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411

  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位总督大人怎么突然间就回京了呢,他为什么一副犯了错误的表情呢?
  早朝就这么结束了,一切仿佛如同往常一般,没有丝毫波澜,但是,大多朝臣心中都已经掀起了惊涛骇浪。
  杨聪就这么一声不吭的回来了,皇上竟然一点表示都没有,早朝的时候皇上也没有提到这位大功臣,而杨聪看上去也没有任何不满,表现的就好像他自己犯了错误一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杨聪又犯了什么错误呢?
  当然,也有人心里清楚。
  嘉靖就是最清楚的,但是,他不会说,也不想说。
  严嵩一党大多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想说,但却不敢说,因为嘉靖不准他们说。
  这会儿嘉靖对杨聪到底是什么看法,什么想法,没人清楚,谁又敢冒险去惹怒这个年轻冲动的皇上呢。
  那么,嘉靖到底想怎么样呢?
  这点,杨聪本人也很想知道,所以,早朝散去以后,他便缓缓走到御书房,求见嘉靖来了。
  嘉靖听闻杨聪求见,脸上表情顿时变得复杂无比。
  说实话,这会儿他还没想好怎么处置或者说安置杨聪呢,侵吞几十万两脏银,这种事情,如果是其他官员犯了,他绝对毫不犹豫的把人拖出去砍了,问题这事是杨聪干的,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假装亲切道:“清风,什么时候回来的啊?”
  杨聪恭敬的回道:“回皇上,微臣是昨天下午回京的,因为怕打搅皇上休息,所以没有进宫来觐见,还请皇上恕罪。”
  嘉靖貌似没话找话道:“哦,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对了,灵儿那丫头回来了吗?”
  杨聪依旧恭敬的道:“灵儿也随微臣一起回来了。”
  这时候,嘉靖的脸上不由露出一丝温馨,他微微笑道:“好,让那丫头有空来宫里看看朕,这么久没见了,朕着实有点想她了。”
  杨聪依旧恭敬的道:“微臣明白。”
  话说到这里,两人貌似就没什么可聊的了,一阵沉默过后,嘉靖终于忍不住问道:“清风,你为什么一声不吭便拿着那些脏银去开荒去了呢?”
  杨聪知道,这个问题嘉靖迟早会问,答案他也早就想好了,他装出后悔的样子,略带羞愧道:“皇上,这次微臣着实太鲁莽了,看着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活的跟乞丐一样,微臣这心里急啊,这人一急就容易犯错误,当时微臣什么都没想,便将那些贪官的脏银拿去鼓励开荒去了,微臣糊涂,还请皇上责罚。”
  这话说的,责罚他好像就是不顾黎民百姓的死活了,嘉靖能下的去手吗?
  嘉靖原本也没打算把杨聪怎么样,不过,他也没想好要怎么安排杨聪,他想了想,干脆问道:“清风,今后你有什么打算啊?”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朕都不知道怎么安排你了,你自己有什么打算,说出来听听吧。
  这点,杨聪也早就想好了,他假装有些心灰意冷道:“微臣自知罪不可恕,原本是没脸在这官场上待下去了,但是,微臣当初答应皇上的《格物致知之理》还未编撰好呢,就这么归隐山林,着实有点愧对皇上。所以,微臣想皇上随便安排个什么闲职,能让微臣带着人将《格物致知之理》编撰完便成。”
  著书立说!
  嘉靖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这可是流荒百世的功绩啊。
  一个朝代能为后世所提及的有什么,皇帝有多能干,大臣有多能干,又或者皇帝又多窝囊,大臣有多奸妄,这些只有无聊的人才会偶尔跟人说一说,只有传世巨著才会被人时常挂在嘴上。
  比如说《孙子兵法》,要没这本书,谁知道齐国什么玩意儿,大家也没兴趣知道齐国是什么玩意儿,正是因为《孙子兵法》这本书,大家才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有那么深刻的印象。
  又比如说《永乐大典》,要没这本巨著,又有多少人会去关注永乐大帝的丰功伟绩呢。
  这种事情,任何朝代的皇帝都不会等闲视之,嘉靖当然也不例外。
  他想了想,随即郑重道:“要不你先挂个礼部尚书之职兼任翰林院大学士吧,礼部的事你不用官,翰林院的事你也不用管,你只管专心编书便成。”
  这待遇已经相当不错了,礼部尚书可是文官中的翘楚,基本上只要进阶吏部尚书那就是半只脚踏进内阁了,翰林院大学士更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耀,没有比这头衔更能证明读书人的水平了。
  当然,这两个职位上都是有人的,杨聪只是挂了个头衔而已,并没有什么实权。
  这会儿杨聪也不想要实权,他就是想麻痹严嵩和夏言,让他们自己斗起来呢。
  他连忙拱手道:“多谢皇上恩典。”
  就这样,杨聪又回到了翰林院,不过,这次他不再是个待翰林院里熬资历,等待升官的状元郎,而是专门跑来著书立说的大学士。
  他貌似对编撰《格物致知之理》相当的感兴趣,进到翰林院,他什么事都没管,只管召集唐顺之、罗洪先、赵时春等人编书,一头扎进去之后,便没了任何声息,甚至早朝的时候他都很少出现了。
  他的借口是因为编书废寝忘食,不想去参加早朝耽误时间。
  嘉靖对此当然无话可说,因为他也想杨聪赶紧把《格物致知之理编撰》出来啊。
  废寝忘食,好啊!
  你参不参加早朝都没什么关系,反正早朝也没你什么事,你来不来都是一样的,你只管赶紧给朕编书便成。
  杨聪貌似就此韬光养晦,退出了权力的争夺,专心著书,严嵩和夏言真的会如同他想象的一般斗起来吗?
第一九四章
稿成
  翰林院前殿,五经阁,原本这里是闲散的翰林们研讨四书五经之地,说白了就是个聊天打屁的地方。
  平常,这里是很少有人来的,因为大家毕竟都在坐班,就算闲得蛋疼也不能表现出来不是,一般大学士又或者学士大人不组织他们来研讨,他们是很少来的。
  但是,这会儿里面却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好像翰林院所有人都挤进了这个不大不小的殿堂一般。
  不过,这些人并没有高谈阔论,以显示自己对四书五经有多么的了解,里面的人大多都在埋头编书,间或有些人拿着写好的草稿起身去找坐在正中的杨聪请教一番,其他人基本都不怎么吭气。
  大家都很专注,杨聪貌似也在认真的编撰着什么,硕大的书桌上到处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凌乱不堪,也没人去整理。
  正当杨聪放下笔,揉了揉额头,准备小憩一下时,一个亲卫瞅准时间上前轻声道:“大人,午时都过了,是不是命人把饭菜端上来。”
  杨聪闻言,不由哑然道:“哎呀,这么快又到午时了啊,难怪感觉有些饿了,快,快命人把饭菜端上来,别把大家都饿坏了。”
  很快,便有几个衙役端着一盘盘的饭菜摆在每个人的跟前。
  饭菜的样式都是一样的,四菜一汤,连带米饭一起,用个精致的盘子装着,一人一份,看上去诱人无比。
  不过,这会儿里面编书的人好像都对这些喷香的饭菜不怎么感兴趣,有的人实在饿了,就端起饭碗来胡乱扒拉一通,有的人干脆就埋头在那里奋笔疾书,根本就不理旁边的饭菜。
  杨聪见状,也不吭气,只是自己端起饭碗来飞快的吃着,压根就没管其他人吃没吃。
  他们已经聚到一起编撰了将近一个月了,大家也都熟的不行了,吃饭什么的,不用你去劝,谁饿了自然会吃,要你去打搅人家的思路,人家反而会不高兴。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貌似吃饭甚至是睡觉的时间都没了。
  其实,再忙的人也不至于忙到这种程度,只是有时候心思都花在某件事情上,不想因为吃饭又或者睡觉而打断而已。
  这时候王宣正好编完了《五行篇》中的一章,他也不管什么礼仪不礼仪的,直接就端起饭碗,拿着编完的草稿来到杨聪身边,把草稿往杨聪跟前一摆,说了声“大人,您看看有什么问题没。”紧接着便夹起杨聪盘子中的菜飞快的吃起来。
  杨聪也不觉得突兀,他边扒拉着饭,边看着眼前的草稿,时不时指出某个不妥之处与王宣商议一番,两人商议完,直接把碗一丢,又拿起笔,埋头继续编撰起来。
  王宣的饭碗甚至直接就扔杨聪盘子里了,搞得乱七八糟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两个家伙脑壳有问题呢。
  一个送饭的衙役见状,连忙上前将碗整了整,又偷偷瞄了瞄杨聪正在编撰的东西,这才端起盘子,缓缓的退了出去。
  杨聪貌似正在专注于编撰的内容,其实眼睛却在偷偷瞟着那衙役,甚至,他嘴角还露出了一丝不屑的轻笑。
  这家伙是严嵩派来的亲信,这点李十二早就告诉他了,或许,严嵩是想让人盯着他,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放下一切,在努力编书吧。
  这年头编撰一本书可不容易,特别像杨聪这种,想编撰出来一套类似于小型百科全书的巨著,最少也要几年时间,编个十几二十年,那也是很正常的。
  杨聪虽然一直没有停下《格物致知之理》的编撰工作,但是,以前的时候他都是带着人到处跑,而且还要负责很多重要的事情,根本没时间来管编撰的事情,那时候他都是任由王宣和唐顺之他们自己去编,很少去管,所以,这《格物致知之理》虽然编了十来年了,草稿都还没完成呢。
  杨聪这边埋头编书貌似不像作假,阳明一脉也渐渐偃旗息鼓,放弃了朝堂之上权力的争夺,严嵩终于慢慢开始考虑内阁首辅的问题了。
  这个位子,他早就想坐上去了,只是杨聪异军突起,阳明一脉随之得势,他眼看着干不过人家了,才又虚言哄骗夏言,让其一起对付阳明一脉。
  这会儿阳明一脉貌似已然被他们联合起来打压下去了,这内阁首辅之位,自然也该易主了。
  至于夏言,最好识相一点,自己乖乖退下来,要不然,嘿嘿。
  严嵩正在密谋掀翻夏言的时候,杨聪这边《格物致知之理》的草稿也已慢慢完成。
  当然,这草稿完成了并不能代表《格物致知之理》的编撰工作就此完成了,草稿完成还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得不断修撰呢。
  比如永乐大典,编撰草稿的时间总共用了十五年,而后面的修撰也差不多用了五年。
  《格物致知之理》草稿编撰完成之后,杨聪便按惯例进呈给嘉靖审核了。
  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这年头像《格物致知之理》这类鸿篇巨著肯定是要经过皇帝亲自审核的,而大部分的修撰工作也是根据皇帝的意见来进行的。
  这进呈草稿可是件大事,很多博学鸿儒可能这辈子也没有机会编出令当朝皇帝都看重的鸿篇巨著来,所以,这进呈草稿也是一种荣耀,证明你的书获得了皇帝的认可。
  这天,杨聪和一众参与编修的官员一改往日邋里邋遢的形象,郑重的沐浴更衣,穿戴整齐,然后便一人捧着一叠子书,排着整齐的队伍,慢慢走进皇宫。
  嘉靖对此也特别重视,特意命人将文华殿布置了一番,并招来了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当朝高官,分列两侧观礼。
  杨聪带着一众参与编修的官员缓缓走进文华殿中,行了一阵繁琐的礼节之后,他便带头将手中的书稿进呈到嘉靖跟前。
  嘉靖见了那装饰精美的书本,貌似很感兴趣的样子,接过去之后便翻开仔细品读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