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6/411

  很简单啊,把海禁了,其他人都不准出海做生意,只能由他们控制的商户去海外赚钱,这样,他们就发了!
  海商豪门如此,严嵩一党同样如此,他们都是眼红海上贸易的利润,想做独门生意,所以强烈支持海禁!
  张居正可不知道这些,至少这会儿他还不是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而已,而且还是个内陆的读书人,海禁根本就跟他搭不上一点关系。
  他仔细想了想,随即便估摸道:“这海禁兴许是对的吧,毕竟大海如此辽阔,朝廷根本就管不到,如果某些人出海与海盗和倭寇勾结,大明沿海岂不是又要乱了。”
  杨聪闻言,眉头不由一皱,张居正的想法估计就是大多数朝堂官员的想法吧,海禁其实跟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们都认为禁了总比不禁好,因为禁了省事啊!
  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呢?
  他想了想,还是没解释了,因为解释起来太麻烦了,没接触过的人还不一定能听得懂,还不如让张居正他们看看事实,看到了事实,相信他们就明白了。
  两人说话的功夫,船队已然进入登莱水城。
  这水城原本就是为了防御倭患而设,其规模并不是很大,四周城墙都不到一里长,但是城墙却很高,甚至比一般府城的都要高,足有三丈多高。
  至于为什么要建这么高,当然是为了防止倭寇借大船夺城墙,要知道一般海船船舷高度再加上甲板上的船舱高度差不多就达到一丈左右了,大福船的船舱更是高出水面两丈多,如果城墙建的太低,人家直接从船舱上跳下来便成,所以,登莱水城的城墙很高,福船在其面前都要矮上一大截。
  这登莱水城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城内有一个港湾,而且,入口处已经用类似城门的大木闸给挡住了。
  也就是说,船队可以直接通过水闸进城,登上码头就算是到了城里面了。
  这时候,登州卫指挥使已然单着卫所所有官员在码头上等候了,因为这次来的可不止杨聪和其七个弟子,还有武定侯郭勋的孙子郭江呢。
  这山东都司和辽东行都司正好归左军都督府管辖,而武定侯郭勋正是左军都督府的左都督,登州卫又归属山东都司管辖,登州卫指挥使自然是要落力巴结这位小都督。
  当然,就算是郭江没来,登州卫指挥使也不敢怠慢,因为这次来的杨聪当初可是五省总督,权力那可比武定侯郭勋大多了,那是后杨聪抓的可严了,他们这些卫所军官都是闻之胆颤。
  这会儿杨聪虽然已经“致仕”了,但是人家的影响还在啊,随便一句话,收拾他这个小小的武官还是很简单的。
  总之,杨聪一行人得到了登州卫全体官员的隆重迎接和热情款待,那家伙,登州卫指挥使那叫一个谦卑啊,就差没当着他们的面叫爷爷了。
  至于戚继光,俨然成了登州卫的当家老大一般,指挥使在其跟前都是点头哈腰的。
  没办法,戚家牛啊,原本戚家就是登州卫有数的几个大家族之一,这会儿更不得了了,不但戚景通出任水师总督,管着整个沿海所有战船,戚继光还成了杨聪的关门弟子,这家伙,前途简直不可限量啊!
  一行人在登州卫城休整了一天,第二天一早,杨聪便婉言谢绝了戚家老爷子的带着其余弟子和郭江一起坐上战船,继续往南,直奔南直隶金陵城而去。
  这一路,杨聪又是向众弟子介绍海战的知识,又是命船队借补给之机进入沿海各大卫所驻地巡视一番,张居正等人对明军的印象,顿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直以来,读书人虽然嘴上都说大明天下无敌,但是,对于明军的战力却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自明英宗正统年间以来,大明几乎是到处被人欺负,就连小小的东瀛和安南都不把大明放在眼里,明军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就算杨聪带来明军剿灭了海盗和倭寇,收服了安南莫氏,他们大抵也认为这是杨聪的神奇,并不是明军突然之间变得不一样了。
  但是,他们见识了沿海这些卫所的严谨之处后,终于察觉到,现在的明军跟以前的明军貌似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至少沿海各处卫所的屯卫都是军容齐整,虎虎生风,一看就经过了严格的操练。
  告别了沿海,进入了江流之后,杨聪又将极有可能成为统帅的谭纶叫到跟前,亲切的问道:“子理,怎么样,看了这么多卫所,有什么感想?”
  谭纶闻言,不由感慨道:“学生原本以为,这些卫所屯卫要不是缺乏操练,毫无精神,便是三餐不继,饿的面黄肌瘦,不曾想他们竟如此训练有素,如此威武雄壮。”
  杨聪微笑道:“嗯,为师没来东南当总督之前,他们的确是跟你说的差不多,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在短时间内便成这样的吗?”
  谭纶闻言,不由满怀敬佩道:“恩师真乃神人也,竟然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便将他们操练成这个样子。”
  杨聪被这马屁拍的,直想翻白眼,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他没好气的道:“这么多地方,这么多屯卫,为师怎么去一一操练,要为师真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跑遍这么多地方,还能将这么多屯卫都操练的迥然有素,那真是神仙了。很明显,为师不是神仙,为师也没那么多时间去操练他们。”
  谭纶闻言,不由哑然道:“那又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怎么突然之间变得这么厉害了呢?”
  杨聪看着远方,睿智的道:“很简单,靠制度,或者说军规。为将为帅者虽然要以身作则,但却不必事必躬亲,很多事,你只要定下规矩,然后派将领去监督便成。比如沿海这些卫所,为师就是定下了规矩,然后每省派一位总兵,不定时巡查,如果逮到阳奉阴违或者不作为的一律革职查办!”
第二〇九章
利益
  金陵城可以说是严嵩一党的老巢,也可以说是阳明一脉的老窝。
  当初,严嵩就是凭借在南京六部的经营获得了夏言的器重,从而引入京城,一举进入内阁。
  阳明一脉也曾以此为避难之所,张邦奇、邹守益等都曾在此任职,湛若水和张时彻这会儿还是南京六部尚书呢。
  不过,此时的金陵城应该算是阳明一脉的天下了,因为湛若水是南京礼部尚书,张时彻是南京户部尚书,这两个最重要的衙门都掌控在阳明一脉手中,而严嵩却已进京,他手下党羽也基本跟着去了。
  当然,严嵩一党在此也不是一点势力都没有,赵文华接替杨聪出任东南五省总督之后,在此经营了几年,很是提拔了一些严嵩一党和海商豪门的官员,实力也不容小觑。
  杨聪一行坐船在海上漂泊了几日,又沿江航行了将近一日,这天下午,终于赶到了金陵城北的码头。
  这家伙,此时的码头上已经布满了屯卫精锐和衙役,金陵城里的达官贵人几乎有小半都站在那里翘首以盼,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朝廷又派什么人来出任类似于五省总督的要职了呢。
  杨聪一看码头上这阵仗,顿时无语,他是想低调来着,他可没让这些人来接他,但人家就是来了,如之奈何?
  船队靠上码头以后,他连忙带着一众弟子从悬梯上窜下来,走到一个白发飘飘的老头跟前,拱手作揖道:“世伯,您老人家怎么亲自前来,可是折煞小侄了。”
  此人就是阳明一脉的元老,王守仁的至交,南京礼部尚书湛若水。
  湛若水的辈分按理来说都可以当杨聪的爷爷了,当然,这派系中没有这么叫的,而且湛若水也不是很在意这些,他一把扶住他的胳膊,亲切的道:“清风,这都几年未见了,你还是老样子,老夫却已经是老得都快走不动路了,哈哈哈哈。”
  杨聪连忙顺势搀住他,假假意思道:“哪里哪里,世伯看上去不也是老样子吗。”
  两人寒暄了几句,便开始为其他人一一引见了,杨聪这边没什么好说的,除了武定侯郭勋的孙子,就是一帮弟子,并没有什么身份,这前来迎接的人就不得了了,不但南京礼部尚书和南京户部尚书都来了,甚至魏国公世子徐邦瑞和诚意伯刘瑜都来了。
  这些人不但来码头亲自迎接,还为他在城里准备了丰盛的酒宴,众人一路寒暄来到城里,又把酒言欢好好聚了一聚,等酒宴散席都已经块戌时了。
  一般这个时候众弟子包括杨聪都要休息了,因为每天他们不到卯时便要起来,这个时候还不睡,明天恐怕是没什么精神了。
  不过,这天晚上,杨聪仿佛是兴奋过了头,酒宴过后,竟然还把所有弟子招到自己房中,貌似还聊的不够过瘾的样子。
  一众弟子这个纳闷啊,什么事,不能明天早上再说吗?
  当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来,他们脸上有的,只剩钦佩。
  今天,他们可算是见着了师傅的能量了,南京的六部尚书和公侯勋贵都要亲自相迎,这世上,有几人能有这殊荣!
  杨聪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这才淡淡的问道:“怎么样,今天这场酒宴大家有什么感想?”
  众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大弟子李春芳小心的拱手道:“我们早就听闻恩师在朝中举足轻重,今天总算是见识到了。”
  这话说得,好像我故意找你们显摆一般,杨聪微微摇头道:“这个跟身份和地位是有点关系,但是,并不是最主要的,你们应该清楚,为师已经致仕了,在朝中已经不能算什么举足轻重了。再说了,夏言还是内阁首辅呢,他要致仕之后来这金陵城,你们觉着会有几个人来迎接他啊?”
  夏言这家伙做人的确不咋滴,如果他致仕了,到哪里估计都没什么人理,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满朝文武,包括他自己的“左膀右臂”严嵩都被他得罪的不要不要的,人家不趁他致仕踩他几脚就算不错了,谁还会去搭理他。
  杨聪紧接着又道:“为师要跟你们说的是这官场的结交之道,你们知道官场上结交最关键的是什么吗?”
  一众弟子都没有进入官场,怎么知道官场上结交最关键的是什么。
  杨聪见众弟子满脸懵逼状,这才细细解释道:“官场上结交,最关键的就是利益,要没有利益,人家为什么跟你结交?就好像湛大人和张大人,一般人他们都只是点头之交而已,哪会跑码头来亲自接人,还有魏国公和诚意伯,一般人他们都不会搭理,更不要说来码头接人了。”
  这话说的,貌似有点问题啊,刚直的海瑞忍不住问道:“恩师,您不是阳明一脉的后起之秀吗,湛大人和张大人难道不是因为这个才对您如此看重?”
  杨聪略带深意道:“谁说为师是阳明一脉的了?为师只是跟阳明一脉关系匪浅而已,你们几时听过为师曾经拜在阳明一脉哪位元老门下了?”
  啊!
  世人皆以为他杨聪是阳明一脉的后起之秀,却不曾想,杨聪压根就不是阳明一脉的人。
  这点,就连他的弟子都不知道。
  他这么一说,众弟子均是惊得眼珠子一鼓,就差点掉地上了。
  杨聪之所以跟众弟子解释,主要是要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包括他这个当师傅的并不是阳明一脉中人,不要以后傻乎乎的为阳明一脉去冲锋陷阵。
  他紧接着便解释道:“阳明一脉之所以跟为师关系这么密切说白了就是为了利益,他们虽然不在乎钱财,却对权力比较看重,如果不是凭借为师的关系,这会儿他们估计都被夏言和严嵩给踩得动弹不得了,哪里又能出这么多尚书。说白了,这就是利益的交换,为师帮他们坐上尚书之位甚至入阁主政,他们亦全力支持为师。”
  弟子杨继盛又忍不住问道:“恩师,那魏国公和诚意伯呢,他们又为了什么?”
  杨聪略带得意道:“他们,那就更为了利益了,当初他们找上为师就是因为盐引份额都快被严嵩给抢光了,为师联合阳明一脉夺取了南京户部尚书之位,不但为他们保住了盐引份额,甚至还让他们手里的份额增加了一倍有余,他们当然要好好笼络为师。”
  原来是这么回事,一众弟子虽然不知道盐引份额有多大的利润,但却知道这会儿的盐有多贵,每个人都要吃盐,那是多大的利润啊!
  杨聪最后总结道:“有句话叫做,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你们一定要记住,以后在官场上结交,你们都要先仔细品品这句话,知道了吗?”
第二一〇章
人和事
  杨聪在南直隶的势力可不止这些,头天,官面上的人物是差不多都露面了,不过,还有很多不是官面上的还没出现呢。
  当然,这些人并不是不想来迎接他,主要,这些人都没资格跟人家六部尚书和公侯勋贵站一起。
  他们也想去码头,问题,去了码头也没地方站啊,所以,他们还是改在第二天才来拜会。
  这不,第二天一早,还不到卯时,杨聪在大报恩寺租住的院落门口便聚集了好几拨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6/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