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411

  当然,这些都是他的一面之词,还有待查证。
  杨聪想了想,又问道:“顾老,冒昧的问一句,不知你们南直隶顾家家资几何啊?”
  这个。
  顾可学明显犹豫了一下,这个问题有点过分了吧,问人家底,很不礼貌好不。
  不过,他也知道杨聪这是在考校他呢。
  他犹豫了一下,随即便坦然道:“我们顾家数代为官倒也累积了一点薄产,现在大致有良田万余亩,宅院几处,在无锡地面上也算是富绅了。当然,跟大人比起来,这点资产同样不值一洒。”
  嗯,良田万亩,大约价值二十余万两,顾家数代为官能积累起这么大的资产倒也不奇怪,要知道,像龙溪陈氏和漳浦林氏这样的海商豪门,纯论官绅背景还没南直隶顾家大呢,但人家却利用自己官绅的背景在十余年时间里面最少捞了数百万两,这种官绅世家才可怕呢。
  杨聪想了想,随即又假假意思叹息道:“为官数代只有这点薄产的确是有点少了,顾老,你应该也知道,本官正鼓励经商,扶持地方发展,不知你有没有兴趣参与其中啊,要有兴趣的话,多的不说,一年赚个百来万两还是不成问题的。”
  什么鼓励经商,扶持地方发展,这就是违禁做海上生意的委婉说法而已,这个,顾可学当然知道。
  一年上百万两的收益,的确是个巨大的诱惑,说不动心,那也是假的。
  但是,他知道,这是杨聪在考校他呢,如果他表现的太贪婪,杨聪肯定会很失望,他的前程估计就没了。
  他想了想,随即郑重的道:“这个就要看大人的意思了,大人如果需要顾家出力,顾家自然义不容辞。”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顾家完全听从杨聪的安排,叫干嘛,就干嘛。
  看样子,这家伙很上道啊,而且,这家伙为人处世也比较的沉稳,上百万两一年的诱惑都没有让其失态,不错,不错。
  杨聪微微点头道:“嗯,这会儿南直隶那边的确需要有人看着,你们顾家要是有人,就帮本官打理一下南直隶那边的生意吧,到时候本官给你们分一成的利润。”
  这意思就是要扶持顾家当海商豪门了咯,一成利润到底是多少顾可学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杨聪既然说一年赚个百来万两不成问题,那就绝对不会少于一百万两,就算已他的沉稳都忍不住略带激动的拱手道:“多谢大人。”
  杨聪点了点头,突然又对一旁的张慎道:“老太爷,不知您有没有兴趣参与一下,要有兴趣的话,同样是一成的利润,您看如何?”
  他问张慎这话自然不是考校张慎,他这是在拉张岳下水呢,毕竟海上贸易那么大的利润,他杨家没必要吃独食,分润一点出来,拉更多大人物下水,以防范风险才是王道。
  这个张慎自然也清楚,不过,他们张家一直比较看重名声,这海商豪门虽然收益颇丰,名声可不怎么好,但这会儿他孙女婿已经牵头了,而且还正是向他发出了邀请,扫人家面子貌似又不好,毕竟这会儿人家已经是浙直总督了,将来入阁为相都不是不可能的。
  这要不要干,还真有点让人头疼啊。
  他正犹豫呢,一旁的顾可学突然开口道:“宗荣兄,请恕小弟直言,这事你不干,我不干,甚至杨大人都不干,也会有人干。再说了,那龙溪陈氏在朝中也就个都察院御史都敢干,你这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家有什么不敢的?”
  这话,好像是这个理啊,你不干也有人干,难道就为了个名声而拒绝一年上百万两的生意吗?
  他可是吃够了没钱的苦,为了钱,他有时候也能拉下面子来。
  张慎皱眉沉思了一阵,随即微微点头道:“清风,你既然这么说,老夫就着人去问问维乔,他如果不反对,老夫自然也不反对。”
  杨聪闻言,心中不由暗喜,张岳还是比较孝顺的,这点从张贞的婚事就能看出来,只要张慎点头的事情,张岳一般都不会反对,这事看样子十有八九是成了,能把自己老岳父一家拉下水,这海上贸易就更保险了。
  顾可学这家伙,还是蛮有眼色的吗,或许,将其培养成左膀右臂是个不错的选择,不管这家伙有没有其他缺点,至少知道想办法帮自己成事,这点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四〇章
阴差阳错
  顾可学初步通过了杨聪的考校,接下来就是给他安排官职了,吏部可是在严嵩手里管着,杨聪为什么有把握给顾可学安排官职呢?
  这就跟大明朝廷官职任免的流程有关系了,吏部是在严嵩手里管着没错,但是,并不是天下所有官员都归吏部任免,要真是这样,吏部尚书那岂不是跟皇帝权力差不多了。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当皇帝的又怎么可能让吏部有如此大的职权呢。
  其实,吏部也就能任免一般官员而已,京官,到了正五品以上的官员任免就不归吏部管了,地方官员的话,到了正三品以上,也不归吏部任免了。
  正五品以上的京官和正三品以上的地方官员已经算得上是朝廷大员了,手中的权柄可不小,当皇帝的自然不可能任由吏部去任免。
  一般到了这个级别的官员任免都是由当皇帝的亲自主导,吏部最多也就有个举荐的权力而已,而且这个级别的官员也不光是吏部有举荐权,像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朝廷重臣都有举荐权,最终谁上谁不上也不是由吏部说了算,当皇帝的一般都会广泛征求朝臣的意见,然后再做决断。
  顾可学这个资历,出任正四品的官员肯定是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在于,这正四品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如果是地方官,杨聪反倒没什么办法了,因为正四品的地方官员基本上都是归吏部管,他想插手都没有机会,倒是京官,到了正五品,他就有机会插手了。
  为此,他专门写了封密信,请张邦奇注意一下,看京城有没有正四品左右的官员出缺,如果有的话,就帮忙举荐一下顾可学。
  这顾可学的运气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他这信才刚传到京城不久,还真有个正四品左右的官员出缺了,工部右侍郎某某因病去职,这职位就空出来了。
  不过,工部右侍郎是正三品的京官,顾可学这从四品的地方官员想要举荐上去貌似有点困难,张邦奇为此也颇为头疼,他还特意写了封信,问杨聪,要不要举荐顾可学出来争夺这个职位。
  没想到,杨聪这边还没做出决断,京城那边,却已经有人出手了。
  严嵩竟然举荐自己的干儿子,也就是通政使司右通政赵文华出任工部右侍郎。
  这家伙,也太过分了,赵文华只是嘉靖八年的进士,为官还只有十来年呢,他又有何德何能,值得如此提拔?
  于是乎,张邦奇还没得到杨聪的回复,便匆匆上奏,举荐顾可学与赵文华争夺工部右侍郎之位。
  顾可学何许人也?
  嘉靖不清楚,严嵩可清楚,因为严嵩也是弘治十八年进士啊,他俩可是同科,而且他们都名列二甲,甚至还在一个桌子上喝过酒呢,他能不知道顾可学吗?
  按道理来说,这同科之间怎么也有点香火之缘,严嵩就算不提携顾可学,也应该不至于打压顾可学。
  历史上就是如此,顾可学就是走的严嵩的门路,从而东山再起,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太保。
  但是,这会儿顾可学因为自己的弟弟顾可久的原因走了杨聪的路子,等于就跟严嵩站到对立面了。
  开什么玩笑,你一个罢官二十余年的左参议出来就想当工部尚书,做梦呢!
  严嵩可知道南直隶顾家已经投靠杨聪了,毕竟他在南直隶势力也不小,而且像顾家这样的官绅世家也是官场上的人时时挂在嘴边的谈资,所以,顾家才刚开始帮杨聪打理南直隶的生意,消息便已经传到严嵩耳朵里了。
  你家伙投靠了杨聪还想来争工部右侍郎之位?
  严嵩当即便发动党羽,翻顾可学的老底,污蔑人家在任上有多么的不堪,以致被罢官削籍,这会儿都致仕二十余年了,再出任工部右侍郎这么重要的职位简直荒唐。
  嘉靖貌似也看出点苗头来了,这两帮家伙又斗起来了,不过,顾可学这资历着实让他提不起兴趣来,一个正德朝就已经致仕的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出任工部右侍郎,怎么看都有点不靠谱啊。
  于是乎,嘉靖拍板,由原通政使司右通政赵文华出任工部右侍郎。
  这事貌似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严嵩接下来的行动却把阳明一脉的大佬给惹怒了,因为严嵩竟然提名自己的老乡,太平府知府胡汝霖接替赵文华的位置出任通政使司右通政。
  你家伙以为这朝廷是你家开的吗?
  什么重要的官职你都想霸占,真当你严狗贼在皇上跟前摇了摇尾巴就可以无法无天了啊!
  于是乎,双方又斗起来了,阳明一脉干脆又举荐顾可学出任通政使司右通政,摆明跟严嵩一党唱对台戏。
  这次双方斗的更狠,早朝的时候,张邦奇甚至都因为此事差点和严嵩吵起来了。
  有没有搞错,当初争工部右侍郎的时候都没见双方闹这么凶啊!
  嘉靖一看这苗头,就知道有点不对劲了,严嵩刚把自己的干儿子赵文华提拔为工部右侍郎,又提拔自己的乡党胡汝霖去接替赵文华的位置,便宜都给他占尽了,阳明一脉不发火才怪呢。
  他虽然喜欢挑起底下朝臣的争斗,但也不希望两边因此而剑拔弩张,搞得整个朝堂都不得安宁。
  这事明显是严嵩有点过分了,不能什么便宜都让他给占了不是,这样一来,阳明一脉可真要闹情绪了,为了安抚阳明一脉,嘉靖干脆拍板,由顾可学出任通政使司右通政。
  就这样,阴差阳错之下,顾可学接替了赵文华的位置,当上了通政使司右通政。
  这时候,顾可学的本事就显露出来了,要说顾可学以前有什么本事,能升职那么快,这会儿还真没几个人清楚,不过,这会儿顾可学显露出来的本事却着实把所有朝臣都吓了一跳。
  这家伙,竟然学着严嵩的样子,大力吹捧长生之道,赞同嘉靖修炼长生不老之术,而且,他还有个本事,那就是炼制“长生不老之药”!
  当然,他炼制的并不是什么真正的长生不老之药,他只是学了些延年益寿的丹方而已。
  不过,这东西吃了的确有点效果,嘉靖吃了之后龙颜大悦,顾可学也因之恩宠日隆。
  于是乎,每到下午的时候,皇宫的御书房跟前经常会出现两尊门神,一尊内阁大学士严嵩,一尊通政使司右通政顾可学。
  嘉靖还未到的时候,两人是吹胡子瞪眼,恶脸相向,就差吵起来了,嘉靖一到,这两人却又换上笑脸,极尽巴结之能事,拍的嘉靖欢喜不已。
  杨聪收到消息,不由哭笑不得,顾可学这家伙,真是让人无语啊!
第一四一章
聚首
  鸡笼北边的社寮岛是一个方圆不到五里的小岛,岛上并没有什么资源,也不能种植粮食,甚至连淡水都很稀少。
  按道理来说,这么一座荒凉的小岛应该是人迹罕至,没什么人烟的,因为东番大岛上到处都是肥沃的土地,而且人口并不多,人们完全没有必要跑到这样的荒岛上来生活。
  但是,就这么个地方,不但有人,而且还有很多人,整个小岛上最少居住了上千人,而且,这几天还不断有人向这座小岛聚集,小岛西南面的小渔港这会儿都快被大大小小的海船给挤爆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人并不是东番大岛上的普通百姓,而是海盗,这里就是大海盗陈思盼的老巢!
  陈思盼可不是那种亦商亦盗的大海商,他就是纯粹的海盗,只劫掠,不经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