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550

张斌感觉,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不过医药产业化推广这么大的事,他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为了防止出现失误,他征询道:“关于药丸和药散的推广大家感觉还有什么问题没?”
没想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还是李建方,他尴尬的拱手道:“总督大人,有个问题不得不考虑啊,我们这样做等于是抢了铃医的饭碗,他们要是心生不满,到处说坏话,那可就麻烦了。”
铃医其实就是走方郎中,古时行医之时,郎中身负药箱、手摇串铃,成年累月地于村市街巷往来奔走,为百姓除灾治病,因其手持串铃,故名铃医。
李时珍的祖父就是铃医,所以李家对铃医是很熟悉的,这种造药丸和药散,让老百姓花一点点钱就能治病,的确是在抢铃医的生意,要这些乡间游走的铃医到处说药丸和药散的坏话,那要推广起来就事倍功半了。
张斌想了想,随即点头道:“嗯,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可以以批发的方式将普通药丸和药散售卖给他们,比如,一瓶药丸,利润有两分,我们就让利一分,卖给他们,让他们有钱可赚,毕竟他们药箱也就那么大,平时也背不了多少药,如果带上我们的药丸也药散就不一样了,乡间普通的病症甚至都不需要带其他什么药了,我们做的药丸和药散完全可以将普通病症全部治好。这样他们一次就能多跑点地方,他们收入多了,老百姓的病也能及时得到治疗,不是两全其美吗。”
李建方连连点头道:“总督大人高见,这样一来,铃医应该就不会有什么意见了。”
张斌这会儿又想起了后世的看病流程,他不由继续指点道:“其实,铃医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反而是我们的推广人员。这批药丸和药散推广开来以后,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钱,研制更多的药丸和药散,要保证民间除了疑难杂症,其他病都可以用我们的药丸和药散治好,这样一来,铃医就更加依赖我们生产的药丸和药散了,因为他们不可能准备那么多草药,也不可能买得起那么多草药,而我们的药丸和药散就不一样了,普通的药丸和药散,买一箱子也只要那么多钱,他们要达到我们药丸和药散的效果,估计准备一屋子药都不够,你说,他们最终是不是都会选择用我们的药丸和药散去治病,这样一来,他们是不是直接成了我们的推广人员,甚至是店小二!”
李建方闻言,连连拱手道:“总督大人高见,大明的铃医何止上万,要没人都能买一箱子我们做的药丸和药散,那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药丸和药散卖不出去了,光这些人买量都大的吓人。”
张斌点头道:“嗯,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以后我们要注意多研发药丸和药散,争取把药丸和药散品类做齐全,一旦铃医都用习惯了,我们就不用考虑销量的问题了。大家还有其他问题没有?”
这时候曹化雨又提醒道:“双全,你刚说的好像都是老百姓所用的普通药丸和药散,给富贵人家用的药丸和药散又要怎么推广呢?”
张斌闻言,想了想,随即点头道:“嗯,这个问题提的不错,我的确是忽略了。给富贵人家用的药丸和药散盈利靠的是价钱,而不是数量,这样我们就不能随便乱送了,反而应该当宝贝一样摆在显眼的位置,有人买,我们就卖,没人买的话也不用急,等普通药丸和药散的名气打出来之后,我们再稍微吹嘘一下,然后找机会给人稍微送那么一点,这名气慢慢打出来就好了。”
这个说的就有点隐晦了,曹化雨听完还是满脸不解。
张斌想了想,直接提点道:“比如龙虎丹,我们可以请人在青楼吹嘘,等名气有了,再适度给熟人送上一两颗,让他们试试效果,他们试过之后,把效果一传出去,这销量是不是就不用愁了?”
曹化雨连连点头道:“对对对,就这样,我们可以请青楼红牌姑娘给我们宣扬,京城里的浪荡公子多了,如果他们听哪个红牌姑娘这么一说,绝对会毫不犹豫的买来试试。”
张斌闻言,不由尴尬的道:“呃,这个,请红牌姑娘宣扬怕是要花不少银子吧?”
曹化雨淡淡的道:“就请她们说几句话而已,又不是别的什么,几十两银子撑死了。这龙虎丹名气一打开,那可不是几十两打的住的。”
张斌这个暴汗啊,请红牌姑娘去宣传龙虎丹,这种事情他总感觉有点太怪异了,不过曹化雨都说能行,那应该是能行了,如果能宣传出效果来,几十两算什么,几百几千两都不是问题。
他点头道:“曹二哥说行,那就去试试吧。总之,这些贵重的药丸和药散说白了就靠个名气,你们也可以想想办法,只要能把这名气打出来,什么办法都行。”
众人闻言,无不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他们或许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吧。
其实,这就是个品牌效应,张斌并不怎么担心这个,只要普通的药丸和药散推广开来,东盛堂或者说药圣名方这品牌迟早会打出来的,这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并不需要太着急。
他环视了一圈,见众人都没什么问题了,突然开起玩笑道:“孟侯、伯达,福广两省就交给你们了。”
毕懋康和蔡善继闻言,同时惊奇道:“啊,什么?”
张斌逗笑道:“推广啊药丸和药散啊,比如龙虎丹什么的,你们可以跟相熟的同僚吹嘘吹嘘,甚至拿几颗给他们试试啊!”
毕懋康和蔡善继闻言,不由满脸尴尬,这不是让他们手下人认为他们是青楼常客吗!
张斌见他们窘迫的样子,不由哈哈大笑道:“好了,既然没问题,就安排一下义诊的事吧。两位老先生,还请你们提供一副文林郎的画像,我写封信让曹二哥带回京城去找徐光启徐大人,等他提完字,我们干脆刻个木版出来,多印一些。”
李建木连连点头道:“好好,等下我们就让人坐快船去取,还请曹掌柜的稍候两天。”
张斌点头道:“嗯,这个没问题,接下来还要请建木老先生去京城义诊十天,建方老先生也要请您去金陵义诊十天,毕竟两京重地,文人荟萃,要打出名气很容易,要砸牌子也很容易,这个马虎不得。”
李建方和李建木连连点头应了,这推广的事情就差不多安排完了,接下来就是进购材料,生产药丸和药散了。
这个张斌帮不上什么忙,因为他对医药这块可谓一窍不通,他只能提出要求,这第一批的材料能在福广购买就在福广购买,好歹为福广百姓谋点福利。
会议结束,张斌亲自将众人送到码头,他们是准备生产和推广药丸、药散去了,张斌却是看着一船一船的银子若有所思,这会儿要是有银票就好了,每次都把这银子运来运去还真是麻烦啊。
第338章 银票
银票顾名思义,是代替银两在市面上流通的一种票据,也可以说是一种纸钞。
银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初期,那时候的四川便出现了专门现钱保管业务的“银票商铺”,也就是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商铺,商铺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三十文的利息,即支付百分之三的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是最早“银票”,当然,这种“银票”还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并非市场流通的货币。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票”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银票铺,并在各地设银票分铺,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银票”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
再后来,银票商铺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银票”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银票”,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时候的“银票”才真正发展成为能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
北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银票呢?
因为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金银铜等贵重金属短缺,满足不了流通的需求。
一开始,北宋朝廷没有办法,只能铸造铁币来确保流通需求,当时,十个铁币才能抵一个铜币,而一匹布就需要铜钱两贯,也就是铁币两万,两万铁币的重量足有五六百斤,拉一车铁币去买一匹布就是当时的现状,这种交易方式极为不便,因此客观上就促成了轻型货币银票的出现。
宋仁宗天圣元年,北宋朝廷设置益州银票务,由在朝京官监督主持银票发行,官方银票正式问世。
北宋时期的银票发行还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应用极为广泛,直到宋徽宗大观元年,北宋朝廷将银票改为钱引,使得货币与本金脱离,肆意增发,才造成了银票或者说钱引价值大跌,到了南宋末年,一千文的钱引价值已经不到一百文。
到了元代,银票制度反而更完善了,元代主要货币就是银票,甚至《马可波罗记》中都详细介绍了元代银票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情况。
明朝也发行过银票或者说纸钞,明初洪武八年就发行了替代铜钱的宝钞,原因也是由于当时缺铜。
洪武八年发行的宝钞面额为一贯,也就是一千文,当时的米价就是一石米一贯宝钞。
到洪武二十二年,大明朝廷又增发了面额分别为拾文、贰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的宝钞,而此时因为发行宝钞不设置储备金,想怎么发就怎么发,以致宝钞严重贬值。
到永乐五年,一石米已经涨到宝钞三十贯,也就是说,宝钞二十年就贬值了三十倍!
到宣德七年,一贯宝钞只值铜钱五文,也就是说,宝钞发行五十年就贬值了两百倍!
到正统九年,一石米的价格已经超过宝钞一百贯,宝钞已经不能通行,“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到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被废止,大明朝廷不再发行纸币。
这就是大明发行纸币的闹剧,完全不管经济发展规律,肆意乱发,只用了一百余年时间便使得朝廷信用破产,民间不承认宝钞!
张斌看着眼前关于大明宝钞的记载,不由皱眉不已,在大明,纸币的信用早就被朝廷给摧毁了,自己再发行银票,有人买帐吗?
他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大胆尝试,循序渐进,慢慢恢复纸钞的信誉。
他知道,银票实际上是很有前途的,或者说,纸钞取代金属货币是一种趋势。
这个时候大商户之间的交易已经上升到数万两甚至是数十万两的级别,数十万两是什么概念,不说什么十两一斤与十六两一斤的区别,简单换算一下,十万两就是一万斤,一万斤银子,最少也要几辆马车才能拉的动,拉着数车甚至是数十车银子去做生意,其麻烦程度可想而知。
不说别的,光是一个安全问题就不容忽视,如果是同城做生意还好,如果是异地,跨越几个州府,甚至是跨越几个行省,带着数车甚至是数十车银子就很不安全了,防匪盗,防贼,那只是一个方面,有时候,甚至自己人都得防,因为数十万两银子足以让人为之疯狂,一旦银子被抢,什么都没了,有时候甚至连命都的搭上!
所以,不管怎么说,现在各地行商的大商户对银票是有需求的,而且需求很迫切,这就是恢复纸钞信誉的基础,只要各大商帮的商户都用上东盛堂发行的银票,民间对银票的信心就会慢慢恢复,到时候,银票成为流通货币就会水到渠成。
发行银票,除了信誉问题,最重要的莫过于防伪的问题了,你不乱印,人家仿制你的,逮着一顿乱印,那时候就不是信誉问题了,整个东盛堂甚至都会因此而破产。
所以,发行银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解决防伪的问题,为此,张斌特意在福广调集了十余户忠厚老实的印刷户,将他们全部迁移到大员城,专门安置在一个大宅院里,跟他们商议起银币的防伪来。
这下,他这位总督大人就比较怪异了,正事不管,成天跟十余户印刷户混在一起,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这会儿真没几个人知道他在忙活什么,因为这十余户印刷户都被他监管起来了,甚至他还下了封口令,严禁他们跟任何人谈及研制银票的事情,一旦发现,迎接他们的就是永远消失!
对于纸钞的防伪,张斌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他虽然没有造过纸币,后世的纸币却见的多了,各种防伪方法也有所了解,所以,设计起银票来倒不是很难。
纸币防伪有很多种方法,结合明朝这会儿印刷和造纸技术的水平,张斌选取了几种。
首先是纸张,纸张肯定要特制的,用特殊的纸张足以难住九成以上的仿冒者,只要用市面上买不到的特殊纸张印刷银票,绝大部分仿冒者都得跪,纸都买不到,还仿冒什么呢?
他征询了十多个印刷户的意见之后,定下了一种纸,这种纸在市面上根本没有买,这些印刷户中也只有一两个人见过。
一般纸都是用稻草、麦秆等原料做的,成本低廉,一百张一尺的稿纸也才几厘钱,这种是印刷常用的纸,没什么柔韧度,一撕就开,也不耐磨。
好一点的纸则是用树皮做的,成本就比较高了,一百张一尺的纸便宜的也要几分,贵的要几两,这种纸一般用作高档书籍的封面,柔韧度已经相当不错了,要费点劲才能撕开,也比较耐磨。
最贵的纸则是用棉絮做的,成本相当高,比布匹都高的多,因为布匹是直接拿着棉絮做成的纱线去织的,棉絮等于完全被利用了,而用棉絮做纸的话,起码要煮出一半的渣滓,只用处理过后的棉纤维。
这种纸,相当柔韧,也比较难撕开,相当耐磨,而且白度比较高,不用添加任何增白剂,自然洁白,对印刷颜料的吸附性相当好。
不过,这种纸造价昂贵,差的都要几厘钱一张,好的甚至要一两一张,一般只有特有钱的人家做特殊用途才会专门订制,而且,会造这种纸的匠户也不多。
造银票,要的就是这种纸,造价昂贵不怕,一两一张也没关系,因为张斌准备做的第一批银票面额都是一百两的,长度也不到半尺,一张一尺的纸可以造好几张银票呢,造纸的成本压根就不算什么。
于是乎,他又调来了几个经验老道的造纸匠户,也全部集中在大员城,让他们专门生产做银票用的纸张。
纸张的问题解决了,接着就是雕刻和印刷技术,这个虽然不是独门技术,可以加入的防伪元素却很多,比如特殊的复杂图案,比如多层彩印,比如双面印刷等等。
张斌还决定用特制的铜板雕刻,这样的话印出来有凹凸感,还可以套用精密的模具,使印刷出来的图案更加精密,而且还比较耐用,不像木版那样印着印着印着就花了,线条始终如一。
最后,他还搞了个独特的条码编号,正面是阿拉伯数字,反面则是与之对应的条形码,这个完全是后世的东西,一般人根本不明白这是什么玩意,而且数字编码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人也不会知道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他也不准备将条形码的识别方法教给太多人,仅限于各区域的大掌柜和他们的窒息亲属,外人绝对不教,而且也严禁他们教给外人。
就这样秘密筹备了将近一个月,第一批百两的银票终于可以印刷了,张斌特意召集了附近几个区域的大掌柜,开始培训他们识别银票真伪的方法。
还是那几个离东番比较近的,能通过快船联系的,也就是:
福建和江西由大掌柜黄鹏负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