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5/411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反驳道:“恩师,您所在的杨家是特别有钱没错,但是,学生听闻恩师家里的钱都是靠做生意赚来的,至于田地,恩师家里好像没多少吧?”
  好吧,他自己这个例子举的貌似不是很恰当,杨聪稍微想了想,随即又问道:“那张岳张大人呢,你认为他老人家是好人还是坏人?”
  开玩笑,张岳张大人可是恩师的岳父,那必须是好人啊。
  张居正毫不犹豫的道:“张大人当然是好人,张大人的清正廉明在朝堂中可是出了名的。”
  这下说到点了,虽说背后说老丈人坏话不是很合礼数,杨聪还是直言不讳道:“你可知道,张岳张大人家里收购的土地都已经达到数万亩了,东岭张家,那可是泉州府甚至整个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最有名的官宦世家。”
  张居正闻言,不由无语,他这个时候已然意识到了,自己头发胡子一把抓,逮住土豪乡绅和官宦世家使劲整貌似不是很妥当。
  杨聪见这小子不说话了,这才苦口婆心的教导道:“叔大,你现在知道凡是无绝对了吧,为师在你眼中是个好人,但是,在严嵩和夏言一党眼中呢?严嵩在你眼中是坏人,但是,在那些贪官污吏极其代表的官宦世家眼里呢?夏言在你眼中也是坏人,但是,在朝中那些因循守旧的老顽固眼里呢?为师之道你志向远大,想为国为民做出一番功绩来,但是,你的年纪还太小了,见识还不够广博,思维也不够成熟,做起事来,难免考虑不周,所以,为师觉得你还是应该好好磨砺一番,多增长点见识,再入朝为官,这样对你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
  张居正闻言,脸上明显露出年轻人特有的逆反之色,不过,这年头的年轻人可不敢在长辈面前胡咧咧又或者耍小脾气,尤其是在自己的老师面前更不能耍性子,要不然,打顿板子都算是轻的了,如果被逐出师门,那他这辈子基本上就完了,官场上可不会用这种大逆不道的人!
  他只能悻悻的点头道:“恩师说的对,学生明白了。”
  杨聪看他还是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干脆问道:“叔大,如果这次为师让你去参加会试和殿试,你觉得你最终高中状元的机率有几成?”
  张居正闻言,认真的想了想,随即颓然道:“学生估计连一成都没有。”
  杨聪似笑非笑的问道:“噢,那又是为什么呢?”
  张居正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学生觉得子实、纯甫和仲芳三位师兄学识并不比学生差,而且他们都曾出外游历,增长见识,甚至还曾在朝为官,见识肯定比学生要广博,最终殿试的时候考的是时务策,学生肯定不如三位师兄。”
  杨聪闻言,颇为赞许的点头道:“嗯,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好,为师自然是希望你的排名越高越好,你说,你自己都没有信心夺取状元,那这次你去考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尽早步入官场吗?你这年纪,早早步入官场对你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自己想想看。”
  张居正闻言,仔细一想,这才发现,他急着去参加明年的科举貌似一点好处都没有,首先,他肯定是考不过三位师兄的,这状元之位,他压根就不用去想,然后,他这么年轻就步入官场实在不是什么好事,在那些老油子面前,他也只有吃亏的份。
  算了,还是听师傅的,先磨砺三年再说吧。
  想到这里,他才心悦诚服的点头道:“师傅说的对,弟子受教了。”
  杨聪见状,不由心生感慨:“唉,看样子教导弟子也没那么容易啊,你不能只一味的用师傅的威压去压服人家,因为一味威压,人家表面上是服了,心里却不服,如果是普通的师徒也就罢了,像张居正这种有可能身为帝师的,一味的用威压,迟早会招致报复的,也不知道这小子有没有体悟到这些。”
第二〇七章
游历
  登州卫,位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北部,渤海湾入口处正南方,距离京城大约一千余里。
  如果从京城走陆路过去,就算是坐马车,估计也得十余天,不过,坐船就不一样了,快的话,两天即至。
  这话要是说出去,估计没有人会相信,因为京城并不在海边,想要坐船,还得敢四百余里的陆路,再加上海上风向不一定正好合适,别说是两天,五天能赶到就算不错了,除非是八百里加急,通过驿站,不断接力,传递公文还差不多。
  但是,杨聪一行的的确确总共才花了两天时间便赶到了登州卫城,或者说登莱水城。
  他们头天大清早从京城西边的玉渊潭畔出发,骑快马一路往西狂奔,当天晚上便抵达了京城东边的天津卫码头,紧接着又坐上了戚景通派来的快船,第三天一早,他们便神奇的抵达了登州卫城。
  张居正看着眼前不断靠近的雄伟城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千余里啊,这么快就到了吗?
  他有点难以置信的问道:“元敬,前面就是登州卫城吗?”
  戚继光兴奋的点头道:“是啊,是啊,前面就是登州卫城,快到家了,快到家了。”
  天啊,竟然是真的!
  两天,一千余里,这是什么速度!
  张居正目瞪口呆的看着戚继光,都不知说什么好了。
  话说杨聪为什么要如此猛赶呢,难道他来登州卫有什么急事吗?
  其实,什么急事也没有,他就是送戚继光回来参加院试而已。
  他之所以赶这么快,主要目的是想让张居正他们长长见识。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多识广才能做出好文章来,到了会试和殿试的时候,大家水平其实都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就要看谁见多识广了。
  特别是殿试的时候,就考一题,时务策,也就是你对当下一件时事的对策。
  当皇帝的主要看重的可不是你文章做的如何,而是你提出的对策能不能解决问题。
  闷头在家里读书,哪里能懂怎么解决诸多问题。
  所以,这时候的读书人都知道要出去游历一番,增长一下见识,这样殿试的时候才不会抓瞎,杨聪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弟子关在学院里面,闭门造车,不让他们出门。
  登州卫还只是他们此行的第一站而已,接下来,他还要送海瑞去金陵城参加乡试呢。
  这次,他把所有弟子全带上了,一路上,他也不讲课,也不要求弟子们温书,大多时候,他都在引导弟子思考。
  比如这会儿,他一见张居正发问了,便饶有兴致的问道:“叔大,这么快赶到登州卫,你有什么感想吗?”
  感想?
  感想很多啊。
  张居正思索了一下,这才小心的道:“恩师,学生最大的感想就一个字,快,如果大家出门都能这么赶路,不知道能节省多少时间。”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追问道:“还有吗?”
  张居正仔细想了想,突然兴奋的道:“学生觉得以后东南各省的税赋银粮什么的都可以通过海路运输,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人力,朝廷还能因此省不少钱呢。”
  这个想法的确不错,因为这会儿粮食和其他货物的运输基本都靠人力,动不动几万石的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那是相当惊人的。
  比如,从广东征收的税赋也就是粮食,要运送到京城,损耗是多少呢?
  这个很好算,一省的税赋大致就以五十万石计算,一石大约是一百多斤,人力推车的话,一车十石就顶天了,再多把人累死都推不动了,五十万石,那就是五万车次,或者说五万人次,那么,这五万人次要用多久才能把这五十万石粮送到京城呢?
  广东离京城足有五千余里,推着车原本就走不快,一天五十里左右差不多就是极限了,也就是说,这五万人最少要一百天才能将这五十万石粮送到京城。
  而这个时候由于油水不足,大家都特别能吃,一个青壮劳力一个月吃掉一石粮再正常不过了。
  也就是说,这五万人将五十万石粮运送到京城最少要耗费十五万石粮食,就这,还不算他们的工钱和回去路上的损耗呢,如果全算上,估计五十万石粮都不够!
  这貌似有点天方夜谭,既然五十万石粮还不够运送的人吃的,那还征收税赋干嘛,这不是劳民伤财,瞎折腾吗?
  其实,这就是事实,根本就不是天方夜谭,历朝历代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其他朝代大多都是以征收的税赋来支付地方官员的俸禄,多余的部分,可能会折算成金银等货币,也可能会就近找个地方储存起来。
  大明的办法更好,那就是设立南北两京,南京专管南边各省的税赋,这样一来征收而来的粮食就不用运送到京城去了,最多运到南直隶便成,路程省了一大半还不止。
  张居正想到的这个船运其实大明朝廷也想到了,大明也通过运河运送粮食等物资,不过,由于运河水路承载能力有限,大明朝廷的船只也相当有限,再加上漕运管理人员贪腐历来都相当的严重,所以,自大明中期开始,漕运基本上就是个摆设,根本就没什么用了。
  张居正之所以能想到这个,主要是因为他把税赋征收当做是治国的头等大事,这税赋粮食可不光是征收的问题,怎么运输他自然也考虑过。
  杨聪闻言,缓缓的点头道:“嗯,你这个想法不错,这会儿大明沿海的海盗和倭寇基本都已经剿灭了,走海路倒是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不过,有个问题你还没想到,你想想看,是什么问题。”
  张居正又仔细想了想,这才估摸道:“恩师,您说的是由谁负责,又或者说由哪个衙门来负责的问题吗?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因为涉及到的粮食太多,最是容易产生贪腐,漕运就是这样废掉的。”
  没想到,杨聪却是摇头道:“不,这还是其次的,主要问题是海禁,你想过没,朝廷可是规定,片帆不得入海,难道,你的意思是让水师船队专门来负责运送粮食吗,那海防的问题又怎么办,水师官兵的职责难道就是运送粮食吗?如果你不动用水师官兵,你让谁来运,平民可是不让出海的,就算你特准某些人出海运送粮食,也会成为一个很大的漏洞,到时候不知道多少人会打着这幌子造船出海,你又能管的到吗?”
  海禁!
  张居正闻言,不由愣住了,这个问题他还真没考虑过,他可是湖广人,离海远着呢,他怎么会考虑到海禁的问题。
  杨聪一看他愣住了,又继续问道:“你觉得海禁是好还是坏呢?”
第二〇八章
引导
  海禁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这个问题,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不用想,那自然是坏,影响极坏!
  开什么玩笑,不让人出海。
  生意不做了吗?
  自产自销吗?
  闭关锁国让人家远远的甩在后面吗?
  但是,这会儿的人却不这么想,至少,统治阶层不这么想。
  比如当皇帝的,他们可不做生意,他们也不知道海上贸易能带来多少收入,所以,大明历代皇帝都支持海禁,一旦海盗和倭寇闹起来,他们便实施严厉的海禁。
  他们图的并不是别的,就是省事而已,把海一禁,把海盗和倭寇全部挡在外面就得了。
  至于当官的,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农轻商,根本就看不起做生意的,所以,这海禁了也就禁了,他们也图简单省事。
  还有一部分跟商户有一定的关系,或者本身就是商户出身,他们同样支持海禁!
  为什么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5/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