头转向,他干脆朗声道:“谁是头人?”
一个手持鱼叉的中年汉子立马拱手道:“俞总兵,我就是这马公村的头人。”
俞咨皋立马拍着他的肩膀道:“好,跟我去拜见巡抚大人,你有什么话,直接问巡抚大人吧。”
那中年汉子闻言,把鱼叉一丢,激动的道:“巡抚大人,是福建巡抚吗,在哪里?”
俞咨皋朝后面一指,随即便拉着他向张斌这边走过了。
那中年汉子在离张斌还有十多步远的地方便迫不及待的跪下来,趴在地上嘶吼道:“巡抚大人,求您不要走了啊,不要丢下我们这些可怜的渔民啊!海盗、红毛番经常来我们这里打尖,他们要淡水、要粮食,不给就抢,杀人放火,奸淫抢掠,无恶不作,我们这日子没法过啊!”
张斌闻言,郑重的点头道:“这位乡亲,你放心,本官不会走,本官要在这里建立城池,保护乡亲们。这里是大明的领土,你们是大明的子民,以后,谁也不能欺负你们!”
第179章 修筑要塞
澎湖的渔民得到了巡抚张斌的承诺,欢喜的都快疯了。
这一天,澎湖、白沙、渔翁三岛到处都是奔走相庆的渔民,欢声笑语响彻整个澎湖湾。
这一天,澎湖群岛许多渔民都聚集到马公村,疯狂庆祝,那场景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他们,遭受的苦难太多了。
万历朝的时候,大明还设有澎湖巡检司,福建水师时不时都会来澎湖巡查,岛上的渔民日子过的还算安稳。
但是,到了天启朝,先是红毛番占领了澎湖,肆意欺压渔民。
紧接着,福建巡抚南居益,福建总兵俞咨皋率军鏖战半年,终于击败了红毛番,澎湖的渔民以为苦难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却不曾想,明军却突然撤走了,从此之后,三年多时间,再无任何音信!
这下,澎湖渔民的日子过的更惨了,以前光是红毛番欺负他们,这明军一撤走,海盗也经常光顾了,杀人放火,奸淫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成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红毛番或者海盗的船队就来了,那简直是末日降临。
海盗和红毛番一次次的光顾,值钱的东西差不多都被他们抢光了,女人也差不多被他们糟蹋完了,为此,渔民不得不历尽艰辛修筑山寨以自保,这就是张斌到来时看到的场景。
他们每天都会派人在外围的高山上瞭望,只要海面上一出现船队,他们立马会将渔船藏到荒凉的岛屿去,所有老弱病残全部躲入山寨避难,所有渔港渔村立马就会空无一人,他们表现如此之惊恐,所受苦难之多,可想而知。
张斌说不走了,自然不是骗取他们的信任又或是安慰他们,他是真的要将这里守护起来,不但为了这里的渔民,也为了今后的海上争霸。
这澎湖群岛即是通往东番的天然跳板,又是福建和东番之间海路的必经之处,只要在这里建立要塞,不但可以借此剿灭盘踞在东番的海盗,赶走东番的侵略者,收复东番,甚至还可以扼住南洋通往大明北疆和东瀛的海路,垄断东瀛甚至是整个大明与欧陆列强的贸易。
所以,这澎湖群岛至关重要,必须建立要塞,牢牢守住。
为此,他接下来几天,不辞辛劳,走遍了澎湖、白沙、渔翁三岛,勘察地形,走访渔民,祭拜澎湖之战阵亡的明军将士,忙的不亦乐乎。
考察完之后,他发现,荷兰人修筑炮台的位置倒是选的很好,只要在那里装上千斤佛郎机,整个澎湖湾的入口便会笼罩在炮火之下。
但是,荷兰人修筑城堡的位置却极为不合理,或者说,对老百姓的安全一点用处都没有,他们修筑的城堡,离所有渔村都很远,或许他们是为了安全,所以尽量远离澎湖渔民的聚集地吧。
张斌当然不会远离老百姓,他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定马公村渔港所在的半岛作为筑城的地点,因为这里有一个天然的港湾,而且出口处还与另一个更大的港湾相连,只要扼住出口,上千艘战船在里面休整都没有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这马公村也是澎湖群岛中最大的村落,足有两百多户人家,马公村的渔港也是整个澎湖最大的渔港,如果在此筑城,首先,马公村的渔民肯定是安全了,其他村落的渔民也可以到此来聚集。
经过商讨,张斌定下了澎湖要塞的修筑计划。
首先,在澎湖湾的入口两端的澎湖主岛和渔翁岛上各修筑一个城堡和炮台的要塞集合体,作为第一道防线。
然后,在马公渔港的入口两端各修筑一圈炮台,作为第二道防线。
最后,在马公渔港周围修筑一座能容纳上千户人家的城池,作为保护渔民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此大规模的修筑炮台、城堡和城池,想要在短期内完工,一万人马自然不够,为此,张斌让俞成龙率领手下两百艘战船回航,接来了曹变蛟手下的五千步卒,又让郑成功抽调了五千水军,总共集合了两万人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设。
在此期间,他还不忘走访渔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这一了解,真是令人心酸,这些渔民过的简直太惨了。
因为岛上淡水不够,再加上海风太大,这里根本没办法种粮食,甚至连蔬菜都没办法种植,他们想吃饭,想吃蔬菜,就必须到福建或者东番去买。
以前有澎湖巡检司的时候还好,他们可以晒制海产,跟随福建水师的战船,运到漳州和泉州等地售卖,用以换取粮食和蔬菜。
明军一撤走,他们就惨了,渔船在海上没有大型战船的保护,经不住风吹雨打不说,遇上海盗,他们更是连人带船都别想回来了,所以,这几年,他们甚至不敢离开澎湖水域,每天只能以鱼虾为食。
这种吃法听起来好像是一种享受,天天吃海鲜,那还不好吗?
真正天天吃就知道了,营养不良就不去说了,光是这海腥味,天天吃,吃个一年半载,绝对能把你吃吐出来!
这个问题,当然必须解决,张斌可不忍心看着这些渔民每天吃饭就跟上刑场一样。
他再次展开勘察,在马公城附近找了一个低洼处,令人挖出了一个超大型水塘,用以储存雨水,同时,他还令俞成龙的船队来回运送物资的时候运来了各种蔬菜种子,在岛上试种。
至于粮食,他想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让渔民参与建城,城池计划修建时间大概是两个月左右,这两个月,只要坚持在这里帮忙的渔民,每人发放十石粮食作为酬劳!
这当然是冤大头式的招工方式,换做是大明其他地方,请个强壮的劳力,一个月开三石粮就顶天了,五石,压根就没这个价。
渔民自然是踊跃参与,只要搬的动东西的,基本上全来了,张斌直接就按人头提前发放!
他这其实是想送粮食,但是又不想这些渔民认为能不劳而获,所以才用这种方式,来征召“劳力”,相信有了这些粮食,每户渔民至少能撑半年左右,而这时候他们还可以晒制海产品,跟随水师战船去漳州和泉州贩卖,有了这半年的缓冲,相信他们就能回复以前的生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