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5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6/550

大部分人倒是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皇上将批红权交给内阁,张斌是不可能反对的,因为他就是内阁首辅啊,而且内阁大学士都是他的人,皇上这样做等于是把治国的权力交给他啊,他为什么要反对!
这件事甚至完全有可能是卫国公一手策划的,皇上只是被他糊弄了而已。
这时候朝臣的表情就不一样了,兴奋的有之,激动的有之,忧虑的有之,甚至还有人脸上暗暗露出了惊恐之色。
卫国公这是要干嘛,难道他真想架空皇上,甚至谋朝篡位!
朱慈烺也没管群臣的反应,他紧接着便开始宣布内阁的架构和内阁大学士的人选,六部尚书就不用说了,直接进入内阁,这倒没人觉着特别奇怪,因为内阁大学士差不多都是从六部尚书提上去的,一下将所有尚书提为内阁大学士,只是多了几个人而已,他们的资历绝对是够了。
但是,接下来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的任命又把满朝文武给雷到了,皇上竟然任命蔡善继为内阁首辅,而内阁次辅则是邹维琏和陈子龙,甚至皇上还顺势把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都给换了!
太师卫国公张斌呢?
海州侯孙传庭呢?
辽阳侯卢象升呢?
皇上把张斌一系的三个核心人物全部扫出内阁,这是要跟卫国公翻脸的节奏吗?
满朝文武的目光再次聚集到张斌的脸上,但是,张斌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就好像皇上说的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一般。
这权倾朝野又吃了大亏的卫国公都没吭气,其他人自然也不敢吭气,所有人都屏息静气站在那里,恭听圣训,没一个敢于插嘴的。
紧接着,朱慈烺又开始讲述抽查机制,还有都察院的职能和挑选勋贵协助问政的决定,直到他说完,一众朝臣才露出恍然之色。
看样子,这皇上也不是完全将所有权力交给内阁了,内阁还是在皇上的监督下处理政务,手上的权力虽然大了,但责任也大了,以前可不会说什么哪里如果出了问题要追究六部尚书、内阁首辅、内阁次辅的责任,因为奏折都是皇上批过的,就算有责任那也追究不起来,难道谁还敢去追究皇上的责任吗,现在可不一样了,你有了批奏折的权力,出了问题你也得承担责任。
这样搞到底是好是坏谁也摸不准,因为历朝历代都没这样搞过,谁知道最后结果会怎么样。
这也正是张斌没有跟任何人商量的原因,他能肯定这样搞肯定比当皇帝的一个人处理所有奏折要好,但是其他人不能肯定啊,要是大家意见不统一怎么办,难道自己“一意孤行”,硬压下所有反对的声音,执意这么搞?
那样一来,虽然不大可能导致自己手下人和自己翻脸,但是,心生芥蒂肯定是免不了的。
所以,他干脆不吭气,直接让朱慈烺宣布,搞的这事好像跟他没关系一样,这样,自己手下人肯定不会对自己有什么意见,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也没什么空子钻了。
由于他站那里一声不吭装菩萨,这么重要的改制竟然就这样默默通过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那就代表大家都默认了!
接下来,进入正常的奏对环节,早朝结束以后,朱慈烺竟然直接让人把所有奏折都送到了六部尚书的值房,这下可把六部尚书给搞蒙了,好在总共才六百来份奏折,分六个人手里没人最多也就一百多份,倒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他们再不熟练,对自己分内的事还是很熟悉的,所以,一上午时间,所有奏折就写好票拟了。
紧接着,奏折又被分批送到了新任内阁首辅蔡善继和内阁次辅邹维琏、陈子龙的值房,这一下也把这三个人都紧张坏了,他们都是被赶鸭子上架的啊,根本就没有一点思想准备。
不过,说到处理政务,他们的确比朱慈烺要厉害多了,每人两百份奏折,甚至不需要半天时间他就批阅完了。
朱慈烺看着司礼监收上来的奏折,内心不由震撼不已,师傅还真是厉害啊,这奏折批阅的,可比自己批阅的强多了,而且自己完全没有被架空的感觉,因为任何奏折他想查就查,随便看看,他就能知道有没有问题,谁敢暗地里搞鬼!
这下好了,自己不用累的死去活来了,每天只要坐下来检查一两个时辰奏折就行了。
他是轻松了,六部尚书和蔡善继、邹维琏、陈子龙却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一招整的紧张不已,突然被撸了的孙传庭和卢象升更是被整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里变成了一团乱麻。
这一天,整个张斌阵营的人都有点提心吊胆,因为他们不明白张斌和皇上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他们都有点怀疑,张斌是不是因为什么事和皇上翻脸了。
还好,当天下午,不到酉时,张斌所有亲信便收到了通知,晚上,张斌请他们去府上吃饭,商讨一下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孙传庭和卢象升是来的最快的,因为他们尚书之职和内阁大学士的差事都被撸了,可谓无所事事,张斌一召唤,他们自然很快就到了。
张斌也没有隐瞒,直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跟他们解释了一遍。
这时候,他们才算把心放回肚子里了,原来,皇上之所以把他们的职位全撸了,并不是对他们有什么意见,而是让他们跟随张斌去开疆扩土,而张斌之所以从内阁首辅的位子上退下来也不是因为跟皇上闹矛盾了,而是为了全心全意为大明去开疆扩土。
第775章 征服南洋
开疆扩土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帝王共同的梦想,因为帝王也想名垂青史,留下丰功伟绩为后人所传颂,而作为帝王,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开疆扩土。
治国安邦、守土安民、励精图治等等,说白了只是帝王的本分,做好了最多只能算是个明君,做的不好那就是昏君,唯有开疆扩土才能彰显帝王的能耐。
比如汉武帝刘彻,他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主要就是因为他开疆扩土之功,他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凿空西域,击溃匈奴,让大汉的版图扩大了两倍有余,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又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主要也是因为他开疆扩土之功,他攻灭东突厥和薛延陀部,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将大唐的版图扩大到了极致,从而为后人所敬仰。
朱慈烺自然也想成为名垂千古的帝王,所以,他对张斌开疆扩土的计划极力支持,张斌要什么,他就给什么,不管是文臣武将,还是粮草辎重,甚至天下兵马都任由张斌调拨。
张斌辞去内阁首辅之职也是为了集中精力来开疆扩土,而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南洋。
其实,征服南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开疆扩土,大明的疆域也远不止现在这么大,因为永乐年间,明成祖就曾四面出击,为大明开拓了不少疆域,可惜,随着大明日渐衰落,这些疆域又慢慢摆脱了大明的控制。
比如南洋,有很多地方就曾经是大明的领土,明成祖就曾派兵征服安南,再加上郑和数次下西洋,使得大明威震四海,南洋几乎所有小国几乎都成为大明的藩属,向大明称臣纳贡。
那时候,整个南洋基本可以算作是大明的疆域,大明不但在安南设立了交趾布政使司将安南直接纳入大明的版图,还设立了旧港宣慰司、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挝宣慰使司,控制了南洋大半地区,而当时的占城、真腊、暹罗、吕宋、苏禄等南洋诸国也都是大明的藩属。
但是,一场土木堡之变,直接让大明由盛转衰,大明不但在北方被蒙元瓦刺部打得颜面扫地,南方的安南也乘机摆脱了大明的统治。
后面随着大明的不断衰落,南洋各藩属国朝贡次数也日渐减少,旧港宣慰司甚至直接被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国所占领,而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挝宣慰使司也万历年间慢慢被南洋崛起的东吁王朝所侵占。
到了天启朝和崇祯朝,大明与后金连年大战,再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农民起义,大明朝廷根本就无暇南顾,所以,整个南洋也就渐渐的在大明的版图上消失了!
张斌早就有意征服南洋,将整个南洋重新划归大明版图,因为接下来几个世纪都将是海上争霸的时代,而南洋作为大明的门户如果不掌控在自己手中,大明东南沿海就将直接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那样一来,大明的防守压力就大了。
如果能将整个南洋掌控在手中,那么大明只需守住马六甲海峡和旧港附近的龚它海峡就能将列强的坚船利炮全部阻挡于国门之外,守两个狭窄的海峡和守几千里的海岸线,孰难孰易,不问可知。
所以,不管是出于巩固海防考虑,还是出于开疆扩土考虑,这南洋都必须重新纳入大明的版图。
但是,由于大明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张斌根本就没时间来解决南洋的问题,这十几年间他也仅仅收复了旧港宣慰司也就荷兰人占领的巴达维亚,同时在马六甲海峡修筑了一座新港城以扼住南洋门户,至于南洋诸国和原来属于大明的领土,他还没来得及去管呢。
现在,大明已然四海升平,政通人和,而且,随着海外贸易的展开,大明国库也日渐充盈,他终于可以着手来征服南洋了,卸掉了内阁首辅之职后,他便开始调兵遣将,为征服南洋做准备。
这征服南洋的关键其实在海上,而不在陆地上,因为大明与南洋之间陆上隔着十万大山和重重高原,想要调大军过去很麻烦,想要给大军运送粮草更是千难万难。
万历朝的时候,大明就曾与东吁王朝爆发了一场“西南极边之战”,这场战争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持续时间却相当长,从万历四年一直打到万历三十三年,足足历时将近三十年。
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大明失去了对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老挝宣慰使司等地的控制,从而使得南洋诸国彻底与大明断了联系。
其实,万历朝大明与东吁王朝的战斗中,大明并没有败,相反,大明还屡屡获胜,甚至差点灭了东吁王朝。
万历十一年,黔国公沐昌祚、云南巡抚刘世曾奉命组织大军反击东吁王朝,朝廷派出猛将刘铤和邓子龙率军出战,大明王师一路摧枯拉朽,长驱直入,收复被东吁王朝占领的土司领地,同时深入东吁王朝境内,直抵东吁王朝的都城阿瓦城下,逼迫阿瓦东吁王朝守将开城投降,要不是东吁王莽应里跑了,东吁王朝就被灭了。
可惜,东吁王朝位于大明极西之地,与中原远隔千山万水,粮草转运极度困难,“转输米,一石运价至千金”,大明无法长期维持大军给养,最后只能无奈撤军。
这也是明朝有史以来最窝囊的一场胜仗,屡战屡胜,连敌国的都城都攻克了,最后却丢掉大片领土!
究其原因,就是粮草转运的问题,要通过陆路将粮草转运到南洋太难了,安南之所以摆脱了大明的统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要征服南洋,关键在海上,当初郑和组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的时候,南洋就无人敢不服大明的统治,现在大明水师比郑和船队可强大多了,别说是转运粮草了,转运士兵都没有任何问题。
这次,张斌并没有调集太多的军队,因为南洋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势力,就算是东吁王朝在大明王师面前也不算什么,他们之所以没被大明灭掉,是因为偏远而不是因为强大。
这会儿大明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军队可以调动,因为大明疆域太大了,而且有历经了一次大裁军,军队数量缩减的相当厉害,最后,张斌也就将驻扎在漠南草原的秦军调过来交由海州侯孙传庭统帅,又将驻扎在京城以北的天雄军调过来交由辽阳侯卢象升统帅,还有就是驻扎在新港城的五万东番战兵以为后备。
至于海上,有福建水师和三万福广军,大明足以纵横南洋海域。
第776章 王师出征
大明永兴三年,正月十六,京城的年味还未散尽,张斌便带着海州侯孙传庭和辽阳侯卢象升踏上了征程。
他们的第一站是大沽港,因为京城附近就这么一个大型的港口,而且天雄军和秦军也早已赶到大沽港集结待命,就等他们领着出征了。
此时的大沽港早已不复当初的模样,不但港口经过了数次扩建,港口旁还出现了一座新城,这座新城面积并不是很大,方圆也就十里左右,但是,新城的城墙高度却足有两丈,而且,城墙上火炮密布,戒备森严,就如同一个刺猬一般。
这样一座城池自然不是给平民百姓居住的,而是用来驻军和修建军工厂的,城中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建筑,就是厂房,宿舍,军营。
按张斌的规划,这里将逐渐建成一个能容纳十万大军居住和生活的要塞,以后不管是步卒又或是水师将士都可以在这里驻守,轮休。
他之所以筹建这么一座要塞,自然是为了拱卫京城的安全,随着大明的扩张和蒙元的归化,来自京城北方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小,而随着造船和铸炮技术的发展,将来的威胁必定来自海上,所以,港口的守卫尤为重要,特别像大沽港这样的京城门户,如果防守不够严密,敌人用战舰运送步兵登陆简直易如反掌。
这种事情并不是不可能发生,大明水师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驻扎在大沽港,茫茫大海,谁知道敌人会从哪个方向来,在海上防御显然是不大现实的,唯有依托海峡或者港口防守。
当然,南洋成为大明内海之后,列强自海上攻击大明沿海就不大可能了,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京城的门户还是要严密防守的。
这时候,大沽港新城的城墙已经大体完工,但是军营却还未开始修建,倒是火枪厂和火炮厂业已竣工,正准备投入生产。
当天下午,张斌一行便抵达大沽港,此时,大沽港早已战舰林立,码头附近也早已布满了整装待发的天雄军和秦军。
张斌来到港口码头,与前来迎接的文臣武将一一见礼之后,便对孙传庭和卢象升道:“伯雅、建斗,你们先组织手下登船,我去新建的火枪厂和火炮厂看看。”
说罢,他便拍了拍新任工部侍郎徐孚远的肩膀,示意他前面带路。
大沽新城就是用来拱卫大沽港的,离港口自然不远,不到一刻钟,徐孚远便领着张斌来到了城中的火炮厂。
张斌看着宽敞明亮的厂房和正在指挥安装调试设备的工部官员,不由欣慰的道:“嗯,不错,进度很快,复斋,辛苦了,这大过年的还让你带人加班加点忙活。”
徐孚远恭敬的回道:“恩师,弟子也就指挥一下而已,不敢说辛苦,真正辛苦的是这些京营屯卫,他们都连续两个多月没休息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6/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