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9/411

  原本嘉靖是有意赐下奖赏,将杨聪提拔为兵部尚书,先挂着这名,待到毛伯温到点之后再坐上实职之位。
  这兵部有几个尚书原本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有时候战事多了,同时几个人挂着兵部尚书头衔都不奇怪。
  但是,夏言和严嵩却偏偏从中作梗,硬是让杨聪捞不到这兵部尚书的头衔。
  夏言给出的理由是杨聪的年纪实在是太小了,资历严重不足,大明历史上还没出现过二十多岁的六部尚书呢,此例不能破,一旦破了,今后就有可能成为常态,万一出现个愣头青坐上六部尚书的高位,那朝堂就要乱了。
  严嵩做的更绝,他竟然命人捕风捉影,上奏折弹劾杨聪年少轻狂,不止收敛,在东南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嘉靖被这两人一忽悠,还真收回了成命,毕竟这会儿杨聪年龄的确不够大,而且从风传来看,这家伙也有点飘了,多磨炼磨炼也好。
第一五一章
声望日隆
  杨聪着实没想到,剿灭大海盗陈思盼这么大的功劳竟然连个挂职的六部尚书头衔都捞不到,要说什么内阁大学士,这会儿他还真没想过,但挂职的六部尚书头衔,他却认为凭这功绩完全够了。
  他也知道这会儿六部尚书都没有空缺,但挂职不需要空缺啊,同时有几个兵部尚书又或者礼部尚书在大明朝堂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些挂职的尚书不就是奖励功那些勋卓著的朝臣的吗。
  这事着实有失公允,要知道当初仇鸾随便吹嘘了一番自己的功绩,说什么连续击退鞑子骑兵的数次进攻,便一路从总兵升到了三边总制,再到太子少保,三边总督。
  仇鸾那是屁的功绩啊,每次也就杀啊冒功,上缴了几十个首级而已,但是人家却能以武职身份挂上从一品的少保之职,而他这可是斩获敌人首级上千,而且连海盗头子陈思盼都干掉了,结果连挂个正二品的尚书之职都不行。
  夏言和严嵩真是无耻之尤啊,竟然连资历不够这种烂借口都能整出来,嘉靖也是脑子进水了,竟然相信他们的谗言。
  有时候无耻之徒整人就是这样,不管你有多少优点,他们总能找出你的短处来。
  这种现象在后世尤其常见,比如一个公司给员工升职加薪,明明你什么都比别人强,往往却是那溜须拍马之徒又是升职又是加薪,什么都轮不到你。
  你要去深究原因就会发现,人家总能在领导跟前把你比下去,你工作明显比人家勤奋,人家就跟你比能力,你能力明显比人家强人家就说你持才傲物,再不行,脾气、性格、长相等等,不管哪一方面,只要你有短板,人家便能想方设法把你给比下去。
  杨聪倒也见过这些套路,所以,对于夏言和严嵩阻扰升职一事他倒没有过于在意,他只是暗自咒骂了一番便过去了。
  这会儿最重要的可不是挂个什么六部尚书之职,而是保住浙直总督之位,好好将东南经营一番,以免他走了之后海商豪门借严嵩之助翻盘。
  还好,这会儿夏言和严嵩也找不出威望又或者能力比他强的人来取代他的位置,凭借养寇自重之计,他总算是安然渡过了第一个任期。
  接下来,他便开始利用自己总督的职权在东南卖力经营开来。
  这会儿东南要说最重要的其实是民政而非军政,因为海盗和倭寇总有剿灭的一天,到那时候所有集结起来的屯卫估计都得卸甲归田,剩下总兵、参将什么的就没什么职权了,而民政却不会因为海盗和倭寇的剿灭而改变,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衙门该有的职能一直都会有。
  所以,他将重点放在了控制各级衙门的基层官员。
  这会儿要掌控地方,就是要掌控基层,因为布政使、知府、知县什么的都是流官,任期一般都是三年,最多也就六年,任期一满,就得走人,而衙门里的小吏就不一样了,基本上,衙门里的管事小吏都是当地的乡绅郡望来出任,这点,不管任何人来任职都改变不了。
  杨聪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谁投靠他,他就任用谁,不但任用人家当衙门的小吏,还将海上贸易的利润适当的与其分享。
  比如,这会儿乡绅土豪手里头普遍都有很多地,而这些地里面出产的粮食他们基本上都是吃不完的,有很多都要卖出去,换成银子,这样才能进购布匹瓷器、茶叶酒水、绫罗绸缎、珠宝玉器等生活用品又或者奢侈品。
  这些乡绅土豪手里的田地粮食产量可不低,东南粮价之所以这么便宜就是因为地大多集中在这些人手里,而这些人自然想把手里多余的粮食卖出个好价钱。
  这个好办,只要投靠我,跟着我混的,粮食一律高价收购,比市场价最少多出五成,反正东瀛那边粮食缺的厉害,只要能运过去,基本上都会被扫光,至于那些执迷不悟,还跟着海商豪门混的,那就不好意思了,你们还是卖地方上,去获取那点微薄的利润吧。
  他这一招的确厉害,谁不希望自己手里的粮食能多卖点钱啊,多出五成的利润,一千亩那就是将近一千两银子啊,这会儿各地的土豪乡绅手里谁没千八百亩地的,跟着总督大人混,一年就能多赚上千两银子,而且还能在衙门中任职,走出去都倍有面子,这种好事大家自然是趋之若鹜。
  这种事,一旦放出一点风声,都不用他刻意去宣传,各地的乡绅都会想尽办法,削尖脑袋来巴结他。
  不出一年,东南的乡绅大半都改换了门庭,投到了他的门下,这样一来,收购到的粮食那也是相当之恐怖的,甚至,整个东瀛市场都有饱和的趋势。
  这个问题他倒也早就预料到了,东瀛市场饱和了没关系啊,他还可以购置马车,加强运输能力,将粮食运到大明西北去卖。
  这会儿小冰河天灾已然开始在西北肆虐,西北的粮食那可是越来越贵了,虽说利润不能跟卖到东瀛比,但售价却比东南普遍高出一倍以上,杨家通过这个赚点小钱还是没有问题的。
  他这么一搞,不但笼络了东南的乡绅,还取得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东南的商贸活动越来越频繁了,老百姓也越来越富有了。
  话说他收购乡绅手里的粮食跟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钱是乡绅得去了,又不是老百姓得去了。
  原因很简单,乡绅手里有钱了,花销自然也就会随之提高,而他们采买的各种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大多出自匠户又或者普通老百姓之手,他们消费多了,老百姓赚的自然也更多了。
  这样一来,东南的形势越来越好,不管是乡绅土豪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对杨聪赞不绝口。
  这总督大人好啊,不但解决了海盗和倭寇的问题,让大家过上了安宁的生活,还想方设法让大家都能赚到钱,过上好日子。
  杨聪在东南是声望日隆,夏言和严嵩却是越来越难受了,夏言是担心杨聪借东南之势助阳明一脉来夺他的权,严嵩却是对东南的利益更为看重,那可是一年几百万两的收益啊,虽说拿大头的是海商豪门,但他一年最少也能捞个几十万两的好处费不是。
  这一下,全被杨聪给夺去了,让人如何能甘心!
第一五二章
安南
  杨聪在东南声望日隆,连带阳明一脉在朝中也声量日大,很多事情,一旦朝议,东南大多官员都会站在阳明一脉一边,夏言和严嵩就算把持了内阁和吏部都没用。
  没办法,要比官绅数量,东南五省几乎占了整个大明的六成,而这会儿官员大部分都出自官绅世家,所以东南籍贯的官员数量在朝堂之上也占了一大半。
  平时,这些人可能不会拉帮结派,打压异己,但是,一旦涉及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也会挺身而出。
  前几年海商豪门之所以能横行无忌,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他们代表了东南官绅的利益,东南的官员自然而然总会有些偏向于他们。
  不过,这会儿杨聪已经慢慢取而代之,成为东南官绅势力的代言人,阳明一脉自然也因此受益,簇拥日众。
  夏言和严嵩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任形势这样发展下去,阳明一脉估计很快就要力压他们夏言一党,成为朝中最大的势力了。
  因为能上朝议的事那都是朝廷大事,不但涉及到个方面的利益,有时候还直接涉及到官员的任免,如果任由阳明一脉在朝议中占据上风,朝中个衙门必定会慢慢偏向他们,到时候内阁大权恐怕都会被他们给夺了去。
  夏言和严嵩是绞尽脑汁想要把杨聪浙直总督之位给撸了,奈何杨聪却做的几近滴水不漏,让他们怎么都挑不出大毛病来,再加上他在清剿海盗和倭寇上的功绩,嘉靖对他更是异常器重,想动他,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到底如何是好呢?
  正当他们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使节团从遥远的安南,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大明的京城。
  这使节团是来干什么的呢?
  其实,很多朝臣都知道,这安南的使节团是来请大明出兵讨伐篡位之臣莫登庸呢。
  安南的使节团来大明京城可不是一回两回了,安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多朝臣也都清楚。
  这事其实要怪他们自己,因为后黎朝的襄翼皇帝黎潆就如同隋炀帝杨广一般,杀兄夺位,残暴异常,而且他还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结果被大臣郑惟衍发动兵变给杀了,而继位的少帝黎光治又被郑惟衍的哥哥郑惟岱给杀了,后黎朝的另一位权臣阮弘裕得知消息,干脆举兵拿下了都城升龙,拥年幼的黎昭宗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后黎朝因而大乱,各路诸侯相互讨伐,征战不断,就如同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一般。
  最终,权臣莫登庸就如同曹丕一般,废黎昭宗自立,成立了莫朝。
  不过,派使团前来大明都城的并不是莫登庸,而是那些意图复国的后黎朝宗室,他们就是想让大明出兵帮他们平叛,收拾莫登庸。
  这事按理来说大明朝是应该管,因为安南的后黎朝一直以大明的藩属自居,朝贡从未间断过,而且每逢新帝继位,都会遣使请求大明册封,俨然就是大明的小弟一般。
  这会儿小弟被人给收拾了,当大哥的自然要为其出头。
  但是,大明这几年南倭北虏,自顾不暇,又哪有精力去管安南之事,所以,每次安南派来使节团嘉靖都只是命人客客气气的招待一番,然后假假意思答应人家出兵,把人家劝回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开玩笑,打仗不要钱的吗,那莫登庸麾下足有十余万大军,而且还占据了地利之便,大明不相应出兵十余万,能干得过人家吗?
  再说了,安南与中原远隔千山万水,出动十万大军可不是一点点开销,光是粮草辎重的运送费用一个月就的消耗十余万两,大明又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所以,嘉靖每次都只是说说而已,至于真正派兵讨伐莫登庸,他想都没想过,至少,这会儿他还没有想过。
  不过,当安南的国书传到内阁的时候,夏言却是心中一动。
  他呆呆的拿着安南国书沉思了一阵,随即便命人把严嵩叫了过来。
  严嵩这会儿也是一筹莫展,杨聪这家伙一去东南便如同龙入大海一般,怎么都收拾不了,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啊!
  他满腹心事的来到夏言的值房,假假意思见了个礼,随即便例行公事般的敷衍道:“首辅大人,不知招下官前来所为何事啊?”
  没想到,夏言却是兴奋的拿起安南国的国书,略带激动道:“惟中,这个你可曾看过?”
  严嵩接过国书大致扫了一眼,略带惊奇道:“怎么,大人,这次安南国的国书跟以往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夏言略有些得意道:“你没看出来?”
  看出来?
  看出什么来?
  严嵩展开安南国书仔细看了一遍,随即莫名道:“大人,请恕下官愚钝,这安南黎氏不就是想求大明出兵平叛吗,跟以往好像没什么不同啊。”
  没想到,夏言竟然神经质般的点头道:“是啊,出兵平叛,你说派谁去好呢?”
  派谁去?
  开什么玩笑,朝廷哪来的这么多钱帮安南平叛,就算他不是户部尚书也知道,这会儿大明朝廷,别说是一个月抠出十余万两了,就算是一年抠出十余万两来都难。
  这家伙到底什么意思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9/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