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3/550

黄氏闻言,一拍额头,终于明白了,由于陈盈盈和陈秀秀父母早亡,他和张成德都把陈秀秀当自己的女儿在养,这陈秀秀的亲事可不就得来找他们吗。
她不由转头看了看站在那里照看自己孙子孙女的郑成功和陈秀秀,男的高大英俊,女的娇美异常,真宛如一对金童玉女般,这主意不错啊。
她连忙点头道:“好啊,好啊,正好趁这段时间把他们的亲事办了,老头子,你没意见吧?”
张成德就没注意她们在说什么,这会儿黄氏猛然一问,他不由莫名其妙道:“什么,什么有意见没意见?”
黄氏翻白眼道:“我说森儿和秀秀的亲事啊。”
张成德貌似还没回过神来,他下意识脱口道:“秀秀不是说要嫁给老五吗?”
黄氏闻言,伸手就是一巴掌拍他头上,没好气的道:“那是秀秀小时候不懂事胡说的,哪能当真啊,老五比秀秀大了将近二十岁呢,怎么能行,你不觉得森儿和秀秀很般配吗?”
张成德吃了这一巴掌才回过神来,他摸着头,恍然道:“是啊,是啊,森儿和秀秀的确很般配,我没意见,不过,你总得问问秀秀愿不愿意吧,她要真死心眼,想嫁给老五怎么办?”
这倒是个问题,黄氏不由尴尬的对田川氏道:“我们倒是没什么意见,就是不知道秀秀同不同意啊,要不晚上我问问她。”
田川氏这会儿反倒有点急了,倒不是她急于求成,她主要是怕节外生枝,毕竟要找个门当户对的媳妇不容易,要找个这么漂亮的媳妇更不容易,要找个自己儿子喜欢的媳妇那就更难了,自己的儿子喜欢陈秀秀,这点她这个做娘的自然能看出来。
她想了想,干脆咬牙道:“要不现在就让森儿去问秀秀。”
这样能行吗?
黄氏想了想,点头道:“也好,这毕竟是他们自己的事,就让他们自己来决定。”
田川氏闻言,连忙撒手道:“去,叫你哥哥过来。”
小七左卫门立马屁颠屁颠的跑过去对郑成功道:“哥,母亲让你过去。”
郑成功闻言,看了看凉亭,又看了看陈秀秀,这才有点不舍的向凉亭走去。
说实话,他一点都不想陪张香和张洋这几个小屁孩玩过家家,他之所以老是黏过来,主要是想跟陈秀秀说说话。
自己的母亲找自己有什么事呢?
田川氏见自己的儿子走过来,不由轻轻的抚着他的脸,骄傲的道:“森儿,你已经长大了,该成亲了。”
成亲?
这个问题郑成功还真没考虑过,他实岁毕竟才十四,而且一直跟在张斌门下学习,根本就没考虑到成家立业的问题。
他闻言一愣,随即尴尬的道:“这个,这个,孩儿还小。”
田川氏却是满脸慈爱道:“傻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为娘见你老缠着人家秀秀,特意给你来提亲了,你想跟秀秀成亲吗?”
郑成功闻言,不由满脸通红,这点小秘密都被他母亲发现了,尴尬啊。
不过,跟秀秀成亲,这个他还真有点想,而且越想就越觉得想,但是这种话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他只能红着脸,偷偷的点了点头。
田川氏见状,宠溺道:“为娘就知道你喜欢秀秀,你赶紧去问问秀秀,看她同不同意,如果她同意的话,为娘马上给你们操办婚事。”
“啊。”,这个还得自己去问啊!
成亲不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
他不由看向陈秀秀的“父母”张成德夫妇,黄氏倒是挺喜欢这娘家的表外孙的,她见郑成功一副六神无主的样子,不由鼓励道:“森儿,别怕,去问问秀秀,只要她同意,我们马上给你们操办婚事。”
这个,郑成功还真有点怕,或者说是紧张,不过,他的确很喜欢陈秀秀,他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向陈秀秀走去。
这个时候,张成德夫妇、田川氏和郑成功都相当的紧张,陈秀秀却像个没事人一样站在那里,认真的盯了自己的小侄儿,随时准备去将他们扶起。
郑成功看着她绝美的脸,颤声道:“秀秀。”
陈秀秀一如既往的俏皮道:“叫小姨。”
好吧,从辈分上来说,陈秀秀的确是他小姨,以往的时候,他为了讨好陈秀秀都会叫声小姨,逗她开心,但是,这次,他却是坚持道:“秀秀,我们成亲好不好?”
“啊!”,陈秀秀闻言,不由闹了个大红脸,这话,他竟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问!
她这一声惊叫,把张香姐弟都给惊动了,五双小眼睛全部集中在她脸上。
这下她更是羞的说不出话来,郑成功却是继续坚持道:“好不好啊?”
这话让人怎么说的出口呢,她自然也喜欢郑成功,不然就不会老跟他待一起了,人都是这样,要不喜欢一个人,绝对会想方设法躲避,如果没有躲避,天天黏在一起,那肯定就是有意思了。
不过,这么羞人的话,她真说不出口,特别是被几个小捣蛋盯着的时候,她只能微微的点了点头,然后,捂着脸,一溜烟跑了。
张香见状,不由好奇的问道:“成功哥哥,小姨她怎么了,什么好不好?”
郑成功这会儿只感觉满心的欢喜,他下意识回答道:“小姨她很好。”
第490章 亲情
郑成功和陈秀秀要成亲了,张斌收到消息,有那么一丝丝惊讶,有那么一丝丝疑惑,当然,更多的是高兴,为这两人的结合感到高兴。
这两人一个是自己的徒弟,一个是自己的小姨子,再怎么说,他也得过去参加婚礼。
他是准备赶回福广了,不过,还有个问题他必须考虑,那就是这次带不带太子朱慈烺去。
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麻烦。
如果带太子朱慈烺去,以崇祯多疑的性格,肯定会怀疑,就算自己不开口跟他提,他也会怀疑,因为太子才刚跟自己去了趟福广,回来还不到一个月又要跟自己去,他不怀疑才怪,太子跟自己关系太密切肯定不是他想看到了。
如果不带太子去,太子朱慈烺肯定会不高兴,郑成功等于是他的玩伴兼半个师傅,与他的关系那可不是一般的亲密,现在郑成功成亲,你不带他去,他不闹情绪才怪,如果因此和自己产生了隔阂,那自己以前所做的努力就可能白费了。
张斌考虑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带太子朱慈烺去。
因为他已经对崇祯失望透顶了,而朱慈烺却让他看到了希望,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他就选朱慈烺,至少他们这份师徒之情是真的,而崇祯跟他就没有任何感情可言,他们之间就是纯粹的君臣关系。
他再次选择了让太子朱慈烺自己去说,如果他去跟崇祯说,那太子朱慈烺十有八九是去不成了。
太子朱慈烺还没到那种能揣摩人心思的年纪,张斌一跟他说要回去参加郑成功的婚礼,他立马又上套了,哭着喊着要跟着去。
不得不说,太子朱慈烺跟崇祯的性格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他现在虽然还没表现出生性多疑和刚愎自用,但犟驴脾气却和崇祯如出一辙。
他想要做的事情,那就要做,不管怎么样都要做!
于是乎,崇祯又头大了,太子刚回来不到一个月又要跟张斌去福广,他自然不同意,但是朱慈烺又是哭又是闹,又是发动皇后又是发动皇嫂,把他烦到不行了。
他对太子的行为的确产生了怀疑,一次这样,两次还这样,这是巧合吗?
太子将来可是要继承他皇位的,如果跟他皇兄天启信任魏忠贤一样信任张斌,那岂不是又要出现一个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权臣,自己的儿子将来岂不是又要变成一个傀儡!
张斌可不是魏忠贤那种只字不识的地痞流氓出身,一旦让他手掌朝堂大权,到时候,这天下到底姓朱还是姓张!
他自然不想让让太子和张斌走的太近,对张斌太信任,所以,一开始他是极力反对的。
但是,太子朱慈烺却和他一样倔,不管怎么说,就是要去,而且还越闹越凶。
最后,他还是无奈的同意了,因为朱慈烺这样闹搞得他都不能专心处理政务了,不过他对太子朱慈烺已经有点不满了。
他决定,等太子回来以后,要好好教育一番,甚至不排除将张斌詹事府詹事之职给撸了,让别人来教导太子。
如果朱慈烺再执迷不悟,那就他就要考虑采取其他手段了。
帝王之家,本来就没什么亲情,朱明皇室的皇帝看似异常重视亲情,其实也相当的冷酷无情
比如万历,他对自己的胞弟潞王和儿子福王的确好,那是因为潞王和福王能讨他欢心,而且没有忤逆过他。
但是,他对光宗朱常洛却是异常的冷酷无情,一开始,他甚至想废长立幼,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后来,群臣极力反对,跟他对抗了十多年,逼得他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
从此以后他便不理朝政,对太子朱常洛更是不闻不问,甚至皇太孙朱由校都因此被他冷落,随便丢给一个选侍去抚养,连教人读书习字的侍讲和侍读都不安排,以致朱由校这个皇太孙长大以后斗大的字都不识一箩筐!
崇祯的倔强跟万历那也有得一拼,如果太子朱慈烺不听话,他估计也会跟万历一样冷落朱慈烺,甚至废了这个太子!
最是无情帝王家,所谓亲情在帝皇面前,淡薄的就跟一张纸一样,不去戳还好,一戳这纸就会破,历朝历代的帝王对自己的亲人冷酷无情的,简直数不胜数,崇祯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
朱慈烺这会儿自然不知道崇祯已经对他有点不满了,他只知道自己又可以跟师傅去福广了,而且还是去参加师兄郑成功的婚礼,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就这样,张斌再次带着太子朱慈烺赶往福广,崇祯还假假意思亲笔写了个“天作之合”的牌匾让朱慈烺带去送给郑成功,又赐了郑成功一个世袭锦衣卫千户的虚职以示恩宠。
张斌却是相当清楚,崇祯玩的是虚情假意,这个昏君怕是又要整什么幺蛾子了,不过,他无所谓,把握好朱慈烺才是正经,至于崇祯,总有落幕的一天。
他暂时还没空去考虑崇祯的问题,赶到福广之后,他便开始操办起郑成功的婚事来。
郑成功的身份可不简单,他是福建水师总兵郑芝龙的儿子,又是自己这个内阁次辅太子太师的得意弟子,跟太子的关系还异常密切,按道理,是要将所有福广重要官员甚至是朝堂之中有关系的官员请来庆贺一下的。
但是,张斌却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时候的朝局正处于微妙时期,温体仁这样的大奸臣已经被他干翻了,杨嗣昌这样的权臣也自食其果病死了,朝中等于出现了权力真空,而崇祯却一直不能信任自己,让自己全面掌权。
这个时候,正是最敏感的时候,实在不适宜大肆操办郑成功的婚事,所以,他干脆没有通知任何不相干的文官,只是请了自己一系的武将和东盛堂各级股东前来庆贺。
不过,就算是这样,那场面也相当的壮观。
现在他手下的武将那真是多如牛毛,光是总兵就不下十位,还有参将、都指挥使、卫所指挥使更是多达四五十个,至于什么游击将军、千总、把总、指挥使同知、指挥使佥事这些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武将,那更是数都数不清,光是这些武将和其家属加起来就差不多上千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3/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