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1/411

  有时候,可能就因为一句话你就把人给得罪了。
  夏言惹毛了嘉靖尤不自知,他依然老神在在的道:“安南那些藩兵就是土鸡瓦狗,杨大人手下则是大明精锐之师,微臣以为,如果杨大人能率军勇猛奋进,不出一年,便可平定安南。”
  嘉靖没好气的道:“一年?行,就算一年,你知道十万大军一年的粮饷是多少吗?”
  这!
  十万大军一个月少说也得二十余万两,这个夏言当然清楚,西南边陲交通不便,运输粮草辎重的费用更是惊人,恐怕这粮饷还得翻倍。
  他估算了一会儿,随即小心的道:“微臣估计最少要四五百万两。”
  嘉靖又追问道:“那大明一年的税赋是多少你知道吗?”
  这!
  夏言弱弱的道:“大致也就是四五百万两。”
  嘉靖略带嘲讽道:“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这一年时间,大明数万官员的俸禄不要发了,哪里出现天灾也不要去赈济了,大家都勒紧裤腰带,不要吃饭了,先把安南收拾了,把面子找回来再说,是吧?”
  这个!
  夏言闻言,不由老脸一红。
  他毕竟不是严嵩,严嵩那无耻的嘴脸他还真学不来,严嵩那无耻的招数他更学不来。
  这会儿如果是严嵩在,肯定还能强行狡辩一番,比如说什么杨聪打仗不要钱啦,自有办法筹集军费啦什么的。
  但是,这些话夏言却说不出口。
  他毕竟还要点脸,四五百万两,让杨聪自己想办法,这种无耻的话他还真说不出来。
  嘉靖见夏言满脸窘迫的样子,没由来的一阵反感。
  你牛逼,你想办法筹钱啊,如果你能筹得十万大军一年的粮饷来,朕马上就下旨让杨聪出兵,擒住那安南莫氏。
  没办法,你说个屁啊!
  嘉靖冷冷的问道:“你能筹措出十万大军一年的粮饷不?”
  夏言红着脸憋了半天才微弱的回道:“不能。”
  嘉靖又略带嘲讽道:“既然不能,那这仗怎么打?十万大军空着肚子去打吗?”
  ……
  夏言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只能满脸通红的站在那里,就跟个斗败的公鸡一样。
  嘉靖见状,不由厌烦道:“既然知道自己办不到,就应该采纳别人的建议,明白吗?”
  夏言只能垂头丧气道:“微臣明白。”
  他还没意识到自己又给严嵩背锅了,这无耻的计谋明明是严嵩提出来的好不好!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历史上他被严嵩给玩死也不是没道理的,说到玩阴谋诡计,他真比严嵩差太远了。
第一七〇章
谋清化
  升龙城以南将近两百里,安南莫氏大军营地,夕阳西下,一阵炊烟渺渺升起。
  大营中的将士这会儿差不多都围坐在土灶四周,等着吃锅里煮出来的食物呢。
  锅里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小半锅大米再加一大锅水。
  当然,勤快点的还会去采摘些野菜又或者抓点鱼什么的,不过,就算是添加了这些东西,煮出来的也就是半干不干的稀饭而已,想要填饱肚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安南本就不富裕,再加上这连年的大战,农田都荒废了大半,这会儿能吃个半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平民百姓甚至稀饭的没得喝,只能找野菜什么的充饥。
  莫氏大军已经在此驻扎将近月余了,并不是他们不想挥军南下,直捣清化,主要是清化附近的地形太过复杂了,而且郑氏大军又特别擅长偷袭,他们都尝试着向南进攻数次了,不是被人伏击就是被人断了粮道,每次他们都是狼狈而回,战事也因此陷入了僵局。
  帅帐中,临时主帅莫文明正坐在那里发呆呢。
  他领兵打仗的才能其实并不怎么样,甚至他都不喜欢军旅生涯,平时,他就喜欢读读书,吟吟诗,作作对什么的,与其说他是个武将还不如说他是个文人呢,奈何莫登庸就是派他来统帅大军,就因为他是莫登庸的亲侄子,莫氏一族里面就属他最没野心了。
  他这会儿考虑的压根就不是打仗的问题,他也没想着要率军南下去攻打郑氏,因为莫登庸走的时候交待他,只要守住大营便成,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
  他这会儿考虑的是莫氏一族的命运,因为郑氏一族屡次派使团出使大明,请求大明出兵讨伐莫氏,三番五次之后,大明终于出兵了。
  大明可是天朝上国,明军在他们印象中那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如果大明真发了狠要收拾莫氏,他们莫氏铁定完蛋。
  这点,他们都很清楚,所以,这会儿他叔叔莫登庸已经亲自去大明请降了,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他正坐那里发呆呢,外面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不一会儿,一个背插令旗的传令兵便匆匆走进来,单膝跪地拱手道:“报,皇祖已于辰时从升龙出发,日落之前将驾临大营。”
  皇祖就是莫登庸了,因为这会儿的皇上莫福海已经是莫家第三代了。
  皇祖不是去大明请降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莫文明闻言,连忙起身出帐,令人备马,随即便召集一众将领和亲卫往北迎去。
  果然,他刚从大营北门奔出不到五里,前面便响起一阵密集的马蹄声,这肯定是皇祖到了。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皇祖并未乘轿,也未坐车,甚至连旌旗仪仗都未带,就是带了数十骑,往这边狂奔而来。
  这是怎么了?
  莫文明满脸惊讶的迎上去,就在马背上拱手道:“参见皇祖。”
  这倒不是他仗着手下兵多将广摆谱,莫登庸发达之前也就是个渔夫而已,所以对礼仪看得并不是那么重,尤其对于莫氏一族的子弟,他更是亲切的很,平时就算是在升龙皇城见了,他们也不用行跪拜之礼,更何况是在这军营之外。
  莫登庸也没觉着他有什么不敬,反而满脸微笑的指着身旁一个威猛无比的将领道:“文明,这位乃是大明广西总兵官俞大猷俞将军,还不赶紧拜见。”
  大明的总兵官!
  要论真正的实力,恐怕比安南国王还要强!
  莫文明闻言,连忙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拱手道:“小王莫文明参见俞将军。”
  俞大猷见状,急忙飞身下马,架住他的胳膊往上一提,连连道:“不必多礼,不必多礼。”
  莫文明着实有点受宠若惊,不是传闻中大明的官员都相当的狂傲吗,这位怎么这么亲切?
  一旁的莫登庸见状,不由大笑道:“你还自称小王,哈哈哈哈,你这王爷可不是大明亲封的,可不敢在俞将军面前自称小王。”
  莫文明闻言,不由尴尬不已。
  俞大猷却是摇头憨笑道:“没事,没事,所谓入乡随俗,称谓什么的不必那么看重。”
  莫登庸也是看俞大猷憨厚老实才敢如此开玩笑,如果是杨聪在此,他估计笑都不敢笑,更不要说是如此大笑了。
  众人寒暄了几句便一起直奔大营,来到帅帐之后,莫登庸便命人取出地图,摊在帅桌之上,又与俞大猷谦让了一番,这才与俞大猷一齐站在帅桌跟前,盯着地图仔细看起来。
  俞大猷看了一阵,这才郑重的问道:“莫大人,你们在此驻扎了多少大军,郑氏兵力又如何?”
  莫登庸毫不避讳道:“我们在此驻扎了将近十万大军,郑氏的话,根据斥候查探和多次大战的情况来看,最少也有五万人马。”
  十万对五万,为什么不进攻呢?
  俞大猷不由好奇道:“莫大人,这沿途好像并没有什么城池吧,你们为何不率军直扑清化呢?”
  莫登庸无奈的摇头道:“唉,将军有所不知,这郑氏原本就是清化豪族,在清化地方可谓根深蒂固,而且他们特别擅长埋伏和偷袭,我们进攻了几次,不是被他们埋伏得首尾不能兼顾,就是被他们断了粮道。我们也是着实没有办法才不得不驻扎于此,停步不前啊。”
  俞大猷闻言,不由皱眉道:“你的意思郑氏借地利之便层层阻击?”
  莫登庸连连点头道:“是啊,前面数十里都是低矮的山地,道路狭窄,极其不利大军通行,再加上他们郑氏在此经营已有百余年之久,对此地形熟悉无比,我们一冲进去便要吃亏啊!”
  俞大猷闻言,不由盯着地图陷入沉思。
  《孙子兵法》有云,“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泛地则行”,不宜战啊,更何况敌人对此熟悉无比,就是要在此地缠着你。
  怎么办呢,总督大人可是交待了,一个月之内必须助莫氏拿下清化,将郑氏给灭了!
  “泛地则行”,不行了就换其他路径。
  想到这里,他的目光不由看向清化周边。
  清化东边是海!
  他看到地图上的标示,眼前不由一亮。
  这里可不是永安州那边那样的莽莽群山,而是低矮的山丘,海边应该是可以通行的。
  他琢磨了一下,随即问道:“东边海岸可能通行?”
  莫登庸闻言不由一愣,从海边绕过去,他还真没想过,因为清化在升龙的南面,而海岸则在升龙的东面,走海边绕过去虽然不至于南辕北辙,但路途起码长了一倍,而且升龙与海岸线之间也有很多山丘,运送粮草极其不便,所以,他以前压根就没想过走海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1/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