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411

  这个时候杨聪也算是放心了,他一直担心吉囊会集结九万大军跟他拼命,毕竟他已经干掉吉囊手下几千人马了。
  他是对火枪和火炮有信心,但他还没狂妄到自认为凭借手里这一万人马就能天下无敌了,要吉囊集结九万大军跟他拼命,他绝对干不过。
  还好,吉囊主动退去了,大同镇和太原镇的边军精锐也来了,这大局就等于定下来了,这时候吉囊肯定是不可能来拼命了,大同镇和太原镇的边军再不济拖住他几万人马还是不成问题的,再加上地形上的优势,吉囊要再来的话,绝对是有输无赢。
  杨聪是放心了,大同巡抚刘天和却忧心起来,吉囊是跑了,他这大同镇失守之罪却是怎么都跑不掉的,朝廷可不管你有多少困难,边镇没守住,那就是大罪。
  还好,鞑子在大同镇还没肆虐几天便被赶出去了,这边镇失守之罪虽然大,应该还罪不至死。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这边镇失守之罪朝廷肯定不会就此算了,那么,怎么减轻自己的罪责呢?
  这会儿鞑子骑兵已然退去,接下来就是上奏朝廷,汇报战果了,这奏报如果让他来写,他自然能想尽办法为自己减轻罪责。
  这一点对刘天和来说可是头等大事,所以,三方人马才刚刚会师他便命人在大同镇总兵府后院摆了桌酒席,请曾铣和杨聪等人赴宴,表面上是为了庆贺一下赶跑了鞑子之事,实际上却是想让曾铣和杨聪帮帮忙,将上奏之事交给他来办。
  这也算是三位巡抚头次会面,只可惜这怕也是三人作为巡抚最后一次会面了,刘天和虽然罪不至死,这巡抚肯定是当不成了,朝廷怎么处理他还是个未知数呢。
  不过,他脸上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忧伤之色,曾铣、杨聪、张达等人到齐之后,他便站起来举杯道:“多谢曾大人和杨大人出手相助,要不然这次大同镇恐怕是要遭遇一场可怕的浩劫了,来我敬大家一杯。”
  众人闻言,连忙站起来举杯跟他一碰随即一饮而尽。
  这开场白一表,接下来刘天和也没说什么其他的,就是一个劲的敬酒,感谢曾铣、杨聪、张达等人前来支援,这一圈敬下来,曾铣和杨聪是没什么,刘天和却已微微露出一点醉意。
  这明显是在借酒浇愁啊。
  曾铣见状,忍不住叹息道:“刘大人,这次鞑子入侵虽非你之过,朝廷那边恐怕也不会就此算了吧,你可有什么打算?”
  刘天和是想让曾铣和杨聪把奏报之权交给他,但他却不知道如何开口,毕竟这两人都是巡抚,他总不能说,曾大人、杨大人,你们都不要上奏了,奏折就让我来写吧。
  曾铣这一句倒是问的正好,他连忙顺势道:“朝廷怎么处理估计得看我们奏报怎么写,曾大人,我斗胆问一句,这奏报,你准备怎么写呢?”
  说完,他便满脸期盼的看向曾铣。
  曾铣闻言不由一愣,这奏报怎么写的确很重要,刘天和这意思难道是让他美言几句?
  他仔细一想,又觉着不对,如果刘天和想让他美言几句直接开口就行了,问题人家压根就没说这些啊。
  这刘天和到底什么意思呢?
  他又仔细想了想,终于有点明白了,刘天和的意思估计是让他不要上奏了,这次的事就由其一个人上奏。
  这样一来,刘天和肯定能避重就轻,好好为自己开脱一番。
  不过,如果奏折完全由刘天和一个人写,他和杨聪的功劳怕就是要打折扣了。
  这或许就是刘天和不好直言的原因吧。
  他考虑了一阵,这才苦笑道:“我这次来纯粹就是走了个过场,还没遇着鞑子呢,人家就已经跑得没影了,这奏折我真不知该怎么写了,刘大人,要不你帮个忙,在奏折中顺带提一句,也省得我去费那脑筋。”
  这人是真不错,不说大公无私,最少不会为了自己私利而牺牲同僚。
  刘天和连忙举杯道:“曾大人,多的话就不说了,多谢。”
  杨聪一听他们这话便明白了,这刘天和估计是想代替他和曾铣一并上奏,已减轻自己的罪责。
  这忙帮不帮呢?
  他如果单独上奏,这次自然是天大的功劳,不过,他这才刚连升三级没多久,他也不知道嘉靖会不会发疯再给他升官,倒不如卖个人情给刘天和算了,毕竟当初吉囊进攻宣府镇的时候人家刘天和也曾答应过出兵支援他。
  想到这里,他举起酒杯郑重道:“刘大人,我也在考虑这奏折怎么写呢,毕竟我是奉命前来支援的,对大同镇的情况并不是很清楚,而且,我也就碰到了蔚州那一路鞑子,其他两路是什么情况我更不清楚。刘大人,要不你也帮我个忙,在奏折中顺带提一提蔚州那边的情况,也省得我费尽脑筋去想怎么上奏。”
  这话说得,不但帮了忙,还给了面子,刘天和当即举起酒杯感动道:“杨大人,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如果刘某这次能躲过一劫,今后定会想办法回报。”
  他是真不知道自己这次能不能夺过一劫,一般边镇失守,上至巡抚下至领兵将领都免不了责罚,撤职查办都算是轻的了,拉去砍了都有可能。
  他之所以想要这个单独上奏的权力,说白了就是想分润一下曾铣和杨聪的功劳,这样,他就有机会将功抵过了。
  曾铣那边倒还罢了,人家的确没跟鞑子交战,功劳微乎其微,杨聪这就不一样了,听闻人家可是把蔚州那一路鞑子打的大败而逃,斩获更是惊人。
  可以说,大同府城这一路鞑子之所以退兵,主要原因还是杨聪率宣府镇边军精锐赶过来了,要不然,就凭他和曾铣手下的两万步卒,人家估计根本就不惧。
  他着实没想到,杨聪轻易放下这么大的功劳不亲自上报,而让他代劳。
  又是一杯酒下肚,他猛然想起来,自己还不知道杨聪的具体斩获如何呢,虽说他想分润人家的功劳,但也不会坏到把人家一笔带过,把所有功劳都算自己头上。
  想到这里,他连忙问道:“杨大人,听闻你在广灵大胜鞑子骑兵,不知道具体斩获如何?”
  杨聪淡淡的道:“也没什么,就是斩获敌首两千余,俘虏敌众数百,缴获战马千余。”
  这!
  这还没什么!
  刘天和闻言,不由目瞪口呆,就连曾铣都被吓了一跳。
  我的天,还没听说过谁能把鞑子打这么惨呢!
第六十二章
是非功过
  大同镇击退了入侵的鞑子骑兵,巡抚刘天和的奏折很快便传到京城。
  刘天和在奏折中将此次鞑子入侵的过程做了详细的奏报,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不过,这个过程貌似都是向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的而已。
  一开始他便判断鞑子必将突袭大同镇西北的玉林卫,所以,他事先率大同镇边军精锐赶往玉林卫驻防。
  果然,鞑子骑兵主力随即便跨过关外长城,直奔玉林卫而来,好在他已率军在玉林卫严阵以待,鞑子骑兵主力初战失利,很快便退回了塞外,只可惜鞑子骑兵还有两路偏师分别从突入阳和卫和镇虏卫附近突入,流窜至大同府城和蔚州附近。
  他收到消息,当即便向朝廷汇报,请求援军,并亲率大同镇边军精锐回防大同府城。
  还好,鞑子骑兵两路偏师并未在大同镇肆虐多久,窜入蔚州境内的鞑子骑兵很快便被奉命前来支援的宣府镇边军精锐击退,随后,窜入大同府城附近的鞑子骑兵也被大同镇、太原镇和宣府镇三路边军精锐一起赶走。
  此次鞑子入寇前后不到五天时间,大同镇军户和平民并没有什么伤亡,倒是窜入蔚州境内的鞑子骑兵被宣府巡抚杨聪所率的边军精锐围堵在广灵县境内,伤亡惨重。
  他在奏折中还详细列举了广灵之战宣府巡抚杨聪的斩获,而其他两处,他则言明因为接战时间太短,鞑子骑兵退的太快,斩获颇微。
  这奏折看上去倒不像是大同镇被鞑子骑兵攻破了,而是大同镇、太原镇和宣府镇三路边军精锐联合阻击鞑子骑兵入侵,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可以说,奏折中所述大部分都是实情,杨聪的功劳也是实实在在的,他并没有造假,也没有将杨聪的功劳算在自己头上,他只是转换了一下概念,将鞑子骑兵攻破大同镇一事描绘成他联合太原镇和宣府镇的边军精锐积极抵御鞑子骑兵入侵。
  这样算起来,他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了,毕竟鞑子骑兵入侵在西北边镇是很常见的事情,只要边镇军户和平民没什么损失,并及时将鞑子骑兵击退,那就算不错了,如果能有斩获,那便算是有功了。
  他这奏折着实写的有水平,只可惜,他犯了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不该在奏折中为杨聪表功。
  这年头就是这样,能力和功绩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站队,只要你站队正确,哪怕是个贪官污吏也能平步青云,如果你站错队了,就算你劳苦功高都没用。
  这会儿内阁当家做主的可是夏言一党,奏折的票拟自然是夏言说了算,而杨聪跟夏言那是妥妥的对头,他在奏折中为杨聪表功,那就是典型的站错队了。
  夏言看到奏折,当即就怒了,什么玩意儿,你竟然敢给杨聪说好话,当我这个内阁首辅是假的吗?
  他当即便在票拟上写道:“巧言令色,掩过饰非,大同镇失守之罪不可恕,当革职查办,捉拿回京,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
  这家伙,如果朝中是夏言的一言堂,刘天和就真完蛋了。
  还好,这时候阳明一脉在朝中还是有点势力的,杨聪的关系网更是遍布整个朝堂,杨聪看了刘天和的奏折便预料到了,夏言肯定会跟其过不去。
  所谓“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杨聪感觉,刘天和这人还不错,值得拉拢,所以,刘天和将奏折递上去的时候,他也写了封密信,命人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送给陆炳。
  他在信中也将大同镇发生的事情详细描述了一遍,就连刘天和奏折的内容他都概述了一遍,总之,就一意思,刘天和此人恩怨分明,值得一保。
  陆炳当然明白杨聪的意思,这值得一保并不是要他一个人去保,而是要发动阳明一脉去保,他一个人可保不住刘天和,毕竟他这会儿还只是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而已。
  他很快便将杨聪的意思传达给了阳明一脉的大佬,请他们出面,力保刘天和,而这个时候,西北的战事也是朝臣门热议的话题,不过,他们议的大多不是刘天和,而是咸宁侯仇鸾。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咸宁侯仇鸾可没跟吉囊真打,而且就算真打了,他报上来的战绩跟杨聪的斩获比起来那也算不得什么,为了这会儿朝臣都在热议咸宁侯仇鸾的事呢。
  这个自然是咸宁侯仇鸾自己整出来的,他可是花了大价钱,资助了吉囊一万两白银,三十万石粮食,请吉囊跟他合演了一场攻防战,这么大的代价都出了,他自然想要捞取更多的回报。
  为此,他又让自己的儿子仇雄去找严世蕃了。
  仇雄这个败家玩意儿这会儿还是个愣头青,当然,这也不能说明他脑子有问题,人总会经历年少无知又或者说愣头青的阶段,只是有的人愣的时间比较短,有的人愣的时间比较长,真要脑子有问题的人,可能四五十岁了还是个愣头青。
  仇雄这会儿还不到二十,正是愣的厉害的时候,这天还是酉时方至,国子监的教授刚宣布下课,他便屁颠屁颠的跑到严世蕃跟前赔笑道:“德球兄,小弟有点事想请您帮忙,不知德球兄可否有空陪小弟去喝杯水酒?”
  这家伙,大概认为什么事都是一回生二回熟,他想着上次都已经贿赂过严世蕃了,这次他甚至客套话都懒得说了,直接请人帮忙便成了。
  严世蕃这个无奈啊,人家行贿好歹还知道遮掩,你小子却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
  他真担心这愣头青当着这么多同窗的面把帮什么忙都说出来了,那他这脸可就扛不住了。
  他连忙起身拍着仇雄的肩膀道:“正好,今天为兄也想去喝两杯,走,我们喝酒去,上次你请我,这次我请你,我们就算扯平了。”
  仇雄还待啰嗦,严世蕃当即就拉着他的胳膊,往外扯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