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411

  他的清廉可不是装出来的,这会儿别说二十万两了,就算是两百两他都掏不出来,一个月二十余万两的支出,在他看来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要知道,大明数万官吏一个月的俸禄全加起来也就三十余万两啊!
  尼玛,杨聪简直就是个疯子!
  还好,这钱不用朝廷来出,至于你家伙把家底都掏空了那是你的事,与朝廷无关。
  夏言看罢奏折,愣了一会儿,随即便在票拟上写道:精神可嘉,值得赞赏。
  他倒没严嵩那么恶毒,杨聪虽然胡乱花钱,掏空了自己的家底,那也是为了大明,他觉着,最少也应该表扬一下,以示安慰,要是换做严嵩,绝对会冷嘲热讽几句。
  内阁写完票拟,这奏折最后就交由皇上来裁定了。
  嘉靖看到这份奏折,同样有点哭笑不得,这个杨聪,让人怎么说呢,这家伙,简直太急功近利了。
  他一开始真没有注意军费支出,因为所有军费都是杨聪自己从杨家的盐引所得里面扣除的,有点自负盈亏的味道,他也懒得去为了这军费动脑筋。
  他是真没想到,这会儿东南军费竟然达到了一个月二十余万两之巨,这家伙,也太猛了吧,这军费要是由朝廷来负担,大半官员的俸禄都要发不出去了。
  还好,还好,这些钱都是杨家掏的,而且,这些钱也没白花。
  从杨聪的奏折来看,这家伙虽然有点急功近利,但是,清剿海盗和倭寇这事办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这会儿海盗和倭寇基本上都不敢登陆劫掠了,至于海上,只要五省的船队全部配齐,再组织几次大型围剿,基本上就能让海盗和倭寇绝迹了。
  这家伙,办事能力是不错,就是太冲动了,还好,这次他折腾的是杨家的钱而不是朝廷的钱,折腾光了就折腾光了吧。
  嘉靖觉着夏言的票拟写的也没什么问题,人家为了大明掏了这么多钱是应该表扬一番,以示安慰。
  他看罢奏折,摇头苦笑了一阵,随即便命人拟旨,大肆夸赞了杨聪一番,对于杨聪提出的裁军请求,他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杨聪上奏是为了哭穷吗?
  当然不是。
  他的目的其实就在奏折中顺带提到的一句:浙闽两地水师战船皆已破旧不堪,不敷使用,故微臣不得不督造新式战船以代之。
  他这意思就是说,浙闽两地的水师旧战船都不能用了,必须建造新的战船来替代,至于旧战船怎么处理,他并没有提,他就是想让嘉靖下意识的认为,不能用了就报废了,以后那些旧战船就将逐渐消失在大明水师的记录中。
  嘉靖的回复果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这六万多人马的开销朝廷是不可能接手的,要想他这个“愣头青”继续撑下去,唯有同意他的请求,裁军!
  他早已有了全盘的计划,收到圣旨之后,他们便开始了裁军大计。
  首先,从福建开始,步卒先裁撤五千,因为这会儿浙闽两地的水师精锐几乎都在福建,海盗和倭寇根本就不敢来撒野,陆上自然没什么危险了。
  当然,他也不可能一把将所有步卒全部裁撤掉,要是海盗和倭寇收到这个消息,肯定会想尽办法登陆劫掠,所以,这裁军只能一步一步来。
  紧接着,他又将南直隶的步卒裁撤了五千,因为那里已经有了新型战船组成的船队,安全上同样没有多大问题了。
  接下来便是浙江、广东和山东了,总之,新型战船组成的船队配备到哪里,哪里的步卒便裁撤一半。
  这样一来,步卒便会逐渐缩减到两万五千左右,至于什么时候裁撤到一万五千人马,那自然要等到海盗和倭寇彻底清剿完之后了,毕竟,他这会儿并不是真没钱,他的主要目标也不是为了裁军。
第一三八章
争相归附
  这天清晨,惠安杨府,杨聪居住的小院,天刚蒙蒙亮,主宅里便传出一阵声响。
  杨聪在小凤的服侍下匆匆洗漱了一番,又端起小熊送进来的海鲜粥胡乱喝了几口,随即便疾步来到前院,招呼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胖虎和瘦猴一起向他爷爷杨荣的大院走去。
  这会儿他虽然已经富可敌国,却并未像海商豪门那些暴发户一般穷奢极欲,他居住的院子,还是原来的三进大院,里面也没有进行什么豪华的装修,还是跟他在县学读书的时候一般,甚至,他就连亲信随从,服侍丫鬟,还有洗衣做饭的老妈子都没换过,还是原班人马。
  这院子里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多了两个女主人,不过,这会儿张贞和陆灵儿都还没起来呢,他之所以这么早爬起来,是为了去参见杨家的早会,要不是他爷爷杨荣一定要他去主持,他估计也会赖床上多休息一会儿,毕竟他好不容易才回来休整几天,连政事他都懒得去管了,更何况是家事。
  老爷子杨荣也如同他一般,也没有追求享乐的毛病,杨家府邸也还是老样子,并没有经过特别的装修,甚至就连院子与院子中间的道路都如同先前一般,还是平整的土路,连青石板都没铺。
  杨聪匆匆走过熟悉的道路,很快便来到了老爷子杨荣的大院,而这时候杨家的管事和掌柜并未开始汇报,因为他这个家主还未到呢。
  他走进大堂之后,亲切的和一众叔伯爷爷打了一番招呼,这才略微有些尴尬的坐上了主位的左首。
  这会儿老爷子杨荣甚至都已经坐到下面去了,就剩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坐在上首,这感觉,着实有点怪异。
  现在杨家的生意跟以前可不一样了,木材生意早已不是他们的主业,甚至连盐引生意占的分量都不是很重,各大管事和掌柜汇报的基本都是海上的生意。
  什么这家商户供货多少,价值几何,预付多少;
  什么那家商户请求结算,总计又是多少多少万两;
  杨聪听到这动不动几万两的生意都有点麻木了,因为这会儿浙闽水师的旧战船都已经置换了大半,汪直和洪铁柱手里的海船早已超过百艘,一趟下来,毛利就是上千万两,他们杨家最少也能分得四百余万两,这几万两,几万两的对他来说都只是小生意而已。
  当然,他也知道,几万两对于他来说是小生意,对于其他人来说却不是,这年头,能有个几万两那可不得了,基本上一般乡绅大户家里都没这么多结余呢。
  所谓“财锦动人心”,几万两的生意可不敢等闲视之,因为这样的“巨款”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有莫大的吸引力,一旦某个人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暗中搞鬼,并取得了巨额回报,其他人肯定会争相效仿,到时候可就乱套了。
  杨聪认真的听着一个个管事和掌柜的汇报,又慎重的将每件事处理了一番,一个时辰时间便不知不觉过去了,直到辰时许,这早会才结束。
  他还没来得及回自己院子呢,外面又有家丁来报,浙江某某大商户求见。
  这些人,肯定是听到了风声,知道他这边出货量大增,已然有点供不应求了,所以跑过来说好话,请求加入到海上贸易的行列,从而分一杯羹的。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杨家的管事和掌柜去求这些生产大宗货物的商户跟杨家合作,给杨家供货,现在,已经反过来了,像这样跑来求杨家,甚至请求依附杨家的大商户基本上每天都有,甚至有时候一天都有好几个。
  杨聪对这些商户倒不反感,当初他还没掌控东南大局的时候,人家犹豫那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能不能干得过海商豪门大家心里都没数,要他干不过,跟着他混岂不是找死。
  这会儿他已经将龙溪陈氏和漳浦林氏收拾的差不多了,而且海上贸易也越做越大,大家都知道跟着杨家混能赚大钱了,又主动跑过来请求加入,那也是正常之举。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亲自接见了一下这远道赶来的大商户,因为他想顺带了解一下浙江那边的情况,同时听听这些商户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有什么看法。
  这年头当官的基本都看不起商户,别说是五省总督了,就算是个巡抚甚或知府都不会亲自去接见商户,因为他们都觉着那样有失身份。
  杨聪可没这个顾忌,身份什么的在他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怎么让大明发展起来才是重点。
  这前来求见的商户感觉又不一样了,他原本是来求见老太爷杨荣的,没想到接见他的却是总督大人,这家伙,把他激动的都有点语无伦次了。
  杨聪和这商户细细商谈了一番,这一个时辰时间又差不多过去了,他还没来得及起身回屋呢,外面家丁又来报,东岭张家张老爷子携南直隶顾家顾可学老爷子求见。
  顾可学何许人也,杨聪当然知道,因为这家伙就是原泉州知府顾可久的哥哥啊,南直隶顾家,一门两进士,兄弟皆登科,那可是相当有名的。
  这一个是自己的老岳父之父,一个是南直隶有名的官宦世家代表,他自然不敢怠慢,当即他便叫上自己的爷爷,一同迎了出去。
  这张慎会过来倒也正常,因为他宝贝孙女在这里啊,而且他假假意思跟杨荣也是至交,以前张岳得势的时候杨荣可是经常跑去东岭张府,这会儿杨聪得势了,张慎经常跑过来串门也正常。
  倒是这顾可学为什么会跟着张家老爷子跑过来呢?
  杨聪和老太爷杨荣将这两人迎进来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顾可学和张慎都是弘治年间参加科举的,当初乡试的时候他们还是同科呢,只是最后顾可学考上了进士,而张慎却只考中了举人,两人当初在金陵的时候还是有点交情的,所以,顾可学才找上张慎,请他引荐一番。
  顾可学跑过来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代表南直隶顾家依附杨聪,以期东山再起!
  这家伙可是是弘治十八年的进士,而且还身居二甲,按理来说他早就应该身居高位了,可惜,正德年间,他站错了队,被弹劾罢官,至今都快二十年了。
  二十年啊,对于官场中人来说,一辈子可能还当不了二十年的官,还好,顾可学也不是什么泛泛之辈,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便高中进士了,所以,这会儿他也才五十来岁,如果能重入官场,只要起点高一点,倒也不是没机会爬上朝廷要职。
  他之所以二十余未曾踏入官途也是因为起点不够高,毕竟他弟弟还在朝中任职,而且他们南直隶顾家也有那么一点人脉,朝廷倒也不可能把他一晾就是二十年,主要吏部给他安排的职位都太低了,不是京城五品以下的“闲职”便是地方上四品以下的“小官”,他着实有点看不上眼啊。
  这次,他主动跑来依附杨聪,就是看中了杨聪的职权和其身后的势力,浙直总督再加上阳明一脉的支持,他想要混个不错的职位应该不难吧?
第一三九章
左膀右臂
  顾可学代表南直隶顾家这样有名的官宦世家来投,杨聪自然是欣喜不已,这代表着一种认可,东南士绅阶层对他的认可,要不然像顾家这样的士绅阶层代表怎么会主动来投呢。
  他要没点本事,没点实力,人家根本就不会搭理他。
  当然,他也不能什么人都往自己怀里拉,要是拉到一帮自私自利又或者吃里扒外的家伙,那就麻烦了。
  他虽然对顾可久比较了解,但是,对于这个顾可学却是仅闻其名而已,这家伙为人到底怎么样,他一点都不清楚。
  这家伙可是一门心思要爬上高位,成为六部尚书一级的朝廷重臣,也就是说,以后这家伙很有可能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自然要好好考校一番。
  杨聪想了想,随即问道:“顾老,不知当初正德朝的时候你身居何职,又因何被罢官啊?”
  顾可学闻言,毫不避讳道:“让大人见笑了,当初老夫才步入官场不到十年,也就混了个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的职位,不值一洒,不值一洒。至于落职的原因,也怪当初老夫年少轻狂,对刘瑾颇有微词,所以被整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刘瑾这个“立皇帝”可不是一般的凶,谁敢招惹他,不被整死就算不错了。
  这顾可学,看样子相当的不简单啊,步入官场还不到十年就官至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这也从侧面证明,他的能力应该是相当出众的。
  因为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已经是从四品了,而新科进士派官的时候最多也就是正六品的六部主事,外放到地方的,一般都是正七品的知县,也就是说,顾可学在短短几年时间,最少升了三级,甚至有可能升了五级。
  这年头当官的要升职可没这么简单,就算是翰林院出身,基本上也不可能平步青云,三年一个台阶,疯狂往上升,很多时候,在一个职位上磨炼六年甚至是九年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有很多进士出身的官员甚至一辈子爬不上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的“高位”呢。
  这顾可学升职速度如此之快,足以证明其混官场的能耐着实不小。
  而且,这家伙也是因为跟刘瑾这个奸宦不对付才被罢官的,足以证明其品行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