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411

  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嘉靖有没有仔细看那是另外一回事,他必须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看一会儿,以示对这套书的看重。
  还别说,杨聪这样的有钱人呈上来的书就是不一样,就连草稿都比一般书籍的正本还要精美,那书册看上去就跟《永乐大典》的正本差不多。
  至于里面的内容,嘉靖原本只是想稍微看看,意思意思而已,毕竟这会儿正在进行一场隆重的仪式呢,他就算对这书再感兴趣也没必要急于这一时。
  但是,他一翻开《格物致知之理·天文篇》便被里面的内容给吸引了。
  这《天文篇》的开篇杨聪引用的是千字文的前两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紧接着便是一句疑问:何谓天地,何谓宇宙,何谓日月,何谓星辰?
  这一下就把嘉靖的兴趣给勾起来了,《千字文》只要读过书的人基本上都学过,嘉靖肯定也不例外,他学习《千字文》的时候也曾好奇过,何谓天地,何谓宇宙,何谓日月,何谓星辰呢?
  这个问题,在这时候可没有系统的解释,谁又不想一探究竟呢。
第一九五章
圣人之言
  文华殿中,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朝中重臣分列两侧,杨聪带领一众编修奉书于中,《格物致知之理》献稿仪式正隆重举行。
  嘉靖貌似对此书相当的感兴趣,杨聪将《天文篇》初稿献上之后,他便不断的翻阅着,看的津津有味。
  一开始,殿中群臣都以为他只是在装模作样而已,毕竟这种仪式中当皇帝的都要装作对书中的学问感兴趣,以示此书是在他的主导下,命人编撰的。
  但是,一刻钟都过去了,嘉靖仍在津津有味的翻阅着,这就有点不对劲了。
  在场可没几个闲人,包括嘉靖都要处理朝政呢,这仪式差不多就行了,这杨聪才献上几本初稿你就看了一刻钟还不停歇,后面那一堆你不得看一天啊。
  难道大家就陪你在这里站一天?
  难道今天的政务就不处理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脸上都露出了不耐之色,尤其是夏言,那不满都写在脸上了。
  这书有这么好看吗?
  他一向认为,这内阁首辅之“辅”不但有辅佐皇上之意,还有教导皇上之责。
  这会儿皇上明显已经沉溺于杨聪的书中不能自拔了,他自然得提醒提醒皇上。
  于是乎,他毫无顾忌的咳嗽了一声,随即拱手朗声道:“皇上,此书如何?”
  嘉靖被夏言这一搅和,终于反应过来,这会儿搞仪式呢,并不是看书的时候。
  他抬起头来,意犹未尽的道:“此书图文并茂,文笔流畅,意境深远却又通俗易懂,着实精彩,着实精彩。”
  夏言闻言,心中不由冷哼一声,精彩,精彩个屁啊!
  当然,他就算再狂也不敢如此忤逆嘉靖,表面上他还是装作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就好像他也看过此书一般。
  这时候嘉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自然不会再沉溺其中,他轻轻将书一合,随即便抬手示意献稿继续。
  王宣、唐顺之等人见状,连忙依次将手中的书稿高高举过头顶,恭敬的递到嘉靖跟前。
  嘉靖每接过一篇便会假假意思翻开仔细看看,随即又轻轻合上,示意众人继续,这个过程又持续了将近一刻钟时间才完成,而此时,嘉靖跟前的龙案上已经堆了厚厚一排书稿。
  这《格物致知之理》果然是鸿篇巨著啊,光是其数量就不下百本,这杨聪,果然了得。
  这时候,阳明一脉的官员和毛伯温等中立的朝臣脸上大多露出了敬佩之色。
  大明,已经有很久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鸿篇巨著了。
  紧接着,嘉靖便假假意思好奇道:“清风,这格物致知之理是何意啊?”
  这也是一个流程,大致意思就是让杨聪阐述一下他为什么要以《格物致知之理》为书名,或者说,为什么要编撰《格物致知之理》这本书。
  格物致知之理是何意,在场的官员当然都清楚,这可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所谓儒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格物致知之理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你还读个屁的书啊!
  不过,在场很多人都不知道杨聪会以《格物致知之理》作为书名,因为要纯探讨礼法的话,最多也就一篇文章几千字就把格物致知之理说透了,编这么些书,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杨聪不慌不忙的拱手道:“《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故微臣以为,读书人之根本在于格物。”
  嘉靖闻言,不由微微点了点头,在场的朝廷重臣也很配合的跟着点了点头。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很多亚圣都说过类似于此的话。
  果然,紧接着,杨聪便举例道:“先贤二程有云,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朱子更点明,格物致知乃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也。是故,微臣以为,我辈读书人皆应格物而致知,明天理,明人伦,方通事故,从而治国、齐家,平天下。”
  这家伙,旁征博引,说的头头是道,好不爽快。
  嘉靖听的是云里雾里,因为他学识本来就有限,能看懂一般通俗的文章就不错了,像这些什么圣人之言,他还需得人解释才听的明白。
  夏言和严嵩闻言,也是皱眉不已,他们倒不是听不懂杨聪在说什么,主要杨聪扯出这“程朱理学”来,貌似是想给阳明一脉张目啊!
  阳明一脉的官员听了自然是眉飞色舞,因为他们的老师又或者说祖师爷王守仁说的就是这个理啊,杨聪此时引用出来,貌似有点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感觉。
  果然,杨聪紧接着便道:“阳明先生也曾有言,格物致知,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方为大成者也。是故,微臣以为,格物致知,格物方能致知,而致知者亦能为格物之便,两者相辅相成,通其理,则天下平。”
  这话说的好啊!
  阳明一脉的官员闻言,差点就鼓掌大赞了,从四书五经,到程朱理学,再到阳明之学,果然是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啊!
  夏言和严嵩闻言,却是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这家伙,大言不惭,竟然敢和古圣先贤、亚圣朱子相提并论,你家伙是想当圣人吗?
  夏言忍不住冷嘲热讽道:“杨大人,你的意思,读了你这《格物致知之理》便能治国、齐家、平天下吗?”
  这话问得好啊!
  杨聪假装皱眉思索了一下,这才朗声道:“首辅大人,下官的意思并不是说读了这《格物致知之理》便能治国、齐家、平天下。下官刚才也说过了,格物致知之理,古圣先贤皆有解释,下官也是在理解古圣先贤之言的基础上才编撰出此书的,所以,要读此书,先得学古圣先贤之言,如果古圣先贤之言学懂了,再来看此书,是可以治国、齐家、平天下!”
  这话说的,大气横秋,通俗易懂,好啊!
  嘉靖闻言,不由眼前一亮。
  他之所以认为好,倒不是说杨聪牛皮吹的好,主要是这话说的通俗易懂,他完全听明白了,前面杨聪啰里啰嗦一大堆,他都没怎么听明白呢。
  好不容易来了句通俗易懂的,自然要抓住机会,赶紧把话头接上。
  嘉靖也没管夏言在那里吹胡子瞪眼,准备继续和杨聪“争论”呢,他直接抚掌道:“好,好一个治国、齐家、平天下,清风,希望这书正如你说的,通其理,便可平天下。”
第一九六章
不务正业
  嘉靖对《格物致知之理》一书的浓厚兴趣不由让一旁的严嵩心生警惕,看样子,这杨聪还没被踩死啊!
  如果杨聪把这书编成了,嘉靖肯定会对其刮目相看,到时候杨聪再活动活动,很有可能,又会再次窜起来。
  怎么办呢?
  严嵩装作无意识的看了看气定神闲的杨聪,又偷偷瞟了瞟气急败坏的夏言,心里又开始盘算了。
  这个时候,阻止杨聪编书肯定是不现实的,再怎么样嘉靖也不会同意的,而且他也找不出理由来阻止。
  那么,杨聪把书编成之后怎么对付呢?
  或许,现在就把夏言收拾了还不是很合适,是不是让这个傻冒留下来继续和杨聪斗,先把杨聪彻底踩死再说呢?
  他正盘算的时候,杨聪突然郑重的道:“皇上,微臣有一事相求,不知当不当说。”
  果然,这家伙又想顺势而起了!
  严嵩闻言,心里没由来的一抽。
  杨聪这家伙,着实太可怕了,要不是人家自己犯糊涂,把广西那些贪官污吏的脏银侵吞了用来鼓励开荒,他恐怕根本就没办法阻止这家伙上窜的势头。
  这一下,他貌似又要借编书来讨得嘉靖的欢心,从而重新加入官场的争斗了。
  这可如何是好啊!
  严嵩不由偷偷瞟向嘉靖,他很希望嘉靖这糊涂蛋能记住杨聪当初犯下的“大错”,拒绝其重入官场掌权的请求。
  嘉靖这会儿心情正好呢,一套鸿篇巨著就要在他的手底下诞生了,他也将随之名传千古,这大好事就在眼前,他哪里还记得杨聪犯过什么错误。
  他想也不想,便毫不犹豫的道:“什么事,说来听听。”
  杨聪又洋洋洒洒的道:“朱子有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微臣觉得很有道理,格物则应穷其理,所以,微臣想开办学院,教授匠户、军户、农户子弟,使其精通格物而穷其理,从而形成一股格物致知之理的新风,让《格物致知之理》一书影响更为深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