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2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550

这跟他刚就任福建巡抚时把阉党爪牙一网打尽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跟后面两人提刑按察使严密监督有很大的关系,邹维琏和倪元璐可都是刚正不阿的主,眼睛里面揉不得一点沙子。
这两年来福建任职的官员都知道,只要你敢贪腐,只要你敢胡作非为,不管你是布政使、都指挥使、提刑按察使,还是知府、知州、知县,一旦被查到,你就死定了。
花了十余天时间,在四个州府转了一圈,张斌匆匆赶回福州,开始制定赈灾方案。
第一点,就是准备发放粮食赈灾,所有州府立刻将所有受灾人口详细统计一遍报上来,布政使司衙门将根据户数和人口数发放赈灾粮,核算下来,差不多相当于每个受灾人口发放一石赈灾粮。
这个时候,离秋收已经不到半个月,张斌要求,所有州府,必须在五天内将受灾人口统计出来,因为他还要去筹集粮草,他的打算,是让受灾人口用税赋和辽饷来买粮食,差不多相当于四分银子一石,比收购价格还便宜一半。
当然,谁想靠这个赚钱是不可能的,因为赈灾粮食是根据受灾人口发放的,并不是无限制供应。
第二点,就是发出警告,各州府统计的人口数量,提刑按察使司衙门都将派出按察佥事进行核查,如果有虚报的,要追究责任到人,谁敢虚报,绝对严惩不贷。
这是明察,张斌还将派出亲卫到各州府县进行暗访,受灾人口的统计和赈灾粮食的发放都会有人暗中查证,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的,同样严惩不贷。
第三点,还是警告,赈灾粮食发放以后,提刑按察使司将对报上来的受灾人口进行抽查,不是笼统的查,而是具体到某家某户,直接上门查看,看赈灾粮食有没有发放到位。
如果查出来有克扣赈灾粮食的情况,同样严惩不贷。
虽说福建官场现在贪腐基本被遏制,但是,钱财动人心,谁也不敢保证某个官员面对几千几万两白银毫不动心,所以,张斌在发出的公文中一再警告,警告所有官员不要犯错误,如果这样还有人忍不住想上下其手,那就不要怪他挥刀把伸出来的罪恶之手给砍了!
这份公文并不是只发往延平府、建宁府、汀州府和邵武府,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兴化府和福宁州同样有,这些沿海的州府虽然没有上报受灾情况,但是,像漳州府、泉州府、福州府的西北部,其实和内陆四个州府的情况差不多,可能受灾的地域不是很大,但是,肯定也有人受灾,要赈灾当然是整个福建都赈,不能光管内陆州府,沿海州府就不管了。
这份公文一发出去,福建所有州府立马就热闹起来了,不但是知府衙门,知州衙门四处派人,连各县县衙的官吏都差不多全部被派出去了,总督大人是什么性格在福建当官的官员自然十分清楚,别说是贪腐,敢阳奉阴违的,敢无所作为的,都得完蛋。
这么浩大的人口统计,要换在其他地方,别说是五天了,十五天恐怕都得不出个准确的数字来,但是,在福建,说五天,那就是五天,下面的官吏哪怕不眠不休都不敢耽误。
不眠不休,最多是累一下,如果没有按时上报,那就不是累不累的问题了,估计,你这辈子都没机会当官了。
所以,个州府都是知府催知县,知县催下面的官吏,天天催,使劲催,不停的催,谁都不敢耽误。
下面官员在紧锣密鼓的统计受灾人口,张斌自然没闲着,他也在忙着安排督察人员,暗中督察的,他招来四组亲卫,分别派到延平府、建宁府、汀州府和邵武府这四个重灾区去暗访就行了,明面上督导的,自然是由提刑按察使司来负责安排。
这天,上午,公文刚发出去,他便招提刑按察使倪元璐前来商议督导之事。
这倪元璐是致仕名臣袁可立的得意门生,张斌对他相当的器重,因为张斌曾有幸和袁可立在南都兵部共事过几天,他当时还想拉拢这个明末名臣来着,所以对袁可立进行了一番了解。
他发现袁可立还真是明末朝堂少见的既清廉又能干的官员,做事干练果断不说,还知道尽量远离党争多做事,并为那些清流官员在天启朝党争纷扰的朝堂上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还在群阉环伺的情况下主持辽务多年,成效颇丰。
可惜,这么一个能吏,最终还是不容于阉党,被魏忠贤一脚踢到了南都,而且还阴魂不散想找机会收拾他,结果,气得袁可立次归故里,从此绝意仕途,后面崇祯上台也请了他,可惜,他已经心灰意冷,功加太子太保都不能打动他分毫。
这会儿,好不容易请来了袁可立的得意门生,张斌自然对倪元璐器重有佳。
倪元璐颇得袁可立真传,做事同样干练果断,他接了邹维琏的班上任福建提刑按察使之后,不但将福建的刑名、诉讼事务管的井井有条,对福建各级官员的监察也从来未曾放松,福建官场之所以吏治清明,官员勤勉,他和邹维琏都功不可没。
张斌见倪元璐应招而来,立马起身亲切的招呼道:“汝玉,来来来,这边坐。”
倪元璐倒不是那种不识抬举之人,张斌对他异常亲切,他对张斌同样是笑脸相迎,两人在客位坐定之后,倪元璐立马拱手道:“不知总督大人何事相招。”
张斌立马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叹息道:“汝玉,你应该也听说了,延平府、建宁府、汀州府和邵武府大旱,不少农田粮食严重减产,灾民恐食不果腹啊。”
这事倪元璐自然早有耳闻,他同样忧心忡忡的道:“国事多艰,朝廷恐怕是拿不出银两来赈灾啊。”
张斌一拍额头,找他来监督,还没把公文给他看呢,他立马起身,拿起公文的原稿,交给倪元璐,紧接着郑重道:“我自然不会看着治下百姓沦为饥民,广东和东番一个有五岭隔断,一个有海洋阻隔,都未受到旱灾的影响,粮食还是比较充足的,我准备去这两地筹集粮食前来赈灾,不过钱财动人心,为防止福建各级官员经受不了钱财诱惑,贪腐赈灾粮食,所以,我特地发出了重重警告,这切实督导之事就要靠汝玉你了。”
倪元璐细细看了一遍公文,顿时起身对着张斌拱手一礼,郑重道:“总督大人如此爱惜子民,真乃福建百姓之福,下官敬佩。”
张斌连忙拉着他的胳膊坐下来,谦虚道:“当一方父母自然要为一方子民着想,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倒是这督导之事,你可有足够人手。”
倪元璐想了想,随即拱手道:“这核查督导之事可派提刑按察司衙门各级官吏前去负责,至于抽查之事,下官准备亲自前往各州府走访,不知总督大人觉得这样可以吗?”
张斌婉言劝道:“汝玉能亲自去把这最后一关自然最好,只是这走访颇为辛苦,又比较耗费时间,你也可分派其他人手前去负责嘛。”
倪元璐坚持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么大的事,如果全部放任手下去做,也有窜通一气的可能,这点不能不防。”
张斌闻言,点了点头,欣慰道:“那就辛苦汝玉了。”
两人正说话间,外面值守的张差突然朗声道:“大人,毕大人命人送来最新的邸报,说上面有重大消息,请大人过目。”
邸报,张斌已经很久不看了,所谓眼不见心不烦,朝廷上狗屁倒灶的事太多,他都懒得去看了,只是特意叮嘱了一下毕懋康,如果有什么大事,就命人送来给他看一下。
这会儿毕懋康既然说是大事,那绝对小不了,他看了看倪元璐,随即朗声道:“呈上来吧。”
很快,张差便拿着份邸报走进来,恭敬的交给他。
张斌打开邸报一看,的确是大事,内阁首辅换人了,内阁大学士也上了一波新人。
内阁首辅成基命致仕,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周延儒接任,礼部尚书温体仁入阁兼任东阁大学士。
张斌看完这条消息,气得把邸报往茶几上一拍,大怒道:“这群垃圾!”
倪元璐吓了一跳,在他印象中,总督大人好像还没发过这么大的火呢,他小心的拿起邸报看了一下,也忍不住皱眉道:“周延儒,温体仁!”
张斌冷哼道:“这两个奸妄小人,除了会搞内斗,还会什么!”
天灾人祸,愈演愈烈,张斌几经努力,刚做出一点改变,这朝堂又回归了历史的足迹,难道,他阻挡不了历史的滚滚车轮吗?
第266章 粮食问题
晴空万里,海风习习,在宽广的海面上,总算感觉到了秋的凉意。
张斌坐在镇远巡洋舰船舱顶端,看着无尽的海面,皱眉沉思着。
他在考虑天灾的问题,或者说,在天灾中怎么救平民百姓的问题。
明末这场天灾,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口,这个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他看过很多相关的描述,数据都不尽相同。
有的说明末人口一亿六千万,到清初还剩八千万左右;
有的说明末人口大概一亿,到清初还剩一千四百万左右;
有的说明末人口接近两亿,到清初还剩一亿多;
这些数字都是估算出来的,没个准头,但是,损失的人口却惊人的接近,都是八千万左右!
为什么损失的人口会惊人的一致呢?
因为有很多损失的数据都是可考的,明末天灾之前到底有多少人,无法估算出具体的数据,清初历经战乱之后到底有多少人也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很多人口损失却是可以考证到的。
比如,辽东,万历年间数据,有三百多万,清初统计,总共剩下不到百万。
比如,陕西,天启初年数据,有六百多万,清初统计,同样不到百万。
比如,四川,崇祯初年数据,同样有六百多万,清初统计,不到五十万!
这么巨大的人口损失,主因肯定不是战争,一场大战损失几十万,足以载入史册了,明末清初死伤数十万人的大战几乎没有,就算是螨清入关后的几场屠戮,最多一次是几十万,没有什么数百万上千万的。
但是,这么多人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结合各种因素分析,张斌得出一个结论,很多人都是饿死的,恐怖的旱灾本来就导致粮食产量锐减,再加上连年战乱,西北五省,十余年时间,基本就没什么粮食产出,几千万平民百姓吃什么!
粮食问题,才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一天没饭吃没有关系,最多饿的肚子痛;
一个月没饭吃也能活,还能吃别的;
甚至,一年没饭吃,还能想出各种办法来;
如果连续十多年没饭吃,不饿死才怪!
说实话,粮食问题张斌以前并没有怎么担心过,因为他坐拥福广两个行省,还有东番和海南两地可供开发,而且这些地方在天灾中并没有受多大影响,要养活十余万大军根本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现在考虑到数千万平民百姓,他立马就发现,现有这点收成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他现在能筹集到多少粮食呢?
一百万石、两百万石,甚至是五百万石都没多大问题,如果发起狠来,一千万石也有可能,这么多粮草,十万甚至二十万大军自然不愁吃喝,但是,一分摊到数千万平民百姓,一个月都撑不过去!
他这是率领舰队去广东转运粮食的,福建各州府的受灾人数已经统计出来了,大约有六万余户,三十万人左右,也就是说,他得去筹集三十万石粮食过来。
这点粮食对他来说自然不在话下,南海卫那边已经开始收获粮食了,两百万亩地,匀出三四十万石粮食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现在考虑到数千万平民百姓,就不能满足于现状了,必须全力发展粮食生产!
当然,福广两省产出的粮食是不可能拯救所有饥民的,只能尽力而为,能产出多少,就产出多少。
这个时候,广州港,天字号码头已然在望,张斌收拾了一下心情,缓缓起身,往下走去。
广东的官员已经提前收到总督大人要来的消息,不过,这次场面并没有上次隆重,因为张斌下了命令,左布政使蔡善继一人前来迎接即可,其他官员,各司其职,不得大张旗鼓。
蔡善继也没有大张旗鼓,就带了几个随从在码头恭迎,并没有摆什么大场面。
张斌对此十分满意,双方见礼后,他立马亲切的问道:“伯达,在这边还习惯吧,这边可是热的出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