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411

  张邦奇依旧严肃的道:“微臣以为,这助役银本就归顺天府管,他是府尹,自然有权取消。”
  嘉靖又追问道:“他说取消就取消,难道不应该考虑一下国库的收入吗?”
  张邦奇连忙道:“皇上,据相关记载,助役银乃是成祖专为京城修建而设,现在京城早已修建完毕,这助役银自然早就应该取消了,而且这助役银也不是上缴国库的税赋,而是京城各大衙门修筑京城的开支,现在京城都修筑好了,这笔开支明显是多余的。”
  还有这种事!
  嘉靖不由皱眉道:“你的意思,这收上来的银子根本就没上缴国库,而是各大衙门自己花了?”
  张邦奇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是的,皇上,这助役银原本就是苛捐杂税,很多富商后裔都因不堪重负逃逸了,当初迁徙到京城的数千富商这会就剩下数百户了,如果再收下去,这数百户恐怕也要因不堪重负而逃逸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嘉靖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便命张邦奇退了下去。
第九十五章
稍安勿躁
  嘉靖对于刘淑相一案还是比较谨慎的,虽然他是皇帝,虽然他一句话就能决定人生死,但是,他也知道,自己不能胡来。
  他要跟个神经病一样想弄死谁就弄死谁,又或发现贪官污吏也不管,整个朝堂非乱套不可,所以,他虽然任性,却不胡来,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刘淑相一案,他不但亲自征询了李时、夏言和张邦奇的意见,还让陆炳暗地里去查探了一番。
  陆炳也早得了杨聪的照会,自然知道怎么“查”,暗中查探了几天,他便向嘉靖来汇报结果了。
  嘉靖对这个奶兄弟还是比较信任的,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亲切的问道:“文明,怎么样,老百姓是怎么评论这个刘淑相的,他为官如何?”
  陆炳毫不犹豫的拱手道:“回皇上,京城老百姓私底下对刘淑相的评价还可以,虽然没人说他是青天大老爷,但是老百姓都说刘淑相是好官。”
  “好官”这个评价已经不错了,老百姓要说刘淑相是青天大老爷嘉靖反而会表示怀疑,他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就没人说他坏话吗?”
  陆炳“老老实实”的回道:“有,不过大都是被他处置过的贪官污吏,刘淑相这个人在官场上的名声并不怎么好,因为他老是把清正廉洁挂在嘴上,只要是贪官污吏他都不会手下留情,他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一个人有人说好话,有人说坏话才是正常的,如果所有人都说好话,那这个人岂不成什么圣人了,嘉靖是不相信这年头还有什么圣人的,像刘淑相这样,说他坏话的基本都是贪官污吏已经算很好的了。
  他微微点头道:“嗯,看样子这个刘淑相为官还不错,那这次上奏弹劾他这些人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些人都跟贪官污吏有瓜葛?”
  陆炳闻言,装出犹豫的表情,为难道:“这个微臣倒没查出什么端倪来,不过,微臣倒是听说这几个弹劾刘淑相的言官最近跟夏大人走的比较近。”
  这就对了,难怪夏言说的和李时还有张邦奇说的完全不一样,夏言这个人用的好的话的确是把好刀,但是,有时候这家伙也乱砍人,只要跟他作对的,他都会想尽办法把人整下去。
  这点嘉靖相当清楚,当初正是因为夏言有这股子狠劲,才入了他的法眼。
  他就是喜欢看朝臣互斗,而这夏言好斗这一点正是他最欣赏的,下面人能斗起来就好。
  刘淑相一案,他并不认为有多过分,至少夏言并没有不择手段去栽赃陷害人家,上奏弹劾这种手段他还是能接受的,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他的权威。
  毕竟,不管怎么上奏弹劾,最终怎么处理还要他发话不是。
  嘉靖微微点了点头,又问道:“刘淑相怎么和夏言起的冲突?”
  这事可不能往细里说,如果往细里说就把人得罪狠了,陆炳这会儿还只是个锦衣卫都指挥佥事,他可不敢目空一切,逮谁咬谁。
  当然,这事不说也不行,不说怎么给夏言和陈洪上眼药呢。
  陆炳装作为难道:“这个,微臣还没查实,传闻是因为刘淑相做事不够圆滑,得罪陈公公了。”
  嘉靖若有所思道:“陈洪?”
  陆炳装出颇为忌惮的表情,小心的道:“是的,皇上。”
  嘉靖闻言,不由冷哼一声。
  陆炳虽然没细说,但他已经“猜”出来了,自己宠信的太监陈洪跟夏言有密切的联系。
  这事要是放洪武朝或是嘉靖朝,陈洪肯定会拖出去砍了,夏言肯定也会罢官削籍,朱家两位老祖宗对太监干政可是很反感的。
  不过这会儿已经不同了,因为文官势大,后面的皇帝又没两位老祖宗厉害,根本就压不住这帮文官,所以,他们基本都是培养太监去对付那些文官。
  内阁大学士与宫里的大太监眉来眼去这种事已经司空见惯了,嘉靖虽然反感,也不会因为这事去收拾陈洪和夏言,不过,他对夏言的印象却是大打折扣,这家伙,竟然也勾结内侍,看样子,培养阳明一脉来压制这家伙是对的。
  他沉默了半晌,随即挥手道:“好了,下去吧。”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嘉靖并没有处置刘淑相,也没有批评陈洪和夏言,他只是将所有弹劾刘淑相的奏折全部留中不发,以此来告诉夏言,这刘淑相就不要咬住不放了。
  夏言一看这结果,着实气的不行了,为此,他又将严嵩招到了府中。
  严嵩这会儿表现的相当谦卑,在夏言面前他简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装的就跟个孙子一样。
  夏言可不知道这家伙在装,双方一番见礼之后,他便皱眉道:“惟中,刘淑相这事你怎么看,我们要不要继续上奏弹劾?”
  严嵩闻言,心里不由冷笑道:“你怕是狂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吧,皇上的意思明显是不让弄了,你还想弄!”
  当然,他不会这么跟夏言说,表面上他还是异常小心的道:“公谨兄,要不这事就算了吧,刘淑相跟我们并没有直接冲突,我们犯不着这么卖力去收拾他。”
  夏言还是皱眉道:“我们是犯不着这么卖力去收拾他,但是,陈公公那边我已经夸下海口了,这会儿刘淑相一点事都没,我怎么跟人家交待呢?”
  严嵩心里这个鄙夷啊,没事胡乱在别人面前夸什么海口,你以为你是谁啊,堂堂三品朝堂大员是这么好弄的吗?
  你这么做纯粹是在冒傻气,你知道吗?
  当然,他也不会提醒夏言,他也知道,夏言是官途太顺,所以飘的厉害。
  飘,让你飘,飘的越厉害越好。
  严嵩依旧小心的道:“要不我们想办法在其他地方补偿一下陈公公吧,刘淑相这事我们真的不宜再追究下去了,皇上估计已经看出点苗头了。”
  夏言当然知道嘉靖已经看出点苗头了,但他心里不爽啊,朝堂之中谁不知道他这是在找茬收拾刘淑相呢,结果,刘淑相一投入阳明一脉的怀抱,没事了!
  这对于他的权威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真不想就这么算了,但严嵩怂了,他能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他隐隐已经感觉到了,乡党里面大部分人都是跟着严嵩混的,严嵩不发话,很多事都办不成。
  这家伙,什么意思?
  要不是严嵩表现的相当的温良恭顺,他真会怀疑严嵩是想骑到他头上去。
  他盯着严嵩看了一阵,随即淡淡的问道:“这事真的就这么算了吗?”
  严嵩连忙劝慰道:“公谨兄,稍安勿躁,机会有的是,我们不必急于一时。”
第九十六章
盐场
  秋去冬来,寒风凛冽,凤阳府通往淮北盐场的官道上,一支庞大的车队正冒着寒风往盐场方向缓缓前行。
  这支车队足有马拉平板车上千辆,连绵怕不有十余里长,看上去着实骇人以及,沿途商贩、平民百姓,甚至是驿卒、往来士绅见了都不由自主的让到一边,好像生怕招惹了这帮人一般。
  其实,这车队里的人也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不论是赶车的,还是马车上坐着的装束都相当平常,他们手里也没拿什么武器,除了身体强壮一点,其他跟普通老百姓并没有什么不同。
  那么,沿途商贩、平民百姓,甚至是驿卒、往来士绅为什么怕他们呢?
  很简单,这种车队一看就是去盐场拉盐的,要不然马车上不可能没什么货物。
  盐商虽然也是商贩,但一般都跟官府有很密切的关系,要不然他们根本就分不到盐引份额,而这么大一个车队少说也能拉上百万斤的食盐,也就是说,这车队的主人手里最少有数千张盐引,能搞到这么多盐引的那肯定不是普通人,谁没事敢去招惹。
  这支车队就是杨家新组建的运粮和运盐车队,这会儿整个杨家也就这千余辆马车,拉车的马就是当初杨聪和常厉一起去代州群牧所买来的战马,平板车则是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齐的,至于其他两千辆马车,那还得年后才能造好。
  这千余辆马车的规模已经够吓人的了,杨林打马骑在车队的最前方,那脸上别提多开心了。
  这么多马车,四千引的食盐一趟就拉完了,哪像以前每次都不知道要拉多少趟,而且还得雇人雇车,还得提防匪盗打劫,提心吊胆不说,还要来回的跑,累都把人累死了。
  他以前可没想过要造这么多马车,买这么多马,倒不是说他没钱买马造车,主要他雇不起这么多人,一辆马车最少也需要两个人轮流驱使,一千辆就是两千人,三千辆就是六千人,一个月下来吃喝拉撒加上工钱就是上万两,再加上马匹的消耗又是上万两,一年下来就是二十多万两,四千引的食盐还不一定能赚这么多钱呢,他怎么敢这么搞。
  不过现在就不一样了,他儿子杨聪足足给他搞来了六万多引的份额,三千辆马车和六千个劳力的消耗根本就不算什么。
  他这也是最后一趟跑这四千引的“小生意”了,明年就是六万多引了,想象都让人激动啊。
  杨林看着前面密密麻麻的盐田,不由大笑道:“建江、建林,前面就是盐场了,你们不是对盐场很好奇吗,等下我跟潘大人说说,这几天你们没事的话都可以去盐场里面转转。”
  李建江和李建林兄弟是杨聪派来保护他父亲并协助管理车队的,这年头运盐可不安全,食盐价高,抢一车盐就发达了,更别说几百上千车了。
  所以,杨林以前都请人护镖,生怕被匪盗给打劫,这会儿倒是不用这么小心了,因为车队里面就有两千壮劳力,而且他们都配备了长棍,一般几百上千的匪盗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
  李建江和李建林兄弟的确对盐场比较好奇,他们虽然是海边长大的,盐场他们还真没进去过,因为盐场都是官营的,闲杂人等根本就不让进去。
  他们这也是第一次进盐场,着实有点兴奋。
  不过,这运盐的队伍是不可能住盐场里面的,盐场里面可都是盐田,他们这两千来号人别说是进去宿营了,甚至连站脚的地方都不够。
  运盐的队伍一般都会在盐场附近找个靠近水源的平地扎营休息,这点杨林早就跟他们说过了,所以,车队离盐场还有好几里地呢,他们便开始指挥赶车的壮汉将马车全部牵到路边,卸下上面的帐篷被褥什么的,准备扎营了。
  他们可是充任过临时总旗,甚至还跟倭寇干过仗呢,指挥起两千青壮劳力来自然是绰绰有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