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411


第五章
当面考察
  杨聪是把这美好的愿景描绘出来了,但是,这愿景怎么实现呢?
  这鞑子可不会因为几句话又或者几本书就吓的逃出塞外,如果没有实际行动,鞑子还是会年年来寇边。
  嘉靖思索了一阵,随即盯着杨聪郑重的问道:“清风,你觉得把六万边军精锐全部装备起来需要多少银子?”
  他能提出这个问题,就证明已经在考虑制造火枪、火炮和轰天雷等装备了。
  杨聪闻言,心中又是一喜。
  这个问题他自然也考虑过,而且他还有很多其他的想法。
  他假装思索了一阵,这才郑重的道:“如果但是抽调工部和兵部官员,组织匠户制造装备,每年最少要投入二十余多万两,三五年下来,怎么也得上百万两才能将六万边军精锐全部装备齐整。”
  一年二十余万两,已经算是少的了,这还是尽量缩减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结果,要按实价来算,光是几万把火枪,几百门火炮就不止这点银子。
  嘉靖闻言,眉头不由皱了起来,别看大明家大业大,一年税赋收入其实也就四百来万两,就这四百来万两还要负担数万官员和十余万边军将士的俸禄,一年要抠出二十余万两,真的很难。
  杨聪偷偷看了看嘉靖的表情,紧接着又小心的道:“皇上,微臣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抵消朝廷开支。”
  这意思,难道不用花钱也能把六万边军精锐全部装备齐整?
  嘉靖闻言,不由饶有兴致的追问道:“噢,什么办法?”
  杨聪依旧小心的道:“这个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增加盐引数量或者每引的重量,所有武器装备制造费用皆有盐商承担。微臣已经查过了,推行开中法之初,边军的武器装备制造费用也是由盐商提供的,只是后面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一己之私将这些都摘除了,结果就是边军武器装备几乎断了供,制造武器装备的费用全被那些贪官污吏给贪墨了。”
  这个的确是实情,去年,就因为这事,嘉靖都把山西巡抚陈达给砍了。
  其实,朝廷发行的盐引一开始也不是三百斤一引,而是五百斤一引,只是一些贪官污吏为了自己贪腐方便,制造各种理由,各种借口,慢慢把武器装备和辎重的供应从盐商手里夺了过来,每引的重量也因此降了下来。
  这些情况,嘉靖大概也了解一些,增加盐引数量又或者增加每引的重量对他来说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不过,他并不是那种冲动的人,要不要按杨聪说的去做,他还需深思熟虑一番。
  朝廷不花一两银子就能把边军精锐全部装备起来自然是好事,但是,现在杨聪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情况会怎么样,还不得而知。
  他经历了不知道多少事情,很多朝臣一开始的时候都是说的天花乱坠,但是,到最后,一看结果,却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鞑子一直在北方肆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大明的国力,真拿鞑子没办法吗?
  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就算不装备火枪、火炮和轰天雷,没有战车,直接拿现有的装备和鞑子硬拼,大明边军也不一定干不过鞑子,问题很多朝臣都只是嘴上功夫厉害,说的好听,一旦动起手来,就是盘菜。
  嘉靖思索了一阵,突然问道:“朕听闻你们想垄断盐业生意,有没有这回事?”
  卧槽尼玛啊,谁这么缺德,竟然在嘉靖跟前进这种谗言。
  杨聪闻言,不由一愣,不过,很快他便想明白了,在嘉靖面前嚼舌根子的不是夏言就是严嵩。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嘉靖可不是白痴,这种事情想糊弄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杨聪愣了一下,随即便鼓起勇气反问道:“皇上,这话不知道出自何人之口,听起来着实让微臣惶恐不已。微臣斗胆问一句,皇上可知道现在的盐价?”
  这个嘉靖怎么可能知道,他只管吃,茶米油盐什么的,多少钱一斤,他从来就不管。
  他略微有些尴尬道:“现在盐价几何?”
  杨聪直言不讳道:“其他地方微臣不是很清楚,微臣只知道,现在南直隶的盐价大约是一分五厘一斤,湖广和山西大约是三四分一斤。”
  嘉靖闻言,不由露出一丝茫然的表情,这一分五厘、三四分一斤,好像有点太高了吧,大明百姓一年的税赋总共好像还不到一分呢!
  杨聪偷偷瞄了一下他脸上的表情,随即便解释道:“皇上,这盐价高的着实有点离谱了,因为盐运司从灶户手里兑换食盐,每四百斤才给一石米,也就是说一百斤食盐的成本也就一分左右,如果再加上每引三两的盐税,一百斤盐的成本也就两分左右。这盐价之所以这么高,并不是盐商黑心谋取暴利,而是因为各级官吏的层层盘剥,两淮盐政案就是明证,光是盐政官员,每引就要收十两的例子钱。而边镇还要收例子钱,也是每引十两左右,山西巡抚陈达当初就是因为没收到足够的例子钱,所以为难家父。还有原来的南京户部分配盐引份额的时候,每引差不多也要收十两的例子钱,也就是说,这盐还没开始卖呢,每斤就已经被各级贪官污吏盘剥了一分银子,再加上开中的费用,运输的费用,这盐价就变成了一分五甚至三四分。”
  这下嘉靖总算是听明白一点了,原来,这些贪官污吏中间盘剥的钱已然达到了盐税的十倍以上!
  他不由沉声道:“你的意思,只要没这么多贪官污吏在中间盘剥,这盐价起码能将下去一大半?”
  杨聪连忙顺势拍道:“皇上英明,我们之所以争取盐业生意就是为了把这盐价给将下来,比如,张时彻张大人出任户部尚书以后,便开始约束手下官员了,这分配盐引时的例子钱最少能清掉一大半,还有王栋出任两淮盐运使之后也开始整肃手下官员了,这换取食盐的时候例子钱又能清下去一大半。别的地方微臣不敢保证,到明年,我们负责的南直隶,盐价最少能降一半,降到七厘左右,湖广的盐价也能降一大半,降到一分五左右。”
  原来是这样,嘉靖闻言,看向杨聪的目光不由饱含欣赏之意。
  他其实是在考察杨聪呢,当面考察!
  杨聪最大的问题就是掺和到盐业生意里面去了,他自然要问清楚。
  现在看来,杨聪的目的好像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啊。
  他相信,在这一点上,杨聪绝对不敢骗他,因为南直隶和湖广以前的盐价和今明两年的盐价,他只要随便派人去查查就能查清楚,杨聪如果敢骗他,那纯粹是找死。
  这小子,不错啊,争夺盐业生意竟然是为了降低盐价,为老百姓谋福!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
  这会儿嘉靖对杨聪是真有那么点欣赏了,起码杨聪编撰的《格物致知之理》就很不错,而且杨聪这个人还很诚实,说到盐引的问题,他并没有回避,而是老老实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小子是个不错的人才,可以好好培养一下。
  至于怎么培养,嘉靖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
  他甚至已经决定,就用杨聪去对付鞑子!
  鞑子的问题已经困扰了他这么多年了,他真有点受不了了,而杨聪想出的办法应该算是对付对付鞑子的最佳方案了,如果按杨聪说的,给边军精锐配备火器和战车,三五年内,还真有可能解决鞑子的问题。
  他已经厌倦了那些朝臣耍嘴上功夫了,他准备用用新人,而新人里面最有能力的应该就是这个杨聪了,至少他目前是这么认为了。
  他之所以当面考察杨聪,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
  杨聪的表现已经获得了他的认可,再加上陆灵儿的关系,更坚定了他培养杨聪的决心。
  那么,怎么培养杨聪去对付鞑子呢?
  直接将杨聪擢升为兵部尚书又或是总督、巡抚什么的肯定是不现实的,他虽然喜欢用火箭般的速度提拔他看重的人才,但是,提拔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成绩。
  嘉靖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要他觉得你有才能,那你的机会就来了,但是要获得提拔,还是得做出成绩来,没有一点成绩,他是不可能胡乱提拔的。
  杨聪这会儿也算是做出了一点成绩了,至少这《格物致知之理》编撰的就很不错,如果真的能编成一套类似于《永乐大典》的传世巨著,他也会因此为后人所颂扬。
  这点成绩,应该怎么提拔呢?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解缙在编撰《永乐大典》之前好像只是个从九品的翰林院侍诏而已,后面他编撰《永乐大典》,取的了一定的成绩,很快就被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这会儿杨聪已经是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了,编撰《格物致知之理》也出了一定的成绩,擢升为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应该是没问题的,还有,他还想培养杨聪去对付鞑子,翰林院官员是不可能调去收拾鞑子的,一般调去对付鞑子的都是都察院御史、右佥都御史又或者兵部郎中,兵部侍郎,这会儿杨聪的品级还不够兼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挂个御史,去某个边镇巡按还差不多。
  想到这里,嘉靖突然又问道:“清风,你可敢去边镇指挥大军与鞑子作战。”
  晕死,这个问题,杨聪还真没想过。
  不是他没这个胆,主要他的官衔跟指挥大军作战实在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翰林院修撰怎么可能去指挥大军作战!
  嘉靖这么一问,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这位皇上,那可是出了名的任性,提拔官员那就跟神经病一样,只要入了他的法眼,他什么官都敢给人升!
  指挥大军跟鞑子作战,好啊,只要你敢给我升官,我就敢去!
  其实,文官指挥大军作战并没有多少危险,除非实力特别悬殊,被人围的走投无路,一般文官是不大可能战死的,而且,亲临现场还能实验一下兵法的可行性和火药武器的威力,对兵法的成型和火药武器的改进都有莫大的好处,还有,获取军功可是升官的捷径,只要打出点成绩来,那官职还不是蹭蹭的往上升。
  去就去,谁怕谁啊,在热武器面前,鞑子骑兵就是盘菜。
  想到这里,他毫不犹豫的道:“微臣也想为国出力,奈何微臣这职位实在不合适指挥大军作战啊。”
  嘉靖欣慰的点头道:“只要你有这个心就行,朕可以给你挂个都察院御史,去边镇巡按,先不说六个边镇,一个边镇的大军你还是有权指挥的。怎么样,你觉得去哪个边镇最好。”
  这家伙,还真敢给胡乱给人升官啊!
  杨聪仔细想了想,随即激动的道:“皇上,要不就宣府吧,宣府离京城最近,调派匠户最为方便。而且山西三镇里面,宣府镇最有可能遭遇鞑子进攻,微臣觉得,可以现在宣府设立兵工厂,生产火枪、火炮、轰天雷和火龙战车,等宣府镇的边军全部装备好了,再向其他边镇推广,这样一来武器装备这块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
  嘉靖毫不犹豫的点头道:“那好,朕就给你挂个都察院御史衔,巡按宣府,专门负责对付鞑子骑兵。”
  杨聪连忙拱手作揖道:“多谢皇上恩典。”
  嘉靖紧接着又问道:“你估摸着这《格物致知之理》需要多少人编撰,大概多久能编撰出来?”
  这个杨聪心里还真没底,谁知道要跟鞑子打多久,三年,五年,有可能只能把六万边军精锐装备齐整,至于深入草原将鞑子赶出塞外,那还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呢,而且《格物致知之理》不光是《五行篇》、《兵法篇》、《器械篇》,也不光是怎么对付鞑子,内容还多着呢,编撰起来是很费时间的。
  他仔细想了想,这才拱手道:“皇上恕罪,微臣想先集中精力对付鞑子,这《格物致知之理》编撰起来可能会比较的慢,或许打完鞑子之后还需要几年时间。”
  嘉靖闻言,沉吟了一阵,随即缓缓点头道:“嗯,对付鞑子的确是当前第一要务,至于《格物致知之理》的编撰,慢慢来也没关系,要不你先组织点人慢慢编撰吧,等收拾了鞑子再集中精力,全力编撰。这会儿你有没有看中的人,朕可以先给你调派一些。”
  这编撰人员杨聪倒是早就有数了,他毫不犹豫的道:“微臣先前编撰的时候翰林院侍读罗洪先、兵部员外郎唐顺之、赵时春、工部主事王宣都给了微臣不少的帮助,要不就这几个吧,皇上,您看行吗?”
  嘉靖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好,就他们几个,朕就擢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负责编撰《格物致知之理》。”
  晕,一下升两级,这升官速度果然快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