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0/411

  这话说的,多自信啊,莫登庸心中不由大定。
  他知道,自己没跟错人,这位总督大人竟然连大明皇帝陛下的决策都能干预,这大明还能有比他更牛的官员吗!
第一六八章
奇功
  安南西都清化位于安南中部,元江入海口附近,距离东都升龙约三百余里。
  原本这里只是个人口不到十万的小县,在安南根本就排不上号,但是,自从后黎朝建立之后,这里便成为仅次于都城升龙的繁华之地,至于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是后黎朝开国君主黎利的故乡,同时也是后黎豪门郑氏的发源地。
  安南黎氏原本就是清化豪族,郑氏同样也是清化有名的豪族,而后黎朝开国之君黎利的母亲就是郑氏之女,所以,后黎朝建立之后郑氏也因此一跃成为安南仅次于皇室的豪族。
  也就是说,安南郑氏跟安南黎氏其实是姻亲,相当的亲,这也是郑氏连杀两位安南国王之后还能出任后黎朝高官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就是一家人,襄翼皇帝暴虐,他们杀之,那是清理门户,与他人无关,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至于别人是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也不在乎。
  这会儿郑氏在安南的势力着实很强,可以说仅次于莫氏,而后黎皇室却因为他们两家“联合”打压几近灭绝,至于郑氏这会儿所拥立的黎庄宗是不是后黎皇室后裔都还不好说呢。
  郑氏打着后黎皇室的旗号也着实获得了很多后黎遗臣的拥戴,所以,他们被赶出安南,逃到哀牢之后又卷土重来,占领了西都清化,并屡次派使团出使大明,请求大明出手,收拾莫登庸这个叛贼。
  如果大明真按历史上的做法出手,那么,就被郑氏给耍了。
  历史上,大明兵部尚书毛伯温也曾用威逼恐吓之计迫使安南莫氏臣服,但是,莫氏臣服大明之后郑氏却不臣服,他们还是以后黎朝的名义与臣服大明的莫氏相抗,从而使得使安南首次进入南北朝时期,北边是归顺大明的莫氏,南边则是打着后黎朝幌子的郑氏。
  后面,莫氏被灭之后,郑氏又与安南豪族阮氏争夺后黎朝的控制权,使得安南再次进入南北朝时期。
  也就是说,这郑氏并不是什么恭顺之臣,不管对于大明朝还是后黎朝,他们的恭顺都只是表面上的,他们掌控安南之心甚至比莫氏还要强烈,就算莫氏投诚大明,他们也不会投诚。
  对此,杨聪并不是很清楚,毕竟他前世并没有研究过安南的历史,不过,这会儿他却已经动了收拾郑氏的意图,因为莫登庸已经向他投诚了,要迅速解决安南的问题,就必须帮莫登庸干掉安南郑氏。
  问题这会儿他还不能摆明了出手,毕竟郑氏曾多次代表后黎朝出使大明,大明朝堂上下这会儿都认为只有莫氏才是安南的乱臣贼子,而郑氏则是后黎朝的忠臣。
  他如果摆明了对郑氏动手,那就是给夏言和严嵩借口来收拾他呢。
  那么,怎么办呢,难道就如同历史上那一般,只收复安南莫氏,而让安南郑氏借着后黎朝的名义与莫氏抗衡,将安南一分为二?
  杨聪当然没这么老实,他与莫登庸密议了一阵之后,当即便上奏朝廷,言明莫登庸愿意交出安南地图和赋役黄册,投效大明朝廷,同时,他也在奏折中暗示,莫登庸归附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尤其继续执掌安南。
  这交出安南地图和赋役黄册的意思就是接受大明的管辖,将藩属国变成大明的直属领地了,如果朝廷能够接受,简直不压于重新开拓了一大片疆土。
  所以,他在奏折最后建议,以类似于都司的形式兼并安南,授予莫氏都指挥使一职,世袭罔替,同时朝廷派出都指挥同知和佥事等官员,以为监督。
  他相信,嘉靖应该会接受他的建议,因为这会儿大明着实经不起十余万大军的长期消耗,他也不止一次上奏,以杨家的财力,最多能维持十万大军半年的开销,半年过后,就要朝廷想办法了。
  也就是说,安南的事情必须在半年之内解决,而南宁离北京足有五六千里,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传书一个来回也要一个月左右,如果安南莫氏再派使团进京献降来回最少需要四五个月时间,四五个月加一个月,正好是半年,如果嘉靖不答应他的建议,那么,不好意思了,半年之后十万大军就请朝廷出钱来维持吧。
  朝廷有这么多钱维持十万大军的开销吗?
  显然是没有的,所以,嘉靖就算不怎么乐意,也必须接受他的建议,不然,安南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就不好说了。
  奏折发到京城,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夏言看了杨聪上奏的内容,眉头不由大皱。
  杨聪这家伙也太厉害了,这才到西南不过两个来月,安南莫氏竟然就被他吓得主动来请降了!
  这家伙的提议能接受吗?
  如果从朝廷的角度出发,那自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安南之事就是个面子问题,大明朝“册封”的安南国王被人给篡位了,让大明很没面子。
  这事说白了就是这么简单,嘉靖派杨聪去西南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给大明找回面子。
  这找回面子的方法就多了,嘉靖并没有规定杨聪用哪一种。
  如果杨聪能率军直捣升龙,将莫氏一族全部抓到京城来,交给朝廷处理,那自然是最好的。
  不过,杨聪这种方式也可以接受的,毕竟安南莫氏认怂了,连国王都不当了,只求大明能给他封个一官半职,继续执掌安南便成,这也算很给大明面子了。
  问题,如果让杨聪这么轻松就立此奇功他夏言很没面子啊,或者说,如果让杨聪如此轻松的解决了安南的问题,他这内阁首辅之位可能就坐不了多久了,阳明一脉还不乘势来夺他的权啊!
  他思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让人把严嵩招来商议一下。
  严嵩当然也明白不能让杨聪如此轻易“得逞”,他们处心积虑的把杨聪整到西南去可不是为了让其建功立业的,这收复安南的“奇功”岂能让杨聪轻易得了去!
  那么,怎么办呢?
  不得不说,严嵩的确毒,他稍微动了动脑筋,便想出了一条毒计。
  他这条毒计很简单,那就是逼杨聪去抓安南莫氏。
  按他的说法,安南郑氏屡次上奏,这莫氏就是乱臣贼子,篡位之臣,这种人绝对不能轻饶,必须押解到京城受审,以儆效尤,要不然大明其他藩属国还不得纷纷学样啊,到时候今天这个篡位,明天那个篡位,大明颜面何存?
  他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大明这会儿还有立朝之初那么强大,那么,没说的,直接出兵,逮住莫氏,押回京城受审,以儆效尤。
  问题这会儿大明早已没有立朝之初那么强盛了,别说八十万大军,就算十万大军都维持不了多久啊,嘉靖又会怎么选择呢?
第一六九章
厌烦
  嘉靖还能怎么选择,他就没得选择,因为朝廷没钱啊。
  如果不按杨聪的建议招抚安南莫氏,大明就必须出兵征讨安南,一旦大军出发,什么时候能彻底征服安南就不好说了。
  他认为,这时间绝对不会少于半年,因为当初成国公朱能率八十万大军征讨安南都花了将近半年时间。
  杨聪这总共才召集了十余万大军,一年之内能拿下安南就不错了。
  其实,杨聪如果发动突袭,不出一月便能拿下升龙城,因为他有火枪火炮,更有数百艘战船,而升龙城正好在元江最大的河套中,战船开过去,完全可以从三面发动强攻,莫氏根本就抵挡不住。
  当然,杨聪压根就没在奏折中提这些,他奏折中就一个意思,最好接受莫氏的投诚,不然,安南之事恐怕没法解决。
  嘉靖虽然自诩英明神武,其实就是个井底之蛙,他根本就不知道杨聪手下精锐战斗力有那么强,所以,他认为,还是不开战的好,一旦开战,肯定是旷日持久,到时候粮饷肯定无以为继,大军必定生变。
  如果是这样,西南就真的危险了。
  至于接受莫登庸的投诚,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但不费一分一厘解决了安南问题,而且还让安南重新成为大明的领地,何乐而不为呢?
  他真的有点不明白,夏言为什么会在票拟上那么写,好像不惩治莫登庸,其他藩属国便会跟着造反一般。
  有这么严重吗?
  他也知道夏言一党和阳明一脉这会儿争的正厉害呢,或许,夏言之所以在票拟上这么写,完全就是因为杨聪是阳明一脉的后起之秀。
  这样可不好,他是希望手下臣子斗一斗,但是,得斗的有原则,有底线,不能为了私斗而枉顾大明的利益。
  他拿着杨聪的奏折和夏言的票拟仔细看了一阵,突然对着门口朗声道:“传内阁首辅夏言。”
  内阁值房就在皇宫之中,传召倒也方便的很,不一会儿,夏言满脸严肃的走了进来。
  他当然知道,嘉靖传召他是为了安南之事,严嵩的计谋虽然有些损,但也不失为一条妙计,在打压阳明一脉这方面,他跟严嵩的想法还是一致的,不管怎么说,也不能让杨聪轻易立此奇功,这就是他现在唯一的想法。
  至于什么国家、社稷,他认为,他来主导,肯定会比阳明一脉做的更好,不管怎么说,都得压住阳明一脉才行。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或许,他并不是什么坏人,或许,他出发点是好的,或许,他认为事后完全能弥补,但是,一个事实不能改变,那就是,他干的不是什么好事,他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枉顾他人利益或者枉顾大局。
  当然,夏言不会这么认为。
  他认为,自己做的,完全是对的!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理直气壮的道:“皇上,召微臣前来可是为了安南之事?”
  嘉靖缓缓点头道:“是啊,公瑾,你为什么认为招抚莫登庸不妥呢,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大善者也,能不费一兵一卒便解决安南的问题不好吗?”
  如果不是杨聪在负责安南一事,招抚莫登庸自然不无不可,问题现在的五省总督是杨聪,那就不行。
  夏言略微思索了一番,随即便满脸正气道:“皇上,微臣以为杨大人还是太年轻了,看不透事情的本质,这安南之事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莫登庸谋朝篡位,此等乱臣贼子都不严惩,天理何在?王法何在?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这个规矩坏了,大明还如何威慑其他属国?他们岂不是想造反便造反,根本就不用顾忌大明!”
  嘉靖闻言,嫩脸不由微红。
  夏言说话就是这么的不讨人喜欢,这家伙貌似是在说杨聪,其实连带他也一起教训了。
  什么太年轻,你就是在倚老卖老!
  嘉靖这会儿心中已然有点不喜,说起话来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冷冷的问道:“你的意思清风应该挥军直捣升龙,擒住那莫登庸,然后押回京城,以彰显我大明的威风?”
  夏言毫不犹豫的点头道:“皇上英明,正当如此。”
  英明?
  英明个屁啊!
  打仗不要钱的吗?
  嘉靖语气不善的问道:“那你认为清风率十万大军多久能拿下安南?”
  有时候,惹怒一个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0/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