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411

  这擢升咸宁侯仇鸾一事就这么无声无息的通过了,紧接着,嘉靖又继续道:“宣府巡抚杨聪两次击败鞑子大军,斩获惊人,功勋卓著,特擢为兵部侍郎,宣大总督!”
  “嗡”,他这话一出,群臣明显骚动了一下,这皇上喜欢胡乱提拔人大家都知道,不过,大家都没想到,这杨聪才擢升为宣府巡抚不到一年,这会儿竟然又连升两级,晋升兵部侍郎,宣大总督!
  这个,应该反对吗?
  夏言和严嵩当然想反对,不过,他们却尴尬的站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开口,因为他们都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啊。
  刚刚嘉靖说擢升咸宁侯仇鸾的时候他们都没开口,这会儿擢升杨聪他们又反对,是何道理呢?
  大家心里都明白的很,要比功勋,杨聪比咸宁侯仇鸾强了十倍都不止,人家不应该奖赏吗,人家不应该擢升吗?
  一时之间,谁都想不出个理由来反对,这事竟然就这么定了!
  嘉靖缓缓的扫视了一圈,脸上不由露出得意之色,他感觉自己御下之道已经练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一招声东击西,便让群臣哑口无言。
第六十七章
防守问题
  杨聪也没想到嘉靖竟然会擢升他为兵部侍郎兼宣大总督,这嘉靖,有时候真的让人很无语,他一个新科状元,这才短短不到两年时间便升到了正三品的朝廷要员,要换做是明朝其他皇帝,这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次晋升,可以说完全是意外的惊喜,不过,惊喜过后,杨聪不免有些担心起来,因为大同镇的长城太难守了。
  大同镇与宣府镇的长城虽然都是一千多里,但宣府镇北面多是山地,很多地方都没法通行,只有新开口到张家口附近不到百里的地段有通向塞外的通道,防守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大同镇北面虽然也有些山地,但大多是以荒漠和戈壁为主,通向塞外的通道多的很,像玉林卫、阳和卫、镇虏卫附近,到处都是通往塞外的路,防守起来不知道有多困难。
  这就是鞑子骑兵这次能轻易突入大同镇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大同镇里面到处都是城池堡垒的原因,因为大同镇北面的长城太难守了。
  刘天和并不是是个酒囊饭袋,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防守,主要是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了,他根本就没办法安排那么多人去防守。
  这个问题可不能等闲视之,这次鞑子能轻易突入大同镇,下次同样可以,如果他不改变大同镇防守的现状,很有可能明年他就会跟刘天和一样,背上边镇被攻破的罪名。
  那么,这大同镇北面的长城到底怎么守呢?
  杨聪考虑了一阵之后,便上奏朝廷,给李凤鸣和汤克宽等将领表功,请朝廷给予相应的奖励。
  这看似正常的举动却是他接手大同镇防务的第一步,李凤鸣倒是其次的,因为人家本身就是总兵,再给予奖励也就是赏个五军都督府的右都督,将品阶提为从一品,他主要是想将汤克宽提上大同总兵的位置,帮他掌控大同的兵权。
  这会儿原大同总兵鲁刚已经贬为参将,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提上来了,汤克宽上位正当其时。
  嘉靖倒没有觉着这个要去有什么不妥之处,因为膳房堡和广灵两次大捷汤克宽都参加了,表现也相当的出众,而且汤克宽是将门出身,他父亲就是总兵官,所谓“虎父无犬子”,他晋升总兵官也正常。
  很快,汤克宽便被任命为大同镇总兵官,执掌了大同镇的兵权。
  紧接着,杨聪便带着朱希忠、汤克宽、戚景通等将领和唐顺之、赵时春等文臣沿着大同镇北面的长城巡视了一番。
  这一番巡视下来,他的头都有点大了,大同镇长城以北有一大半都是戈壁滩,五六百里长的长城暴露在鞑子的铁蹄之下,这可怎么守啊!
  还好,他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至少今年,鞑子是不大可能再来进攻大同镇了。
  他巡视完之后,便将手下的文臣武将全部召集到宣大总督衙门,共同商议大同镇的防守问题。
  这天,宣府和大同两镇的文臣武将齐聚一堂,赶到宣大总督府,听候总督大人差遣。
  杨聪高坐主位,威严的扫视了一圈,这才缓缓的道:“诸位,大同镇北面长城是什么情况相信大家都清楚,说句不好听的话,简直就是形同虚设,一旦鞑子来袭,不费吹灰之力便能突入大同府!刘天和刘大人的遭遇相信大家也清楚,一旦长城失守,大家都得受牵连。今天本官招大家来,就是想商议一下,这大同镇北面的长城到底怎么防守,诸位有什么好的建议都说一说吧。”
  这家伙,怎么守,千余里的长城,就算是一里只安排一百人马去防守,那也要十余万人马啊,大同镇连带边军精锐加上屯卫都没这么多人。
  一百人马能守住一里的长城吗?
  很显然,不能!
  鞑子一来就是数万人马,一百人马怎么可能守的住一段一里长的长城,人家用人堆都能堆死你。
  这事是真没办法,杨聪等了半天,也没见一个人有吭气的意思。
  这样显然不行,他干脆点名道:“鲁将军,你在大同镇统兵也不是一两年了,可曾想过,有什么办法?”
  原大同镇总兵鲁刚闻言,心里不由咯噔一下,他要有办法就不会因为长城失守而被贬为参将了,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他思索了一阵,这才硬着头皮道:“回大人,末将以为,要想守住大同镇以北的长城,首先必须将那段长城修复,现在那里早已被鞑子挖的千疮百孔,不修复的话,根本就没法守。”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不过,刘天和在任的时候却没有修,为什么呢?
  很简单,没钱,修长城的劳力虽然可以直接征召屯卫,不要什么钱,但是,你得给人家饭吃啊,没饭吃谁有力气修长城,这到处都是缺口,估计征召一万屯卫都得忙活几个月,那可就是几万两银子,一个普通的巡抚,谁能掏出这么多钱来。
  就算能,人家也不会掏啊,那可是几万两银子,贪官污吏就算是贪了这么多也不可能拿出来修长城啊。
  不过,这点银子杨聪却不在乎。
  他微微点头道:“嗯,说的好,这长城必须修复才能守,需要征召多少人,需要多少银子,你考虑一下,报个数上来,这事就由你负责。”
  鲁刚闻言,不由一愣,他早就听说这总督大人有钱了,却没想到如此有钱,几万两银子,人家都不带犹豫一下的。
  他愣了一下,这才拱手道:“末将遵命。”
  杨聪紧接着又点名道:“周将军,你在大同镇管屯卫也不是一两年了,可曾想过,有什么办法?”
  原大同镇都指挥使周冕闻言,心里也不由咯噔一下。
  这办法他自然是想过,问题都不现实啊,这会儿总督大人都点名了,他只能硬着头皮道:“回大人,末将以为当重启烽火台,以为警戒,这样,鞑子骑兵来攻我们便能在最快的时间内知晓。”
  这话也有道理,这年头可没什么手机电话,传讯麻烦的很,不过,烽火台传讯却是相当快捷的,一般一个时辰便可以传出去数百里甚至上千里。
  但是,历任巡抚也很少考虑这个,因为烽火台传讯也需要人手,一般每隔五到十里便有一个烽火台,一千余里的长城最少有一百多个烽火台,就算每个烽火台只安排一队人马驻守,那也得一两千人,这一两千人的粮饷一年又是几万两。
  当然,杨聪也不差这点钱,他当即便点头道:“嗯,这个主意不错,重启烽火台传讯的事就由你来负责,需要多少人,一年粮饷多少,你都算一算,报上来。”
  周冕闻言,也是愣了一下,这才拱手道:“末将遵命。”
第六十八章
烽火戏诸侯
  鲁刚和周冕的建议貌似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是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拓思路的前提,这长城修复了,烽火台示警也有了,那么是不是只要在适当的地方安排足够的增援这长城就能守住了呢?
  这个设想显然是相当靠谱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是这么防御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万里长城岂止万里,时时刻刻派人在上面驻守显然是不现实的,任何王朝都负担不起这么多的边军消耗,所以,自古以来便是设置兵镇,划分区域,烽火传讯,快速支援。
  这样一来,所需的边军就少多了,因为塞外游牧民族大多不擅攻城,一段长城要是有上万人驻守,他们基本上就别想攻破了,而大同镇就有上万边军精锐,只要能及时支援上去鞑子根本就别想攻破大同镇的长城。
  现在的问题就是,大同镇这上万边军精锐怎么及时赶到鞑子进攻的地段。
  这个问题貌似不难解决,鲁刚和周冕先后提议之后,唐顺之便拱手道:“大人,不若这样,我们将大同镇上万精锐全部集结在大同府城以北,这样,他们离任何一段长城都不会超过三百里,再加上他们配备了火龙战车,一天之内赶到鞑子进攻地段支援肯定是没问题的。而这一天时间可以靠长城附近的屯卫来争取,只要我们给他们配备足够的快马和轰天雷,他们抵御一天时间问题应该不大。”
  杨聪闻言,不由眼前一亮,对啊,用以前的老办法结合现在的火药武器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啊!
  西周的时候便有“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周幽王有没有以此来戏弄诸侯而取悦褒姒暂且不去说他,这个典故足以证明一点,烽火传讯,快速支援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个方法早已经过了历史的考验。
  杨聪当即便拍板道:“好,就以此法御敌。”
  紧接着,他便开始和众人详细探讨起屯卫的具体部署来。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大同镇的卫所和守护所有一大半都是按烽火示警体系而设置的,只是经历了百余年之后这套体系已经荒废了而已。
  比如大同镇北边的长城,附近并不是没有卫所,其实,每隔百里左右附近就有一个卫所,只是卫所驻地离长城还有一定的距离而已,如果把所有卫所下属的千户所驻地都搬迁到长城脚下,基本上每隔十多二十里便会有一个千户所驻地,这样一来,不论鞑子从哪里进攻,首先便将面对一个上千屯卫的抵御。
  当然,在没有轰天雷之前上千屯卫肯定也顶不住数万鞑子的进攻,不过,有了轰天雷之后就不一样了,只要在鞑子攀爬城墙的时候丢下去几颗小型轰天雷又或者一颗巨型轰天雷,都不用动手,鞑子必定会被炸的从云梯上滚下去,只要轰天雷足够,上千屯卫抵挡一两个时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一两个时辰过后,附近千户所屯卫必定会赶过来支援,长城上驻守的军队就会越来越多,而且,只要能抵御一天的时间,一万边军精锐便会赶过来,这样一来,鞑子想要攻破长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天,杨聪便和众人商议了一个详细的方案。
  首先,由鲁刚负责组织人手把大同镇以北长城所有缺口全部修复。
  然后,由周冕负责安排人手驻守烽火台,建立烽火台示警体系。
  再然后,由唐顺之和赵时春负责在长城沿线设置和建立千户所驻地,将大同镇所有靠近长城的卫所和千户所屯卫全部安排到长城沿线负责第一波防御。
  最后,由汤克宽负责操练大同镇边军精锐,时刻准备支援长城沿线。
  这套方案确定以后,杨聪总算是稍稍放心了,只要所有边军精锐和屯卫都不懈怠,鞑子基本上是不可能攻入大同镇了。
  当然,这么严谨的防御体系不是说他确定了方案之后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下面人的执行力度也是个很关键的因素,毕竟大多数屯卫都放羊一般放养了上百年了,拉上战场能不能战,平时又会不会时刻保持警惕,积极防御都是很大的问题。
  为此,杨聪特意沿着长城到附近每个卫所巡视了一遍。
  这次他可不是光走过去转一圈就完事了,所有卫所他都检查的特别详细,屯卫兵源够不够,武器配备可否齐全,这些他都会仔细检查一遍,屯卫不够,他便会从后方其他卫所抽调屯卫,武器装备不齐全,他便会立即命人制作。
  同时,他还规定了详细的操练规程,并严令每个卫所都必须按规程对手下屯卫进行操练,如果有谁敢懈怠又或者阳奉阴违,他当即便会将卫所指挥使革职查办。
  这样忙活了几个月,大同镇北部长城的防御体系终于慢慢建立起来,这时候所有长城缺口也已全部修复了,整个长城沿线可谓焕然一新。
  当然,这还只是表象,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考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